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遠程
“后天我去北京辦事,晚上咱們兄弟聚一聚。”這天我突然接到兄長的電話。
“我這就給翔宇打電話。”翔宇是我的弟弟,也有一段時間沒見到了。
“不用了,我已打完電話,還在你們家集聚。”
“這次,讓我好好準備,我給你們露一手……”我還沒說完,就被兄長打斷了。
“大熱天的,就別辛苦了!還是老規矩,我和翔宇在你們小區附近的‘如家旅館住宿,房間已經預訂好了,吃飯在你家樓下的漁橋村餐廳,就這么定了。”兄長說完就掛了電話。
我家兄長居住在石家莊,考慮到我工作的不便,這些年來,他每次來京都會提前約好弟弟翔宇同來我家,而且每次都找借口,謝絕我盡地主之誼。其實兄長比我年長不多,也就一年零三個月。我們家兄弟三人,我排行老二,住北京市里;弟弟翔宇排老三,家住北京昌平;原本還有一個四弟,和父母一同過世了。因父母走得早,兄長受孟子《跬道》中“理亦無所問,知己者闋礱。良駒識主,長兄若父”的理念熏陶,主動承擔老大的那份責任。
一九七七年的春節,父母與四弟突遭不測,我給身在部隊的兄長發加急電報,遺憾的是,兄長外出執行重要任務,一個月后歸隊才得知噩耗,風塵仆仆地趕來奔喪。我當時東求西找,在親戚朋友的幫忙下將親人入土,兄長悲傷地在墳頭上大哭一場,遂把我安排好,帶著弟弟去北京、天津投親。直到我與弟弟相繼回到北京三姨媽家,兄長懸著的心才算放下。他一有機會就來探望我們,問寒問暖,囑咐我們注意身體,并勉勵我倆好好工作,別給已故的父母丟臉。他以實際行動引領我們,樹立起自己在我和弟弟心目中的優秀形象。兄長在部隊勤學苦練硬本領,成為連隊標兵典范,入黨、提干,他的干勁兒帶動著我和弟弟——我做汽車維修不怕臟不怕累,潛心鉆研維修技術,很快能獨當一面;弟弟在郵局支局送報送信,不管三九天,三伏天,都風雨無阻,從未耽擱,及時送到用戶手中,深受用戶的好評,連年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在工作中,我們有了挫折,常常寫信給兄長,總能得到他的幫助和鼓勵;在生活中,兄長也常常接濟我們。
那個年代實行糧本供給制,我跟弟弟工作辛苦,飯量大,兄長想方設法給我倆弄全國通用糧票。兄長成家后,由于種種原因轉業到石家莊,我跟弟弟也陸續成家。每次來京,兄長都在嫂子工作的糧店,花高價買來大桶大桶的花生油,彌補我們當時每人僅供半斤油的缺口,并且還用從未間斷的營養品滋補我們兩家。如今,我們兩家的大人和孩子身體健康,全靠那時打下的底。
實際上,那時兄長經濟并不寬裕。他從部隊轉業到地方,被分配到石家莊市刑偵大隊任職,考慮到這份工作業務繁忙,無暇顧及我們,便放棄了令人羨慕的職業,借助成人自學拿到文憑,在河北財經學院(后改名為經貿大學)成為一名講師,雖工資不高,但是有寒、暑假期,以便有時間來看望我們。
在日常教課之余,兄長發奮圖強考下多門學科的文憑,提高了教學質量。他繪聲繪色的講課風格,贏得學生們的喜歡。他從講師一步步成為教授,從班主任、處長成為職校黨委書記,家庭經濟生活才有了起色。
兄長的進步直接影響了從小聰明向上的弟弟,弟弟除了做好送信送報的本職工作外,還在郵局繁忙時主動幫忙打下手,通過學習實踐,熟悉并逐漸精通了郵局內外一切事務。不管哪個崗位缺人,他都能上崗頂替,為郵局排憂解難,并因此被破格提升為分局副局長,不久又被昌平區郵局領導委派去新建的天通苑郵局任分局長。他帶領職工開通了北京最大分區昌平區的服務通道,創下昌平區郵局一年中大半的利潤。相比弟弟,我要愚笨得多,但我無論從事汽車維修,從事印刷工作,還是在生產科室,都工作踏實認真,干得有模有樣,贏得領導點贊。即使單位不景氣,我下崗失業,家中生活拮據,也不自暴自棄。有兄長的關懷與溫暖,支持著我跨過家庭一道又一道生活難關,讓我對未來依舊充滿著憧憬。
提到家庭,這是兄長最為我操心、頭疼之事。弟弟的婚姻大事解決后,我還單身。當兄長、弟弟各自都有了孩子,勸我趕緊成家,我依然無動于衷。這使得兄長極為焦急惱火。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文學熱浪,激蕩著我的心,我當時還抱著“先事業后家庭”的想法。親戚朋友陸續給我介紹七八位女友,基本都不超過三個月,就因我不冷不熱的態度離我而去。
一九八五年七月,兄長從與我同單位擔任廠保衛科長的三姨媽信中獲悉,我在本廠正處對象,他特意從部隊趕回來問詢此事。經三姨媽對女友的介紹,通過對其各方面的了解,兄長認可了我們的交往。兄長恐我重蹈覆轍,馬上拍板:“父母不在,我是老大,你的個人問題我負責,必須盡快解決。”
“容我與她再處些日子,行不行?”那時,我在廠、公司、局里都已小有名氣,交女朋友只為了應付三姨媽、兄長的催促,對結婚成家還真沒有長久的考慮。
“不行!這次我作主,就是她了,趕緊辦。”兄長態度堅定,我對此沉默不語。
十幾天過去了,兄長沒有回部隊的跡象。幾天又過去了,我按捺不住:“哥,你這次休假,怎么比以往要長?”
“同以往還是一樣。”
“那你怎么還不走?”我擔心影響兄長在部隊的發展(那時他已是連隊指導員)。
“你的婚姻大事得不到解決,我沒法向已故的父母交代,你說,我能走嗎?”兄長停頓片刻,又接著說道:“至于我在部隊的工作受不受影響,取決于你,大不了,我轉業到地方。”兄長從我猶豫不決的眼神里看出我的期待。
“這……”
我終于妥協了,兄長一直嚴肅陰沉的臉露出喜色,連忙督促我當天去女友家,并購買了禮品,一起前往我現在的岳父岳母家商量婚期,直到看見我倆的結婚證,心里才踏實,回了部隊。(后來,在一次飯桌上兄長透露,那次假期包括了下次的探親假,所以時間較長。他主要是為我的婚事,領導知情后特批。)我恍然大悟,原來兄長給我玩激將法,也難怪,他在部隊就是做政治工作的。十月一日,我同女友舉行婚禮,現在我們擁有小女,過得很幸福。這證明了當年兄長敦促我結婚的決定是正確的。
上世紀九十年代流行穿金戴銀。兄長給嫂子購置項鏈、戒指的時候,總不忘給兩個弟媳購置同樣的項鏈、戒指。去超市或外出旅游等,兄長總是千方百計為我們慷慨解囊。對于兄長來說,給他兩個弟弟破費是件高興的事,如果我們拒絕,他會很生氣,即使是在他經濟條件相對拮據的時候。
受到兄長的熏陶,弟弟擔任領導工作,生活條件改善不少,每年我們哥兒仨孩子的集郵冊,便被弟弟大包大攬,一直到郵政儲蓄分家為止。現在每逢我們兄弟相聚,弟弟與兄長搶著結賬,嫂子、弟媳受他們的影響攔著我付賬,笑著勸我:“別摻和,我們條件都比你強。”我坐立不安,很受感動。
在生活中,我和弟弟都向兄長學習,不僅勤儉持家,還練得一手廚藝,能夠應對外人來家做客。我們兄弟及家人間感情深厚,從來不因利益發生沖突,不像當下許多家庭,一盤散沙,被利益驅動,動輒大打出手,甚至對簿公堂。
“瞧!這仨孩子,沒有父母,但團結友愛,生活過得有滋有味。”“可不,比咱們任何一家的孩子都省心,有出息。”“幸虧有了老大!”“老大的一言一行,是一面鏡子,關系到弟妹們的成長。”這是親戚和外人評價我們兄弟時的肺腑之言。
記得當初失業時,我脾氣暴躁,情緒低落。兄長除了在經濟上援助我,還建議我一邊找工作,一邊拿起因多年忙于生活而撂下的筆,來疏散心情。我采納這一建議,工作竟在不經意中有了著落,文學的路也越走越光明。現在回味,我與弟弟的奮斗和堅持,主要源于兄長充滿正能量的引導。我倆真正在兄長身上體會到父親在世時對我們的嚴厲和大愛,體會到母親在世時對我們的關懷備至。我由衷感謝兄長為我們所做的一切,尊敬兄長如同尊敬父母一般。這樣的尊敬,都是感恩于兄長對親情的奉獻。
兄長不僅把父母的優良品德播撒,灌溉到我們的心田,而且還發揚光大,輸送給我們的子孫后代,滋潤他們茁壯成長。
如今,兄長早已兩鬢如霜、須發稀疏,但仍精神飽滿,堅持每天鍛煉身體。因為只有保持健康,他才能同他的弟弟們隨時相聚。相聚,不僅是一種形式,更是為了看弟弟和家人是否一切安好,這是他深沉的牽掛。
四十多年過去了,兄長對我和弟弟的照顧、對家人的愛護,如同彩色的氣球,在我們共同記憶的天空飄浮不墜。哥,下輩子,咱們還做兄弟!每想到“長兄為父”,想著后天咱們兄弟又能相聚,幸福激流,涌遍我的全身。
放參
出游返回,旅途的勞頓、緊張如釋重負。有些人,有些事,由于時間的推移漸行漸遠,唯有那一聲聲高亢的呼喊“放參了……”,還時不時地在我耳旁回蕩,揮之難去。
這是今年七月的事。
暑假期間,跟家兄與嫂子,還有幾處異地的故知聚集京城,由安平姐事先忙碌牽線搭橋,盡地主之誼后,二十六日晚八點五十分,一行八人結伴乘坐“Z63”車次前往長春、長白山、哈爾濱,開始為期六日的東北游。
說是六日游,實際上首尾兩日見不著導游,只能將自由活動拘于狹窄的車廂內,來回幾十個小時,都要寂寞地聽著火車奔馳中發出的轟隆隆聲響,間或憑窗遠眺(這是當下旅行社慣用的計日方式,見多不怪)。
“游坐”到長春站下車,遠遠地跟著缺乏經驗的女導游,登上了車號為“黑A5666”的黃紅白三色交織的大巴車,從古老的長春一掠而過,直接駛向長白山。
與“參”結緣是在第二天下午四點半,進入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安圖境內。我們手持兩百元的門票,草率游覽了東北滿族民居,便催促導游徑直向山門走去。山門是木質結構,上有兩座小樓亭,亭前亭后幾桿大紅燈籠高掛,兩座小樓亭間隔下端懸浮“白山黑水”的樺木橫幅,兩旁木柱上各刻有“冰天雪地”“豪情滿懷”的對聯,我們在門前領取了裝參用的白色塑料袋進入山門。
山路兩側的樺樹、松柏郁郁蒼蒼,歪倒地面的枯木里正孕育著乳白的菌類,幾張依傍樹木圍就的露天鐵絲網內,飼養的雞、鴨、鵝懶散地在網圈中走動,約莫五分鐘光景,便到了參地。這里的人參是人工培育的“園參”,常年落葉的腐殖質,使得土地松軟、肥沃,四周用木柵欄護圍。
人參,俗稱“棒槌”。根、葉、莖、花、果實等含有多種人參皂苷,渾身是寶,可藥用,可泡水飲用,可食用,更可作補劑。在我國,“人參”自古以來被當作精靈在神話中傳頌,也因此,采挖人參披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這些是我上山后才得知的。我還了解到,野山參通常是依賴鳥獸吃了花果后不易消化排出后而傳播,故而存活率非常小,加之成長緩慢,所以相對養殖的人參,品質更優良,價格也更昂貴。
參園里,一個穿灰色T恤衫、下著迷彩褲、足蹬黑色運動鞋、頭戴紅青藍三色月牙帽、身高約一米六的中年參農漢子,手握附有紅色綢布料的飾品,拿著白晃晃的利刃繪聲繪色地講解,著實讓我們隨團的三十七人,站在幾十米石塊鋪墊的環行空地上聽得目瞪口呆。環行中間的樹木周遭由大的石塊堆砌,每棵樹上都系著紅色綢布帶。這里還有一套說法,從古至今的采參者都認為,人參可以幻化成人到處行走,采挖之前,必須使用紅繩,這樣它就無法脫身。我覺得這純粹是迷信,并不能使人信服,可仔細想想參農們祖祖輩輩對參的摯愛,也就可以理解了。
參農們在勤勞采挖的過程中,形成了嚴密的勞動組織和完整的生產程序,還總結出一套按季節上山采挖的規律。園參采挖一般為六七月間,或八九月間最為成熟。早采,參漿水不足,影響品質;晚采,大雪封山。“園參”種植二百多年,種類較多,而此地種植的為白參,雖不能同野山參媲美,但也具有益肺陰、清虛火、生津止渴、恢復病后虛弱的功效,并且還遠不止于此。
當中年參農漢子講解完畢,望著頭頂縱橫交錯、拴在樹上的紅色綢布帶,黝黑的臉上頓現出莊嚴,他囑咐我們面向南方,懷著希冀,竭盡全力地高喊:“放參了!”我意識到這其中必有深刻的內涵,于是積極配合響應,我喊至第二聲后,朦朧中似乎看到對面山林里回音裊裊升騰,那些隱藏很深的,還未見識紅色綢布帶的野山參,我想已經有所察覺……
反正從那以后,我對“放參了”這句呼聲的理解變得有些玄虛,也不知這種理解是否正確。
之后,我們去園地挖參,面積不大,也就幾分地,可能別的地方還有。這些人參生長期都超過五年,參農小心翼翼地依序采挖,家什上的紅色綢布帶隨風飄拂,參不分優劣一一顯現在我們眼前。因為有二百元的門票在先,參農們已經獲益,不必有所顧忌,每裝入白色塑料袋一株人參,都能看到收參人臉上的神色。一共采挖三十七株人參,有兩株為人舍棄,是因有人攜帶不便,且家中存有良參,而這兩株人參在參類中品質最次,尺寸也小。當然也有枝繁葉茂、參籽如石榴籽般又紅又大、個兒頭較長的人參,這得靠運氣。
離園參不遠,有幾壘半壁房,圈養著十三匹梅花鹿,靜靜地躺著,注視我們這些遠方的匆匆過客,對于人類它們似乎已司空見慣。也許是因為當它們成長到七個月時,就要經歷主人割取鹿茸的痛苦,而且一次又一次地延續不斷,所以,為了生存,它們早學會了面對。
出了山門,導游有意引領眾人去山貨商品超市淘寶,柜臺里一一擺放著野山參、紅參、高麗參、邊條參等各種人參,令我眼花繚亂。這些人參看起來個兒頭大、全須全尾、色澤鮮艷,必定功效不凡,可我不為所動。我袋中的園參固然短瘦,身上還尚有殘疾,卻透露出鮮活的氣息。最值得我珍惜的,是參農為我采挖中,我一字一頓,虔誠地在內心高聲呼喊“放參了”所帶來的感動。
回到家中,我做的第一件事,是把人參收藏好,幸好我把整株園參“用心”洗凈。雖然此參對我來說用途不廣,也值不了多少錢,但我想銘記這段經歷,還有兄嫂的親情、故知的友情。就在我打開冰箱冷凍室,把園參放進去的一剎那,“放參了”的呼喊聲,在我耳旁又驟然響起。(責任編輯 象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