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娟
現代社會中有一種現象,越是限購的東西,人們越是熱衷購買。這一點也不奇怪,在200多年前的英國就出現了。
亞當·斯密是《國富論》的作者,也是現代經濟學的主要創立人。1740年暑假,當時正在英國格拉斯哥大學讀書的亞當·斯密來到一家雜貨鋪打工,他發現老板眉頭緊鎖,就好奇地問老板發生了什么事,老板嘆氣說:“夏天到了,可我還有很多白糖積壓在倉庫里,如果不盡快賣掉,白糖可能就融化結塊了,但誰愿意買一些白糖回家存放呢?”
亞當·斯密聽后想了想說: “我有辦法。”隨后,他把白糖全部拆開放進零售桶里,然后寫了一張廣告貼到大門外,并自信地說: “我們做好準備賣白糖吧!”老板不以為意,也沒有仔細看廣告上寫的什么,只是笑笑說: “如果只是寫張廣告就能賣出白糖,我還用得著發愁嗎?”他的話音剛落下,只見門口的行人紛紛停下腳步看那張廣告,并且陸續走進店里買白糖,沒多久就排起了長隊。結果只用了一個上午,倉庫里的白糖就被顧客搶購一空。
賣完最后一磅白糖,老板好奇地來到店門口看那張廣告,原來上面這樣寫著:“本店最后一批白糖今日出售,每人限購三磅。”老板有點不解,亞當-斯密解釋說: “這一點也不奇怪。人們都有一種心理叫得不到的就是好的,覺得既然是限購的東西,就有買不到的可能,如果真到有需要的時候而又買不到,那豈不是很麻煩?所以人們才紛紛排隊來購買白糖了。”老板聽后,一邊頻頻點頭,一邊連聲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