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隨
最近,微博上有一個話題:你一直在追的偶像是誰?我下意識地就想到了周杰倫。從我上初一開始,一直到現在,十幾年過去了,當有人問起“你的偶像是誰”時,我總是會說“周杰倫”。
喜歡他的人都知道,雖然他沒有開通微博賬號,但微博上從來不缺少他的故事。可以說,他早已成了一個時代的標志。他的音樂也陪伴著很多像我一樣的人度過青春,當我們提起青春時,永遠無法撇開周杰倫的名字。
我第一次聽周杰倫的歌,是在初一那年的深秋。
經過幾個月的磨合,我和室友們都已經適應了住校生活,彼此之間的關系也變得親密起來,不管是吃的還是玩的,大家都會分享。記得那天風很大,回到寢室時,我衣服上的帽子里不知道什么時候落進去一片泛黃的樹葉。我拿出來準備丟掉,室友阿曼趕緊阻止了我。
“你看它像不像《東風破》里那片將故事染色的楓葉?”阿曼興奮地說。我卻一臉蒙:“《東風破》是什么?哪來的楓葉呀?”
阿曼看我一副迷茫的表情,二話不說就爬到床上,拿出放在枕頭底下的手機,點開音樂App,小心翼翼地把一只耳機塞進了我的耳朵——沒錯,就是那首《東風破》。
因為周杰倫不標準的發音,我剛開始聽的時候并沒有注意歌詞,只是覺得旋律很美,直到副歌部分唱起“誰在用琵琶彈奏一曲東風破,楓葉將故事染色,結局我看透”時,我才瞬間明白阿曼為什么會在意那片外形像楓葉的落葉了。
十三四歲的孩子,尚未真正經歷過離別,那些可以下酒的故事也都還沒有發生。可偏偏就是在那個懵懂的年紀,我們都喜歡上了一首關于離別的憂傷歌曲,還有唱那首歌的周杰倫。
那天晚上,我和阿曼縮在一張床上,每個人的耳朵里塞一只耳機,把那首《東風破》聽了無數遍,最后因為實在抵擋不住困意才睡了過去。第二天醒來,發現手機已經沒電了。
那晚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我和阿曼因為有同一個偶像,一直形影不離。后來升到初二,我們被分到了不同的班級,教室差著一層樓,寢室也分別在東西兩邊。剛開始,我們還會彼此約著一起吃午飯,晚自習放學后一起回寢室,后來我們各自有了新的朋友,不知不覺間,兩個人再也沒有湊在一起,每個人的耳朵里塞一只耳機,單曲循環播放周杰倫的歌了。
曾經有朋友對我說:“有共同愛好的人,會有相互吸引的氣場。”說這話的正是我中學時的另一個朋友周周。她姓周,因為特別喜歡周杰倫,所以就給自己起了這樣的小名。毫不夸張地說,因為她姓周,所以我還羨慕了好長一段時間呢!跟自己的偶像同一姓氏,是多幸運的一件事啊!
周周喜歡周杰倫的方式很霸氣,除了給自己取小名,她還學會了周杰倫的每一首歌。在課間休息時,在宿舍里或者在食堂吃完飯洗飯盒時,我們都能聽到五音不全的她優哉游哉地唱著那些熟悉的歌。雖然有時我會故意嘲笑她,說她毀了偶像的歌,但內心是羨慕的。那時候的我始終無法像她一樣,隨心所欲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我用樂觀開朗的外表,掩飾著內心深處對外界的敏感和不自信。
就這樣,到了2008年,當大家都在為北京奧運會歡欣鼓舞時,一首《北京歡迎你》久久地回蕩在校園里。
娛樂圈的很多明星都參與錄制了這首歌,唯獨不見周杰倫的影子。說真的,每當同學們唱起《北京歡迎你》時,盡管我也很喜歡它的旋律,但還是會有點失落。
“放心好啦,我倫一定會用自己的歌聲助陣北京奧運會的!”周周在說這話的時候,滿懷期待的眼神讓我羨慕。她永遠相信自己的眼光,而我總是擔心希望會落空。
果然,當我們終于熬到了兩周休息一次的周末時,我和周周在學校附近的網吧里,聽到了那首《千山萬水》:“千山萬水,無數黑夜,等一輪明月。夢的邊陲,風吹不滅,從不感疲憊……夢與希望在飛,我向前去追,有目標就不累,等著我超越……”
此刻,當我打下這些歌詞的時候,不知旋律已在我腦海中回蕩了多少次。方文山的歌詞配上周杰倫的曲和嗓音,一切都恰到好處,完美得讓人心醉。
周杰倫從來不會讓人失望,這首《千山萬水》后來跟隨“神舟七號”一起飛向了外太空,在宇宙中循環播放。“神舟七號”返回地面后,這首歌的曲譜也被相關博物館珍藏。而在我們的小小世界里,與那首歌一起被珍藏起來的,是對未來的期待和對夢想的信念,就像歌里唱的那樣:“做好準備,這一回,起跑后絕不撤退。”
《千山萬水》陪伴我完成了階段性的夢想,當我終于在大學讀了自己喜歡的專業時,我的人生逐漸展露出了它美好的一面。
二十來歲的天空總是晴朗的,時光在指尖輕輕溜走,四季的更迭也不再那么漫長。圍繞在身邊的美好也同樣摻雜了一些傷感,帶我初識周杰倫的阿曼,在一次又一次的分離中早已失去了聯系;和我一路狂奔到網吧下載周杰倫新歌的周周,因為沒有了相同的生活圈子也逐漸疏遠。但值得欣慰的是,每年周杰倫發布新歌的時候,我們還是會相互分享作為歌迷的喜悅心情。
我們常常說,喜歡一本書是因為在那本書中看到了自己。其實喜歡一首歌也是如此。或許那首歌里沒有屬于我們的故事,可誰又能說那旋律中沒有屬于我們的情緒呢?就像初一時喜歡的那首《東風破》,彼時的我們尚未體會過離愁,可誰的人生沒有離愁呢?它早已根植于我們的生命中,在離別時,會漸漸升起。
在青春期的某個階段,總是憂傷多過快樂,那時的我喜歡周杰倫的慢歌,《發如雪》《蘭亭序》《青花瓷》……這些帶著濃濃中國風的歌曲,一度被我視若珍寶,尤其是旋律中或濃或淡的傷感,總是能和我當時的心境完美契合。
當生活中逐漸有越來越多的光照進來時,因為一首《以父之名》,我突然愛上了周杰倫的快歌。因為節奏快,四五分鐘的時長里也能容納下更多的歌詞了。對于我們這種偏愛文字的文科生來說,拋開周杰倫的發音,認真看歌詞,絕對會有意外的驚喜。
那時我有一個厚厚的筆記本,像無數追星女孩一樣,我在本子的每一頁都貼上周杰倫的貼紙,然后用自以為漂亮的字體,虔誠地抄下他每一首歌的歌詞。沒有心情學習的時候,我就把本子拿出來,隨便翻開哪一頁,看著文字,熟悉的旋律便在心底流淌開來。
那個本子一直都在,上面的貼紙很多已經脫落,留下泛黃的痕跡。最近一次在上面寫字,是在去年5月份,那首任性的《不愛我就拉倒》發布后的第二天。當我在本子上寫下那些傲嬌的歌詞時,我不禁笑了起來。
現在的一切都剛剛好,沒有驚天動地的喜悅,也沒有過去那些莫名的憂傷。當娛樂圈一個又一個明星的“人設”崩塌的時候,我在青春期一直喜歡的周杰倫卻活得讓我越來越驕傲。有一天,我突發奇想,針對“你一直追的偶像是誰”的話題,發了這樣一個帖子:如果你問我用什么銘記青春,我會說用一個名字——周杰倫,因為我的青春充滿了他的音樂,每當旋律響起時,我就可以看見青春時的自己。
在我們的生命中有無數我們舍不得丟下的瞬間,而要銘記它們,有時候簡單到只需要一個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