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琿春二十年重訪有記三首
琿春龍虎石刻三遷后得尋記
二十年后重回琿春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龍源公園尋找龍虎石刻。但幾番尋找并未發現,只好帶著滿懷的失落和疑惑去“一眼望三國”的防川。一路上,無論是張鼓峰事件紀念館還是最窄國土洋館坪,都讓人止不住心潮澎湃、血脈僨張,都讓人堅信龍虎石刻就在前方。果不其然,待到行至吳大澂坐像前,放眼望去,遠遠的三國交界處,一座高聳入云的五角飛閣赫然在目——心頭不由一熱——龍虎亭長大了,變成了龍虎閣!而經久未見的龍虎石刻,輾轉三遷卻愈加巋然!
芒鞋遍踏河兩岸,三番未見龍虎亭。
當年勘界屢失地,立馬橫刀吳大澂。
寸土不讓土碑立,龍驤虎視鐵骨錚。
遷民實邊保家國,圖們江口有漁翁。
蘇日交手風云變,銹船重鎖張鼓峰。
清卿像前長嗟嘆,舉目慨然豪氣生!
巍巍高閣臨江渚,翼翼五角破云層。
警世勒石血猶沸,輾轉三遷志未更。
丹心豈容沒荒草,重整河山有后生!
(作于2017年4月10日)
注:①琿春龍虎石刻,是清代民族英雄、金石學家、書畫家吳大澂在奉命勘界時親手鐫刻并立下的石碑。石碑上,并排著兩個篆書大字“龍虎”,遒勁有力,盡顯龍驤虎視之氣概。當年,也就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后的一八八六年,在天時地利人和一個都不占的談判桌上,會勘中俄邊界的欽差大臣吳大澂據理力爭,迫使沙俄重立土字碑、并對中國的出海權做出妥協:圖們江口的出海權雖不能共享,但中國船只可以借道出海,俄國不得阻止,還設法收回了黑頂山地區(今琿春敬信鎮)。吳大澂的戰略眼光和愛國精神深受后世景仰,該石碑后來先是被遷入琿春龍源公園內以六角亭遮風擋雨,后于二〇一三年被遷移至防川風景區的五角高閣之內,并將該閣命名為“龍虎閣”。
②清卿,吳大澂的字。
題張鼓峰
張鼓峰,又稱刀山。在琿春防川邊境,今為中俄界山,海拔只有一百五十五米。一九三八年,日軍對外擴張的線路尚未清晰,海陸兩派相持不下。為試探蘇軍實力,七月末至八月初,日軍發起挑釁,在中國領土上與蘇軍激烈交戰,雙方死傷慘重,最終和談,“二戰”戰火遂移向歐洲。但張鼓峰附近的中國居民被強行遷出,吳大澂一八八六年勘界時爭到的出海權也再次失去,直到今天還沒有重新贏得。
百米敢稱峰,萬彈夷不平。
蘇日初較力,共歿六千兵。
戰線歐洲轉,刀山烽火停。
炮偃煙未散,愴然猶在胸。
望海十余里,何日船再行?
(作于2017年4月10日)
三月初七返防川
剛登上三國交界的防川龍虎閣,就收到了二妹的祝福短信:大姐,生日快樂!這才記得,自己四十七歲的生日到了。再抬起眼睛,不覺間已視線蒙眬——這個地方,在我于琿春成婚那年,父母一起來過,只是,當時還沒有這個龍虎閣,還沒有這么多游人,土字碑還沒有被封罩保護起來,他們被熱情款待,登臨的是對面的哨所瞭望塔。屈指一算,當年的他們,也就四十七歲。
四十七歲生辰日,信游未期返防川。
土字碑前路仍斷,圖們江里水猶寒。
忽憶雙親曾到此,當時恰同我華年!
仆仆千里為嫁女,碎碎萬般求兒安。
鬒發英姿灰燼滅,丹心錐透情何堪?
此時此地皆天意,應謝嚴慈將我憐。
恐擾神明忙閉淚,三國一望且憑欄。
(作于2017年4月10日)
錦江木屋村紀行三首
錦江木屋村,坐落于撫松縣漫江村。全村大約二三十戶人家,所住房屋俗稱“木榼楞”,均由木頭制成:圓木壘高后覆上泥作墻,掏空后直立作煙囪,截開吊起來作燈罩,樹皮一層層摞疊成房瓦,細樹枝匝成籬笆,還有轱轆井、牛爬犁、手工磨坊、大火炕和院子里開屏的火雞、房檐下火紅的辣椒串兒、小路旁新蘸的糖葫蘆……再加上雪的映襯,宛如藏在長白山深閨中鮮為人知的美麗少女。相傳,木屋村落始建于清代,當時皇帝為到長白山祭祖而派出人馬往東北駐扎,修建驛道,但功未成人已逝,驛道擱淺,所派人馬卻于此地世代繁衍,使木屋文化庚繼流傳。后來,日本侵占東三省時,在當地實行并屯管理,即把幾個村屯并到一起,分散的木屋形成了集中的村落,至今人跡未斷,保存完好。木屋村隱于深山,十多年前才被偶然發現,民風極為淳樸。我曾三赴木屋村,分別有記。
戊戌狗年正月初二赴木屋村紀行
風聞初二拾柴(財)日,恰向漫江覓小村。
幾度擦肩曾抱憾,三番入夢竟牽魂。
晴空朗日接天路,故道新轍沃雪村。
錯落依山房列秩,相鄰起脊舍連屯。
柴門盡敞迎賓客,蓽戶皆炊具酒豚。
進院犘觀“木榼楞”,木墻木瓦木乾坤。
還兼隧木空煙筒,更有木燈醉眼昏。
穩步爬犁牛代犬,開屏比鳳火雞春。
隨緣信坐農家炕,巧手草編古意醇。
走馬觀花噓日半,一知半解愧遺存。
須歸主灶團圓飯,暫卻齊眉臘酒渾。
再度冰開風醒柳,重來木厝數年輪。
(作于2018年2月17日)
暮春時節二赴木屋村紀行
相諾河開柳醒日,遲來立夏暮春時。
清街閉牖空宅院,雪褪真顏竟不識。
敝帚虛執學灑掃,麻繩勁繞仿提汲。
幽窗閑話云舒卷,小徑逡巡影漫移。
不信桃源別處有,稱名又恐遁無跡。
(作于2018年5月2日)
己亥豬年正月初二三赴木屋村紀行
常憶去年初二日,木屋村里共拾柴(財)。
三唏今歲山頹瘦,卻遇天公送雪來!
細膩純潔銀世界,幡天飄素地凝白。
驅車且趁時辰早,野陌恰酬耐雪胎。
玉樹瓊枝爭粉黛,丹青水墨任人裁。
氤氳氣象朦朧看,如夢如詩何暢懷。
徑向林深尋故道,山村閉戶九空宅。
思來應是游人少,難免停炊冷灶臺。
又遇爬犁牛步穩,無尋比鳳雞徘徊。
糖葫未蘸空匝寂,徒引涎垂暗自揩。
幼犬殷殷相媚喚,隔籬憫憫盡夸乖。
臨辭原地再合照,歲歲今朝歲歲拍。
(作于2019年2月7日)
日光山華嚴寺即題二首
日光山,在延邊州圖們市境內,據說那座山是每天接受第一道陽光洗禮的地方,故而得名。山上有一座寺廟,建筑非常特別,有著鮮明的朝鮮族風格。寺廟里有很多石刻的小沙彌,造型活潑有趣;大門外的“三不佛”也令人印象深刻。
華嚴寺印象
日光山上華嚴寺,朝鮮來風迥不同。
水月先師開示處,云山已過萬千重。
題“三不佛”
是非煩惱如何了?錫杖明珠指路燈。
三個沙彌三道誡,勿聽勿看勿言聲。
(作于2018年11月10日)
兩赴吉林市有題三首
初秋松花江邊漫步隨筆二首
之一
吹面微涼秋尚淺,漫江徹碧宇尤藍。
浮云信手擷三片,萬里江天并我還。
之二
迎風斜逆傘,借雨問輕煙。
此處松江水,可曾渡御船?
(作于2018年9月6日)
過吉林文廟
吉林文廟,與曲阜孔廟、南京孔廟、北京孔廟并稱“中國四大文廟”,是清朝在東北建立的第一座文廟,也是迄今為止東北最大的文廟。今日一過,雖樹木凋敝、人跡罕至,但清冷靜謐中倒平添了幾分肅穆,似乎更有“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之氣概。只是,令人不解的是,按例,文廟南面的照壁本是封閉的垣墻,只有本地出了欽點的狀元才可辟門,而這座文廟建成時,科舉制度已廢,不知為何也開了高門。
南廂照壁辟高門,誰點狀元拜圣人?
毓秀鐘靈承一脈,空枝古廟自精神。
(作于2018年11月6日)
九臺紀行三首
八臺嶺今昔
八臺嶺,恰位于長春市和吉林市中間,處九臺區沐石河鎮境內,海拔六百八十八米,為長春市第一高峰,可謂居要道、扼咽喉,是長春“空港新城”的搖籃之地。據說當年乾隆東巡祭祖時曾登臨于此,指點飲馬河、目送松花江。
九臺故壘八臺嶺,危冠長春第一高。
祭祖乾隆巡幸處,柳條編外盡蕭蕭。
龍荒蠻甸滄桑變,空港新城欲弄潮。
幽谷深山人尚少,蜂蝶曼舞我陶陶。
歸去來兮近百年
八十七歲的大姨夫帶著兒孫回到出生地沐石河鎮。坐在八臺嶺下,看著五歲的孫兒登上了自己從來沒有登上過的八臺嶺,與同樣皓首清癯的表兄手牽手徜徉在小路上……那神情、那背影、那風那云、那所有的一切,都是何其美好,何其動人。
八臺嶺上云悠悠,哪片曾經照百年?
照過百年邀對坐,孫兒可似舊時顏?
沐石河畔草綿綿,歲歲榮枯也百年。
閱盡百年興廢事,并肩執手回從前。
打秋風
新苞米下來去嘗鮮,是盛夏時大姨夫與九臺親人的承諾。早秋,一呼百應,組團“打秋風”。
姨丈一呼聲赫赫,九臺踐諾“打秋風”。
院門未進香迎客,野灶烤爐美味烹。
隨手小園摘秀色,舉足垅畝看收成。
青紗帳里人沉醉,座上三呼始應聲。
舉箸遲疑樣樣好,精籌細劃恐難撐。
殷勤相勸主人意,饕餮忘形儼醉翁。
半百初嘗“粘耗子”,卅年又見杞實生。
“天天”還是從前味,一粒勾出萬丈情。
酒籍情濃人不醉,耄耋三兩拒何曾?
歸途屢屢尋標志,怕使再來忘路程。
(作于2018年8月12日)
濟南游有記五首
稼軒生平紀
濟南之行,收獲實在太多。隔著時空,靜對那么多優秀的靈魂,慨嘆于他們的際遇,傾倒于他們的文采,陶冶于他們的情懷。能記者少,不能記者多。記得而遲遲沒有落在筆下的,就是辛棄疾。念念在心,最終以生平之紀的形式成文。記得在瞻仰辛稼軒紀念祠的時候,曾有一個紅紅的石榴忽然從樹上落下,滾入我的懷中。權作相謝吧!
生在金朝心向宋,韜光養晦二十年。
一朝聚義呈歸表,匹馬長驅斬佞奸。
名重兩淮君主異,江陰簽判始為官。
位卑不易復國志,《十論》錚錚《九議》虔。
瀝膽披肝何耿烈,修文偃武豈心甘?
諫言民本強軍備,“飛虎”抗金百姓安。
獨樹一幟不媚眾,革職遭罷隱瓢泉。
一腔忠憤補天裂,滿紙激昂誕稼軒。
二會鵝湖留和唱,知交朱子武夷山。
閑居棄用十八載,應詔抗金再陣前。
年過杖鄉心未死,單車就道氣沖天。
厲兵秣馬正帷幄,政見不和又遇讒。
幾度三番終再詔,忠魂抱恨歿鉛山。
臨終猶喚“殺賊”去,蕩氣回腸天地間。
自古英雄皆運舛,金戈作筆走江山。
龍騰虎擲多豪放,幸有東坡可比肩。
身后也曾蒙圣謚,“少師”“忠敏”蓋棺難。
當年獨葬朱熹日,曾有鏗鏘肺腑言。
字字讀來堪自用,永生不朽何卓然!
注:朱熹去世時,由于慶元黨禁,其故舊、門生無一人送葬,而辛棄疾打馬而來,守棺哀悼,并寫下祭文。文中盛贊朱熹:“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斯人斯言,令人血熱淚流。在我看來,這十六字,同樣恰當于辛棄疾自己。
漱玉泉邊訪易安
濟南之行的最后一個上午,特意起早重游趵突泉,一半以上是為了再度瞻仰李清照紀念堂及其舊居。紀念堂正廳叫漱玉堂,堂前女詞人全身石膏雕像溫婉飄逸,兩邊有一副長聯: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漱玉集中金石錄里文采有后主遺風;廳中還展列著女詞人的生平及行蹤圖。而后院“靜治堂”,則是李清照婚后與趙明誠居萊州時其府第的名字;西面其舊居,則叫“有竹堂”,是李清照與父母居汴京時府邸的名字。這樣的設計,是想讓詞人歸來的靈魂不再漂泊嗎?
尋常語度八音律,婉轉詞吟九曲腸。
魄淬金石魂未去,來歸漱玉易安堂。
大明湖畔拜南豐
在大明湖的東北岸,北水門上匯波樓的南面,有一處古跡,叫作南豐祠,是紀念唐宋八大家之一、人稱“南豐先生”的曾鞏的祠堂。曾鞏本是北宋時期江西南豐人,曾任齊州知府,也就是今天濟南地界的父母官。以前只知道曾鞏的文章“稀世有”“獨超軼”,對后世影響深遠,有幸參觀南豐祠,才略知其治政之事。據載,曾鞏在齊州不但留下了很多詩文佳作,而且推行新法、懲治惡霸、減輕徭役、改革教育,使百姓安居樂業、治下一派升平。北水門就是他在任期間修建的水利工程,杜絕了積年水患。相傳,在他轉任時,齊州百姓不舍,吊橋高掛不放他出城,他只能連夜偷偷啟程。后世為紀念他,在北水門上修建了匯波樓,在匯波樓前又蓋了曾公祠,后更名為南豐祠。今天的南豐祠,分為大殿、南豐戲樓和雨荷廳等。雨荷廳在今天,因為瓊瑤筆下的夏雨荷,也許比其他更廣為人知,確實是個折柳聽荷的最佳去處;南豐戲樓據說已經有百余年歷史了,每天循環演出傳統曲藝,可惜我們時間不充裕,南豐戲樓的戲沒有聽成;而大殿,則是莊嚴肅穆的圣地。堂前兩側抱柱上面懸著楹聯:北宋一燈傳作者,南豐兩字屬先生。里面正中立著曾鞏的全身木雕像,是用曾鞏故鄉南豐的千年香樟制作的,十分質樸傳神。我們去時,南豐祠里還陳列著“劍門老人”孫墨佛先生的書法珍品多件,耐人觀瞻。
北水門前讀舊記,南豐祠里仰曾公。
文章盛譽獨超軼,掩卻知州濟世功。
治水輕徭新教育,安民實廩政和融。
花堤柳榭傳佳話,城閉相留百姓擁。
馬上飄然辭趁夜,匯波樓下水淙淙。
滄園一掬
滄園,離趵突泉不遠,原名勺滄園,意為“滄海取一勺”,是明朝倡導文學復古的“后七子”領袖、后被尊為“宗工巨匠”并影響遠及清初的文學家李攀龍少年時讀書的地方,因其號“滄溟”,后人遂改此園名為“滄園”,并依照他回鄉歸隱時所建的“白雪樓”舊制在園里建設了這個四合院式的古典建筑。現在,“白雪樓”的匾額高懸于樓上,李攀龍的正身塑像端坐于堂前,其頭上“大東風雅”的牌匾言簡意賅地向人們訴說著李攀龍公認的歷史文化地位;滄園的其他院落,已經被辟為花鳥畫大師王雪濤紀念館,分為無陋山莊、藕華樓、蘿月堂、瓦壺齋四個部分,陳列著兩百余件大師的遺作、收藏品等,畫作筆筆栩栩然,藏品件件脈脈然,十分珍貴,因其夫人幼居濟南而得捐于此。在院子中間,立著一塊太湖石,上面刻有“藍已青矣”四個字,源自作為老師的齊白石先生在王雪濤畫冊上的題贈。撫石而立,十分感慨于為師者的襟懷和后學者的造詣。泉水何源?滄海取一勺,一勺鑒滄海。
寒門稚子讀書地,巨匠宗工歸隱居。
“藍已青矣”涵氣脈,一勺滄海暢清渠。
飛軒邀坐大明湖
走在大明湖畔,正值“日高人渴漫思茶”之際,忽見旗幡招搖,“與誰同坐軒”匾額赫然在目。當下有些恍然:“與誰同坐軒”不是在蘇州西園嗎?小小的,靜靜的,只能盛得下清風、明月和蘇東坡。雖然不解,也慨然前往:莫負遠來,相邀一坐,恰遙對超然樓,何其自在清涼!
本在西園幽僻處,何來販水大明湖?
清風明月咸邀坐,恰對超然盡一壺。
嶗山游記二首
隨雨而茶
貫耳倦聽風嘯海,憑窗閑看浪激石。
清茶一盞桃三個,誰賜今朝共飲時?
嶗山山海之居待日出
九曲八環雕龍嘴,面朝黃海倚嶗山。
天藍水碧白云弋,樹綠瓴紅墨燕旋。
舉目長空多畫卷,低頭沃野遍茶園。
百讀不厭兩相看,斗轉星移月已闌。
此刻相惜君似我,聽風輾轉睡難安。
合衣索性臨窗坐,共待東方欲曙天。
注:雕龍嘴,是嶗山腳下、黃海岸邊一個小鎮的名字;山海之居,是一個海景民宿的名字。
長白山紀行三首
之一
鬼斧神工大裂谷,云遮霧罩長白山。
超然幾朵菇擎傘,正護苔花學牡丹。
之二
蘑菇如傘蘚如氈,峽谷云端遇等閑。
造物由來偏愛我,隨時到處做神仙。
之三
一周兩上長白山,也見瑤池也見嵐。
幻化萬般皆似夢,風云三秒不同天。
杜鵑上次開漫野,苔米今來開滿川。
所遇隨緣皆恰好,誰說美景相見難?
立夏時節赴清鄉村紀行五首
之一
清明谷雨空籌劃,立夏夢成向小村。
夾道粉墻新一色,半腰雪樹恰青春。
忙山閉牖無從問,誰辨回家哪扇門?
未嗅陳香楣罥艾,空聽新燕壘無尋。
之二
空舍隔冬閑已久,山無暖透送泉遲。
小童不信能擔水,伸手相接欲漾時。
之三
燕燕殷勤相媚好,新巢始壘故檐前。
休慚當下空白羽,且向廳堂問舊年。
之四
花方爛漫萊方好,疊翠織金立夏山。
雀躍虎伏身物外,輕摘細嗅自神仙。
之五
挎簍背筐何意氣,半山力盡復筋疲。
空說隱遁武陵去,未曉陶源也渴饑。
應記奇功小火炕,舒經活絡利生息。
還家早趁精神好,宏愿逢人莫再提。
(作于2018年5月)
題黃刺玫二首
如果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花兒,那么,我并不希圖名貴,首先選擇黃刺玫。
之一
雕瓷砌玉兼凝蠟,鏤雪澤脂復塑冰。
沁潤宜人香氣遠,蓬勃向日舞姿瑩。
脫胎自有柔中刺,坐骨天成葉底鋒。
守志潔身焉可褻,難折枝下任人評。
之二
逢時幾瓣花開早,一日三秋我自癡。
豈避風威徒竊嘆,偏從刺穎覓壓枝。
千蟬萬復蝶無辨,左照右拍人愈迷。
黃中內潤青春恰,絳袖同翻不老旗。
開卷有感三首
莫聽那聲《何滿子》
讀到《唐詩紀事》里這樣的記載:“武宗疾篤……上目之曰:‘吾當不諱,爾何為哉?指笙囊泣曰:‘請以此就縊。上憫然。復曰:‘妾嘗藝歌,愿對上歌一曲,以泄憤。許之。乃歌一聲《何滿子》,氣亟立殞。上令醫候之,曰:‘脈尚溫而腸已絕。”掩卷慨然。《何滿子》是怎樣的曲調呢?竟讓那位孟才人一唱絕塵,腸已斷而脈尚溫?
長噓古調絕塵久,暗悔此身轉世遲。
竟有一聲《何滿子》,教人腸斷脈溫時。
讀李白《古風》(其三)感懷
李白的《古風》(其三),起伏開合盡在字里行間,實在驚心動魄,令人心緒久久難平。且借勢,習寫一首七言古風。
秦王一劍六合掃,虎視雄雄諸侯來。
十二金人平兵戈,函谷從此向東開。
會稽瑯琊功銘勒,阿房宮側砌泉臺。
既已修罷驪山墓,何遣徐福向蓬萊?
秦女樓船去不返,金棺寒灰土里埋。
連弩射鯨奇若幻,一筆回鋒夢陡哀。
今讀古風皆歷歷,不死還應謝李白。
讀《詩經·小雅·天保》隨記
《詩經·小雅·天保》,是周宣王登基時,作為養父、老師和臣子的召伯虎所獻的賀詞,通篇都在強調君權天授、祈禱洪福天佑、熱望太平天助。作賀之人,召氏,名虎,謚穆,又稱召穆公。史載,周厲王暴虐,引發國人暴動,情急之下,召穆公把太子稽靖藏匿在家,并用自己的兒子替太子赴死。周厲王死后,他擁立太子即位,即周宣王,并與周定公一起輔佐周宣王,史稱“周召共和”。他還奉宣王之命平定淮夷,其事在《大雅·江漢》中有記:“江漢之滸,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徹我疆土。”由此可見,召伯虎不僅是個有勇有謀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個罕有的忠義之士和大詩人。
人人交口贊程嬰,天下鮮知召穆公。
舍子藏孤周靖立,頌祈《天保》盼中興。
白山湖印象
未曾自負甲天下,無奈人稱北桂林。
秀嶺巉巖車馬少,平煙曠水燕飛頻。
神奇最數來時路,四繞三彎九曲深。
柳盡途窮忽迫岸,山高水渺入云村。
阡迎陌引武陵去,從此桃源世外人。
攜游遼源金州紅葉嶺有記
看罷長白五彩繡,緣何索驥向金州?
遠山秋色千般好,未有諸君共暢游。
上網搜得紅葉嶺,百十公里東南頭。
一呼百聚趁天早,過陌轉山若探幽。
“盡染”“攬楓”亭對望,芒針闊葉樹分秋。
天公隨手潑油畫,萬種深濃入眼眸。
醉里身如五角葉,隨風起舞自悠悠。
(作于2018年10月5日)
注:盡染、攬楓,是嶺上相對而立的兩個亭子的名字。
探病有得
去醫院看望病中的好朋友,相陪半日,陽光燦爛。朋友病房的窗下,蒲公英開得已成規模,向陽處的都花落成傘,背陰處的還在盛開;房檐上一群燕子似乎剛剛相聚,嘰嘰喳喳,往來穿梭。與朋友一起,把被子曬在陽光里,也把自己曬在陽光里了。涼亭里的木凳被曬得暖暖的,坐在上面閑看花間燕影,閑談病里心得。朋友感嘆:能順暢地呼吸、自由地活動手腳、平平常常地吃喝拉撒睡,本身就是多么值得珍惜的幸福!我心戚戚。回來后,朋友通過微信給我傳來了照片:病房旁邊小河中的野鴨又在競渡了,生機躍然,喜樂躍然。
窗下花開如故舊,檐前燕語似曾聞。
閑亭日影移三寸,遠岸鴨泅動兩痕。
景色分明同樣好,風光莫比此時新。
今從病榻抽絲繭,常謝天公點化人。
(作于2018年5月19日)
佛光巖即景
嘗于鬧市修禪定,偶在深山遇如來。
崖高圣祖應近在,神水蓮花樹燈臺。
過茅臺古鎮有感
鹽船已淡咸滋味,酒巷猶深淺品香。
赤水河邊重覓渡,金壇破處正酬江。
且獻共和國六十九歲華誕
天賜澄明風舞袖,地呈錦繡我吟秋。
此心愿作如花葉,片片深情沃九州。
(作于2018年10月1日)
觀建軍九十周年朱日和沙場閱兵電視轉播實況有記
獨立揚新令,千營共一呼。
大漠點三陣,強國無病夫。
甜在舌尖思在心
閨蜜寄來農家自釀的四種蜜:荔枝蜜、荊條蜜、椴樹蜜、葵花蜜。電話里,說起追著花信由南向北采集花蜜的過程,閨蜜說,看似浪漫,實則背井離鄉、空山野陌,十分不易,還不如自由自在的蜜蜂呢!而“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一杯蜂蜜在手,且自惜福吧!
也學釀蜜何其好?采盡大江南北春。
卻道深山空寂寞,何如振翅自由身?
穿花度柳飛終日,碌碌勞勞為誰人?
蜂若可言應羨我,一杯在手養精神。
玉簪作紙志余春
夏天真的到了。樹木里,綠色儼然成了絕對的主角。不僅松柏楊柳榆樺這些葉樹搖曳舒展、生機勃勃,那些曾經繁花滿枝的梅櫻杏李桃梨,也在芳華落盡之后,再度被新發的碧葉和初萌的青果所裝點,再度開始了由簡入繁的里程;而各品海棠,雖然盛放在枝頭,顏色卻轉向淺倦;稠李和丁香倒是神采奕奕的,山荊也依舊潔白如雪,黃刺玫、樹錦雞兒、紅瑞木和各類忍冬次第新開,但這些統統掩映在綠色的大背景之下,跟無葉或少葉而葩的春花的姿態已經截然不同了。陽光熾熱而明亮,一切都洋溢著奔放的情緒,就連香氣,也在丁香和稠李的率領下變得濃烈起來,不似春天的清新含蓄。站在綠的華蓋下,腳邊是蓬勃的玉簪,幾片落英點綴其上,仿佛在替我們惜別春天,擁抱夏天。
海棠半老山荊倦,杏蒂初盤夏木新。
恰有玉簪余地種,芳菲落處志余春。
初春友誼公園晨行
紅未深濃綠也輕,尋春再作繞湖行。
偏離水鳥低飛處,總遠啼鶯隔岸聽。
探病相贈
風物眼前君未見,小疾無奈也羈身。
常存此憾多珍重,莫欠流年好個春。
雪后過杏花園
三冬新霽后,偶過杏花園。
老樹經風久,虬枝耐歲寒。
無香休落寞,有雪恣流連。
暢望芳菲日,人間四月天。
(作于2018年1月15日)
姐妹弟兄慶團圓
臘月二十五,姐妹兄弟大聚會,是小年,也是大年。
舉杯辭過往,無聚枉說年。
怎奈成家各,生息自畫圓。
嚴慈皆去后,更念共承歡。
且篡團圓日,開懷這一天。
正月初八逢雪
農歷正月初八,是傳說中眾星下界的日子,稱順星節。老家的習俗,是要蒸各種面食的,取“發”之瑞意。
地氣蒸云上,天公篩面來。
家家籠屜里,朵朵玉花開。
春雪
最是天公憐弱小,新棉恰抵倒春寒。
入窠偏厚枝疏處,化水先洇梗末端。
待到香徐花競早,休驚碧透草出全。
當然萬事皆同理,若教春歸且道天。
(作于2018年3月1日)
尋春行之莢蒾如火
雪里丹紅耀眼,莢蒾洗凈積塵。
遠觀似焰如火,近看濃霜淺痕。
(責任編輯 徐參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