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筆者有幸拜讀了劉承華先生所著的《中國音樂美學思想史論》一書。書中以大量史料闡釋為依據,以歷史梳理為發展脈絡,結合現代音樂美學理論,提出作者的相關見解,可謂是客觀、嚴謹、新穎。筆者被書中獨特的寫作范式以及獨到的學術觀點所吸引。
關鍵詞:劉承華 《中國音樂美學思想史論》書評
一、“史”“論”兼具的寫作范式
在韓鍾恩教授為本書寫的序言中提到關于本書命題究竟為《中國音樂美學思想史》,還是《中國音樂美學思想史論》的問題,韓教授認為這取決于“寫作范式”。在本書一開始,作者便寫了關于“中國音樂美學的理論特點”的代前言,分別指出中國音樂美學理論具有“意義闡釋性”“內涵邏輯性”“互文性”以及“導向實踐性”的特點,書中的八個專題性章節則是在這一理論特點下進行論證。因此,本書的寫作范式從一開始便已不是單純的“思想史”,而是“史論結合”的寫作范式了。縱觀本書,作者不僅對相關史料進行了歷史梳理與闡釋,還對相關的音樂美學思想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論證。因此,“史”“論”兼具的寫作范式成為本書的一大特點。
例如本書的第一章:《修身張力下的用樂模式——儒家音樂美學思想的內在邏輯》,在筆者看來,這既是一個標題也是一個論題。那么作者是如何來論證“修身”是儒家音樂美學思想的內在邏輯呢?第一章共有六節,在筆者看來,在一、二、三節為“史論結合式論證”,首先,作者立足于歷史文獻資料,從我國古代文化歷史與儒家思想的起源開始論述“修身是一種具有普世價值的智慧”,為儒家“修身”思想的來源提供嚴密的邏輯論述,進而引入“修身”與音樂的關聯性問題。在這部分,作者從《尚書》《論語》《樂論》到《性自命出》《樂記》引經據典進行佐證,對原有文獻進行“互文”式解讀,也使讀者對儒家音樂美學思想發展的歷史脈絡與傳承性提供了一條隱性線索,之后再從“修身”的特定內涵與特點提出“中和之美”是儒家音樂美學思想的特點,并論證了“禮樂修身”的必要性。而四、五節則更偏重于“論”,作者通過對文獻闡述與論證提出了許多個人的相關觀點,來論述儒家的音樂本體論與追求藝術人生的儒家最高審美追求。第六節“形成與拓展的漸進過程”則運用了思想史寫作最常用的歷時性描述,將儒家音樂美學思想發展史分為兩個時期五個階段,又很明顯地偏重“史”。各章節“史論結合”又各具側重點,形成了本書獨特的寫作范式。
二、與現代音樂美學視角的融合
本書關于中國古代許多音樂美學問題,不僅注重文獻的闡釋,追溯歷史注重史料的“互文”,更是結合現當代音樂美學的相關理論與其他科學理論,提出了作者獨到的見解。
本書的第四章《聲無哀樂的學理呈現——嵇康的“自律論”音樂美學思想》的第四節,作者通過前三節對“聲無哀樂論”的歷史背景、“音心關系”等做出論證后,對自律論與他律論的區分與學理進行了相關描述,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自律與他律的區分中,作者引用了現代音樂美學家費利克斯·瑪利亞·伽茨提出的四條標準,并進行劃分,以黑爾格的哲學論點為支撐,把自律論美學家代表漢斯力克的著作《論音樂的美》與嵇康的《聲無哀樂論》相對比,指出二者都是緊緊圍繞著“音樂是否表現思想情感內容”這一問題展開,并認為二者在對音樂的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上觀點一致,從而論證了嵇康《聲無哀樂論》屬于自律論美學。對學界關于《聲無哀樂論》中“自然本體論”與“心本體論”自相矛盾的觀點進行反駁,并澄清了對自律論和他律論的理解上常見的幾個誤區。后又運用了現代哲學觀以及美國音樂美學家倫納德·邁爾音樂美學中的心理學觀點,對自律論與他律論的學理依據進行梳理,運用了現代音樂美學的視角,使我們對中國古代音樂美學史的相關問題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與認知。除了運用現代音樂美學、心理學以及哲學的相關理論外,在第三章第五節“感應”的全系理論一節中,還運用了現代生物學、物理學的相關理論,不僅使我們感受到了作者豐厚的文化修養,更為我們提供了許多新的視角與學術觀點。
三、結語
讀完劉承華的《中國音樂美學思想史論》,留給筆者最為深刻的感觸就是中國音樂美學的融會貫通與源遠流長,中國音樂美學思想史像一條匯集了千條溪流的大河,融匯了儒、道、禪,從春秋戰國的《樂論》與“大音希聲”,到漢魏的《樂記》與“聲無哀樂”,再到明清的《樂府傳聲》與“二十四況”,都是我國音樂美學思想的精華。此書的八個章節看似是八個獨立的專題,但又有著千絲萬縷的歷史脈絡上的傳承性。前三章主要講儒家與道家的音樂美學思想,儒道音樂美學思想直接影響到后面第四章嵇康《聲無哀樂論》的提出。而在第五章論述禪宗音樂美學思想后,中國音樂美學的三大源頭便已確立。至于六、七、八章文人音樂美學思想、古琴音樂美學以及聲樂演唱美學都在以上幾章的基礎上進行闡釋論證,同時也為讀者呈現出清晰的中國音樂美學思想史發展脈絡。無論是在寫作范式上,還是學術視角上,本書都不失為一本高質量的中國音樂美學史論,在今后的學習中筆者還要仔細研讀,力求獲得新的學術觀點與感悟。
(作者簡介:宋柳燕,女,碩士研究生,新疆藝術學院,研究方向:民族音樂)(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