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潤

記者(以下簡稱記):據說你從小喜歡英語,什么時候嶄露頭角的?
張璐(以下簡張):1990年,我上了初中。我不是那種呆板的死讀書的學生,喜歡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各科成績比較均衡。但我確實從那時起就很喜歡英語,在班里不僅是班長,還兼任英語課代表。初中畢業時,因為我學習成績優異,成為全校唯一被保送到省實驗中學的學生。高中英語老師高德華說:“老師最忌諱學生不聽講,但有時我講的內容張璐早已自學了,就允許她上課可以不聽講,可以自己選擇英語材料自學。”上英語課時,我經常被老師叫起來讀范文。平常,我也喜歡看英文報紙和雜志來加強外語閱讀。幾個女同學說,她們對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桌子上總是放著英文報紙。
記:聽說你上大學時學的不是外語專業,中途為什么轉行了呢?
張:是的,我一開始并不是學外語、學翻譯的。1996年,我考入中國外交學院學習國際法。后來我發現自己很喜歡翻譯工作,就想去嘗試一下。于是,我去了英國倫敦一邊練習口語,一邊學習外交專業,并且拿到了碩士學位。畢業后我決定轉行,向外翻工作努力。干這一行,可不是光英語好就可以的,還有很多要求,比如講話簡短干練,發音清楚準確,了解中外文化等。剛開始吃了不少苦頭,但我從沒想過放棄。我每天起床必聽BBC、VOA、CNN等世界各大外媒的新聞報道,邊聽邊記,還要求自己一字不差地譯出原文。
記:你是如何自學英語的,有什么秘訣嗎?
張:有不少人問我學習英語的秘訣,其實我沒什么秘訣,用的都是“笨”方法。我有專門記憶生單詞和句子的本子,遇到不熟悉的單詞和短語就記下來,抽時間練習。學英語必須開口說,不能學啞巴英語。我覺得,發音不準確只是一個過程,反復練習總會讀準確。語法方面必須多讀多記句子,練習語感。語感有了,語法自然就通了。你看,我學英語的這些方法,很多人都在用,但我之所以比大多數人學得好,我覺得應該是緣于我的堅持。有堅持,才會有成功!
記:你是怎么進入外交部的,考試很難吧?
張:我23歲那年進入外交部工作。有人說,當你認真干一件事的時候,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真的是這樣。想進入外交部當一名出色的翻譯,確實非常難,必須經歷“嚴格篩選、瘋狂練習、周密準備”三重考驗。外交部挑選翻譯人員要經過嚴格的初試和復試:初試一般通過公務員考試排名,或是去專業院校進行筆試。成績排在最前面的10至15名,才有可能進入翻譯司參加下一階段的“觀察培訓”。觀察培訓實質上就是淘汰式培訓。外交部會邀請一些專家來授課,同時全面考察學員的外語基本功、翻譯潛質、領悟力、語言表達習慣、聲音狀態、刻苦精神、承受高強度工作壓力的身體和心理素質、組織紀律性……通過初試和殘酷的淘汰式培訓,最終只有不到4%的人被錄用。
我當時很幸運,沖進了這4%的隊伍。在外交部翻譯司我接受的是“魔鬼式訓練”。為了提高速度,部分內容會用一些符號來代替,比如“四項基本原則”可以用“四”字來代替。領導人發言的時候,不可能讓他停下來,即使是連續10分鐘的講話,也得盡可能全部翻譯出來。因此,記筆記是翻譯的一個工作重點,這就需要不斷地練習臂力。我當時考翻譯屬于非科班出身,擊敗了很多外語專業、翻譯專業的選手脫穎而出,讓不少人對我刮目相看。但我仍不滿足,即使達到了標準,每天仍要反復訓練。就像每次工作完成,明明已經很完美了,我還是會說:“哪怕再多給我一秒鐘,我還能翻譯得更準確。”我曾任外交部翻譯室英文處副處長、高級翻譯,曾經是胡錦濤主席、溫家寶總理的首席翻譯,現在擔任外交部翻譯司(原翻譯室)西葡語處處長。
記: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翻譯,你認為有什么技巧?
張:在我看來,這沒有捷徑可走,只有靠不斷練習和努力。一個優秀翻譯的日常,要通讀各種國際主流的英文報刊,了解國際大事,拓展國際視野。如《泰晤士報》《每日郵報》《今日美國》《參考消息》等都是我案頭必備。2015年12月,我應邀在中國首屆翻譯人才發展國際論壇上作主旨演講,首談如何做好一名外交翻譯,我說:“即使我工作了12年,即使我可以給領導人做翻譯了,但那絕對不意味著我可以吃老本,可以放棄學習了。每天早上8點到下午1點,聽英文廣播,做筆記,看《參考消息》和《環球時報》等依然是我的頭等大事。”
有一次我跟隨國家領導人出訪馬來西亞,在一份書面講話稿中,為了準確讀出馬來西亞一位重要領導人的頭銜,我與中國翻譯團隊查了大量資料,還是不放心,又打電話給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讓使館的工作人員幫我查清這個頭銜到底要怎么寫、怎么讀。最后經過幾番查證,我才敲定下來。嚴謹細致,我覺得是一名翻譯必備的職業精神。
記:你最難忘的翻譯工作是哪一次?
張:呵呵,并不是總理記者會,而是一次擔任朝核問題六方會談翻譯的經歷。六方會談由中國、美國、日本、俄羅斯、韓國和朝鮮六國代表參加,目的是尋找和平解決朝鮮核問題的方案。由于事態敏感,會談時每個參會方的每個參會人員說的每句話,都會被視為會談中的官方表態,因此每個代表團都帶了自己的翻譯。當一國代表團團長每次在講話中停頓時,來自不同國家的所有翻譯就立刻同時開始口譯。“所以你能想象到,一個人說完一句話要等多久。”嚴肅的談判場合,每個代表團都使用自己的翻譯,讓我印象深刻,也讓我更加理解了外交場合翻譯的重要性。外交翻譯,在翻譯兩個字前面冠以“外交”二字,就直接體現了它的特殊性。
周恩來總理曾說過,外交無小事,這五個字也影響了幾代中國外交人。我對此有自己的理解:作為一名外交翻譯,你代表的是一個國家,你要全面謹慎生動地傳遞本國的聲音,這是一項非常光榮的使命。在敏感和重大場合里,你說出的話,是非常有分量的。這就決定了,你不能是一個普通的翻譯員。我們要面對很多陷阱和考驗,處理不當,或許會釀成外交事故。所以我覺得,政治敏感性,是做好一名外交翻譯的生命。如果這條線把握不住,無論一個人語言基礎多好、翻譯技巧多高,恐怕都不能勝任這份工作。
記:你所從事的翻譯工作,在外人看來很光鮮亮麗,你自己怎么看?
張:實際上,外交翻譯的工作既辛苦又繁重,與電視上光鮮亮麗地出入各種高端場合、動動嘴就完成工作的形象不一樣。對于一個相對比較成熟的外交翻譯人士來說,每年大概要翻譯100場,出差時間接近150天,這還只是單場口譯,不包括出差的口譯活動。而出差時除了口譯,可能還需要筆譯,比如會議記錄。
我和同事都覺得翻譯的工作量很大,出差高峰期,一年有150天出差海外,時差倒得很亂,有時候半夜醒來,都不知自己身在何處。我在一次演講中說:“干外交翻譯工作,上洗手間是個老大難問題,為了不去,只能忍著口渴不喝水,連續作戰的時候也根本喝不上水。女翻譯們更要練就穿著高跟鞋優雅飛奔不會摔倒的本事。”雖然壓力大,工作重,但我從中體會到了成就感和幸福感,尤其是給我們非常敬重的領導人當翻譯,我覺得是件非常幸福的事。
除了翻譯,我們陪同領導人出訪時,還要承擔一些其他的工作。比如在一個禮堂,你要充當禮賓,提前弄清路線怎么走。有時在一個大屋子,幾十國領導人開會,你要在第一時間找到自己國家的國旗。外交翻譯甚至還會承擔安保工作,比如說在聯合國開首腦會議,100多個國家的領導人聚集在一起合影的時候,各國隨行、安保和翻譯人員都想往前擠。這時候甚至會出現一些肢體上的碰撞,外交翻譯就要上前幫領導人溝通。
記:你第一次參加記者招待會,為溫總理翻譯古文,后成為“網紅”,很自豪吧?
張:那是2010年3月14日“兩會”記者招待會上,我第一次亮相“兩會”做翻譯。當時擔任國家總理的溫家寶,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引用了《離騷》的名句“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表達自己對祖國和工作的熱愛。這句楚辭怎么翻譯,可能現場的所有人都為我捏了把汗,因為它的復雜程度,就連中文意思很多人都不懂,更別提如何把它翻譯成英文了。我經過短暫思考后,傳譯如下:我遵從我內心的想法,即使要死上千次我也不會后悔。因為在古語中九泛指多,我便將“九死”譯為“thousand depth(死上千次)”,將總理的本意向世界表達得鏗鏘有力,準確無誤!因我流利而準確地翻譯了溫總理引用的古詩詞,獲得與會記者的一致好評,現場所有人起立鼓掌,隨后還受到網友追捧走紅網絡。發布會第二天,網絡上就出現了“總理背后的女翻譯家是誰”的詢問帖,對我不吝溢美之詞,說我是最受歡迎、最上鏡的英文女翻譯。面對突如其來的“走紅”,我有些意外,同時也感到驚喜。
記:在記者招待會上給總理當翻譯,你要做哪些準備呢?
張: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我一直以來都深信這句話,這也就是我常說的,每一個優秀的翻譯,都需要多一秒鐘的時間。因為這短短的一秒,可以決定一個人的成敗,甚至改變別人對你的看法。翻譯在會議上的每一次表現,都是私下里一個個選擇和堅持疊加起來的總和,越努力,越幸運!每一次的總理記者會前夕,我都要做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主要包括熱點問題調查,研究總理的講話習慣,翻看過去總理在各個重要場合的講話記錄,特別是總理的近期講話。提前準備一個小本子,整理出總理以前在講話中說過的話,多在日常積累,免得臨場慌亂。如溫總理經常引經據典,套用古典詩詞答疑,我就要去研究總理經常引用的詞匯,翻閱詞典做記錄。中國外交部著名翻譯家過家鼎先生曾夸我:“張璐是外交部最厲害的翻譯!”我真是有點承受不起。
記:有不少人會以為,如此重大的總理答記者問,領導和翻譯的稿子是不是事先準備好的?
張:這是根本不可能的。面對現場那么多記者,沒有人知道主持人會抽中哪個記者向總理提問,更沒有人清楚每一個記者會提出怎樣的問題。在場所有的提問、應答、同聲傳譯完全都是隨機的,沒有任何劇本,也沒有任何彩排。當然,對于外交部的翻譯們來說,每年的兩會總理記者會都是一場硬仗,我們除了做好準備,在記者會前,還要模擬現場,由不上場的同事充當陪練,設計出各種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此外,還要進行彩排走場,熟悉燈光和聲效。
記:你連續九年擔任總理“兩會”記者會的翻譯,能談談這方面的體會嗎?
張:首先得感謝組織和領導對我的信任,從2010年到2019年,除2013年外,另外9年都是由我出任全國“兩會”總理記者會的翻譯,這是我莫大的榮幸。記者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總理會根據沒有任何預判的問題臨場應變作答,再由口譯員翻譯。這意味著沒有準確稿件的情況下,口譯員要利用幾秒鐘時間來思考,最后翻譯的效果如何全靠自己發揮。總理記者會這樣的場合對現場翻譯的要求尤其高,翻譯人員本身的功底及平日的積累非常重要。所以,我也倍感壓力。總理的每一句講話,每一次回答,都要經過現場口譯員之口進行翻譯,能否精準把握總理回答中的要義,并將之翻譯為外國記者所能完全理解的語言,十分考驗一名翻譯的專業水平、能力及心理素質。每年我提前接到任務,除了了解總理一年來的講話內容,還會爭取跟總理多溝通,集中精力把該做的準備工作及時、認真、仔細地做好,對一些熱點問題充分做好調研,還要琢磨記者會提出什么刁鉆的問題等。另外,我也很注重錘煉自己超強的心理素質,即便在現場遇到難點和問題,也不會亂了方寸。
我做的是混合區會場的交替口譯,總理和記者說完一段話后,停下來,由我來翻譯。如2019年3月15日,我陪同李克強總理出席“兩會”記者會,這是我第9次作為總理記者會上的首席翻譯。業內人士評價我,除了說我氣質端莊,衣裝得體,聲線優美,舉止優雅,還說:“這種翻譯不是一般人所能駕馭的,張璐完成得相當出色。超一流國際化標準,語氣和氣質拿捏得很到位。詞匯量太大了,經濟領域、醫療領域、外交領域、農村領域、國防領域、一帶一路等,各種問題,沒有彩排,現場翻譯,厲害,這絕對是高手中的高手!”我被說得臉都有點紅了。不過,我愿意接受這份挑戰,也會始終保持一顆敬畏之心,不斷學習和進步,為中國外交事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編輯: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