文|張 菁
為全面落實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工作要求,聚焦大氣污染防治,推動基層街道(鄉鎮)精細化治污,2018年,北京市探索性開展了“點穴式”執法檢查,共對289個街道(鄉鎮)開展“點穴”,檢查點位7739個,發現問題1368個,查封160起,聯合公安部門查辦適用行政拘留案件17起;在協助街道(鄉鎮)查找影響環境質量原因、推動其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2019年,在2018年工作基礎上,北京市更進一步研究,繼續深入開展“點穴式”檢查。

2019年,技術層面上,北京市進一步完善了1千多個小微子站和TSP監測網點建設,已具備實時監測鄉鎮空氣質量的能力;熱點網格技術手段的應用日趨成熟,將于2019年推廣至各鄉鎮。管理層面上,2018年“點穴”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生態環境部的強化監督工作也有很好的經驗可借鑒,如:強化監督工作程序、集中人員力量、工作培訓等;在新的技術與管理理念的有力支撐下,北京市2019年“點穴式”檢查進一步深入開展。
擴大“點穴”范圍。市、區兩級“點穴”同步開展。綜合考慮全市街道(鄉鎮)PM2.5、TSP濃度排名,市級每月從排名靠后的30個街道(鄉鎮)中選擇10個開展“點穴”,較2018年范圍擴大3倍;同時,各區參照市級模式,每月對轄區內空氣質量排名靠后的3個街道(鄉鎮)開展“點穴”。每月市、區兩級生態環境部門“點穴”街道(鄉鎮)將達到61個。
增強“點穴”力量。集中人員力量,發揮最大效能,市級“點穴”除市環境監察總隊的執法隊員外,還從市環科院、市局監測中心等10個局直屬事業單位抽調業務骨干共64人組成27個小組參與檢查,執法隊員現場執法經驗豐富與業務骨干專業能力強的優勢相結合,合理搭配、互助合作,推動工作取得實效。
完善工作程序。按照檢查、移送、整改、反饋、復查、督察等“六步走”程序,將問題移送屬地政府,并適時對問題整改情況開展復查復核,對整改落實不力的移交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部門,做好跟蹤督辦,形成閉環式管理的工作程序。




提高工作效率。市級“點穴”設1個指揮調度組、20個現場檢查組、5個問題復核組及1個廉政調查組,指揮調度組負責統籌調度、實時調整檢查方案,現場檢查組同步開展現場檢查,問題復核組負責違法問題復核以及整改情況復查,廉政調查組結合檢查情況對企業進行回訪、調查檢查人員廉潔執法情況,各組各司其職、通力協作;減少了工作交叉和重復,進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
突出精準執法。利用熱點網格報警信息、車載PM2.5移動監測系統等科技手段,結合重點行業工業企業臺賬和屬地污染特點,直奔問題“點位”,精準發現各類環境污染問題;根據投訴舉報線索,直接追溯問題來源,堅持民有所呼、我有所應,著力解決群眾身邊的突出環境問題。
4月22日至26日,結合重大活動空氣質量保障,北京市開展了第一輪市級“點穴式”檢查。
檢查對象為10個北京市一季度空氣質量排名靠后的街道(鄉鎮);采取“全時執法”“白+黑”工作方式,重點對熱點網格、群眾信訪、工業企業、生活源、“三燒三塵”“散亂污”企業整治及重污染天氣應急措施落實情況等內容進行檢查。共檢查點位667個,發現存在問題的點位353個,涉及各類環境問題433起;同時,發現 4起涉嫌環境違法犯罪案件線索移交公安部門。檢查中發現的問題每日反饋至街道(鄉鎮)立行立改;檢查結束后,將問題正式移送至屬地政府,督促屬地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提升精細化治污水平。
“點穴式”檢查對促進街道(鄉鎮)空氣質量改善的成效顯著。檢查期間,被查的10個街道(鄉鎮)PM2.5濃度環比上周均明顯下降,平均降幅12.3%;降幅最高的下降22.22%,降幅最低的下降4%。

北京市對第一輪市級“點穴式”檢查中發現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確保企業問題查得準、屬地問題點得實。
揚塵污染管控措施落實不到位。發現的揚塵類問題占總數的32.80%;某兩個鎮揚塵問題突出,分別占問題總數的64.86%和54.69%,揚塵污染管控措施落實不到位是影響這兩個鎮空氣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餐飲等生活源污染問題突出。發現的生活源污染問題占總數的34.17%;位于城區的某兩個街道餐飲類問題尤為突出,分別占問題總數的72.7%、70%,餐飲油煙問題是影響這兩個街道空氣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工業企業監管水平有待提高。對工業企業的監管,屬地普遍存在對企業的檢查指導不到位、監管的精細化程度不夠、監管人員的專業化水平待提高等問題,不能對企業提出有針對性的、專業性的管理要求。
此次檢查基本查清了街道(鄉鎮)空氣質量排名落后的主要原因,為下一步屬地“對癥”整改、精準治污提供了有力依據,推動基層壓實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職責,向管理減排要成效,不斷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
下一步,北京市將繼續組織開展“點穴式”檢查,并根據工作實際不斷優化調整工作方案,健全工作機制,將工作落到實處,力爭打造精細化執法品牌;以“一微克一微克摳”的決心和力度,強化生態環境執法,推動環境質量持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