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風
現年30歲的吳倩是一所高校的博士后,工作忙,幾乎沒有自己能夠支配的時間,遇到個頭疼腦熱就特別麻煩。至今她還記得兩年前的一次看病經歷。
那天吳倩下班回家,上樓時不小心崴了腳,疼得無法行走,不得不請假去看醫生。項目負責人一聽她要請假,十分不悅,因為項目正處于攻關階段,本來就缺人手??蓞琴淮_實走不了路上不了班,負責人無奈,極不情愿地準了她半天假。吳倩在男友幫助下去了醫院,托人掛了號,但因患者太多,他們等到中午才輪到叫號。醫生簡單問了幾個問題,就給她開了檢查單,讓她先做核磁檢查。吳倩隨即來到放射科,工作人員在她的檢查單上標了個號,對她說:“你的號估計要排到明天下午。不過,明天上午你可以來看看,快的話說不定能輪到?!眳琴坏诙煸卺t院候了一整天,才做了檢查,但因再次打電話請假,被項目負責人一通斥責。更讓她難過的是,項目負責人明確告訴她,項目獎金扣發10%。
這次看病經歷讓吳倩對醫院產生了恐懼,再也沒去醫院看過病,感覺不舒服就在網上百度一下,自會有做醫生的熱心網友提供各種幫助;如果是個性化的不適,或者想對病情有個詳細了解,她就上專業的醫療網站,找專家的網上解答區或微博、微信等尋求解決辦法。漸漸地,吳倩嘗到了網上問診的甜頭,特別是生了孩子以后,她更是成了網絡醫療的忠實粉絲,只要孩子有異常,她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上網找專家咨詢,然后根據專業的指導做相應的處理,效果往往都很不錯。
無疑,網絡醫療的興起,讓很多人從中受益,但并非所有人都像吳倩一樣幸運。機關干部老徐在網上問診時,就遇上了糟心事。
老徐人到中年,并不是喜歡趕時髦鐘情網絡醫療,而是遇上了難以啟齒的問題,不好意思去醫院,才選擇了網上問診。
那是一年前,老徐出差時在酒店浴缸泡了個澡,第二天就感覺下身瘙癢,陰囊上還起了好多小疙瘩。他以為染上了性病,十分擔心跟妻子說不清楚。因此,出差結束后,他一方面向妻子隱瞞病情,一方面積極治療。因為不好意思去醫院,他選擇了網上問診。一位自稱男性??漆t生的黃大夫詢問了他的病情后,對他說:“根據你的描述,你這是感染了HPV,就是我們常說的尖銳濕疣。這是一種傳染性性病,得趕緊治。我建議你明天來我們醫院做個細胞學檢查?!崩闲煊行┻t疑,他連普通醫院都不敢去,哪敢去這種??漆t院?萬一遇到熟人可就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黃大夫似乎猜透了他的心思,接著說:“你不想來檢查也行,你的病情我有把握,可以先給你開些藥你用用,保證藥到病除。”就這樣,對方給老徐開了處方,老徐通過支付寶付費后,第二天就收到了快遞送來的藥品。
可是,連續用了三天藥,不但沒能藥到病除,老徐的病情反而更加嚴重。更不幸的是,妻子無意中發現了他在用藥,追問是怎么回事。見瞞不住了,老徐只好如實相告。好在妻子通情達理,相信了他,并立即陪他到正規醫院就診。經專業檢查,醫生診斷老徐患的是真菌性陰囊炎。老徐這才意識到,自己在網上遇到的可能是假醫生。

隨著網絡醫療的興起,如今常規醫院已不再是人們看病的唯一選擇,越來越多的患者會通過網絡向在線專家或網絡醫生咨詢。大病上醫院、小病問“度娘”成了人們的看病新選擇。但網絡不是凈土,網上除了真正的網絡醫生,還有冒名的假醫生,他們可能是醫托、藥托,患者稍有不慎就可能上當受騙。
家庭主婦陳宜30歲出頭,有點諱疾忌醫,怕去醫院檢查出大毛病,習慣有什么不適就在網上查查。去年秋,一次平常的網上問診,卻一下子打破了她平靜的生活。當時她剛生完孩子,口腔經常潰瘍,幾乎每月都會發生兩三次。她便上網找醫生咨詢,一個自稱“致力于解除患者口腔痛苦”的張醫生熱情詢問她的病情,然后對她進行了詳細問診:“是不是反復性潰瘍?是否有腫塊出現?有沒有白色、鱗狀斑塊狀出現?是否有灼熱或干燥感?有沒有出血癥狀?有沒有吞咽困難?”對這一系列問題,陳宜除了沒有出血癥狀,其余癥狀基本都有。“根據你的描述,有可能是患了口腔癌,需要來醫院進一步確診。”張醫生給出的結論讓陳宜大驚失色。她當即給正在外面送快遞的丈夫打電話,哭著說自己得癌癥了,嚇得丈夫當即在路上急剎車,摩托車險些失控。隨即,丈夫趕回家了解情況,只見陳宜呆呆地靠在床頭,兩眼失神,孩子在旁邊哇哇大哭。丈夫要看她的診斷書,她氣若游絲地說了一句:“一切都結束了?!?/p>
接下來,陳宜孩子不管,家務不做,連飯也不怎么吃,整天唉聲嘆氣、哭哭啼啼的,還時不時地跟丈夫交代后事。沒辦法,丈夫只好請假在家照顧她和孩子,并把她父母從鄉下請到城里幫忙。盡管一家人都勸陳宜去醫院檢查確診,她就是不同意。煎熬了大約一周,戲劇性的變化發生了:陳宜有天早晨起床后告訴丈夫,她感覺口腔不疼了,舌頭上的紅腫和白點也不見了——她的口腔潰瘍不治而愈!原來她是自己嚇自己!氣憤之下,陳宜上網找到那位張醫生,要求查看他的醫師執業證,聲稱要告他,因為他是騙子!張醫生很無辜地說:“我雖然沒有執業證,但我并沒有騙你呀,我只是幫你初步分析判斷,讓你到醫院進一步確診,何況我又沒收你一分錢,怎么能說我騙你呢?”陳宜無言以對,但她有點想不明白,問對方:“你這么做圖什么呀?”對方說,網上像他這種沒有執業證的“網醫”很多,他們開展網絡診療是為了練手、攢人氣,為日后正式行醫做準備。
類似這種準醫生或業余醫學愛好者冒充網絡醫生的現象,當事人主觀上雖然沒有騙人的想法,但客觀上卻很可能造成嚴重后果。比如輕病重斷,給患者造成精神恐慌,陳宜就是一例。反之,若重病輕斷,則有可能貽誤患者診治。更有一些所謂的“網絡醫生”動機不純,有意欺騙患者,借機獲取不義之財。他們打著問診的名義給一些診所、民營醫院當“醫托”,或者直接推銷藥品或保健品?;颊咭坏┥袭敚蠊茈y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