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雨
1913年,當時只有15歲的廣東女權先驅伍智梅陪同母親護送父親的靈柩回鄉(xiāng),來京僅僅4個月,父親就遭到暗殺,成為“國會議員為共和流血第一人”。遇害前,他給夫人留下遺言: “泰山鴻毛自有公論。勿哀!但教育子女自愛,愛國,愛黨,可矣!”
創(chuàng)辦醫(yī)館,為貧民施醫(yī)贈藥,追隨孫中山為革命奔走,想到父親一生的義舉,伍智梅含淚下定決心:繼承父親遺志,學醫(yī)救人,革命救國。中學畢業(yè)后,她先在廣州一所女子學校學習西醫(yī),后又遠赴美國芝加哥實習,學成歸國后,成為中國現(xiàn)代女性西醫(yī)。
大展宏圖之際,愛情如約而來。1919年,伍智梅與孫中山的英文秘書黃建勛一見傾心,順利走進婚姻殿堂。正值婦女解放運動風起云涌,作為“孫中山期待的新女性”,她聯(lián)合先進婦女成立了廣東女界聯(lián)合會,為爭取女子權益,積極演講、請愿。在她的努力下,廣汕鐵路錄用了40名女職員,這在女子囿于封建禮教、受困閨閣的年代,一時轟動廣州。
伍智梅的名字開始出現(xiàn)在報紙上,來中國游歷的一位美國女作家如此描述: “她穿著羊駝毛織品的長裙和外套……用均勻的、能干的、有表情的手來表達她對婦女的看法,為她們甘愿奉獻自己的生命。”
在廣東女界,伍智梅影響巨大,她與何香凝等人創(chuàng)辦的廣東貧民生產(chǎn)醫(yī)院,一年內接診近萬人,大大降低了婦女的難產(chǎn)死亡率。1924年,孫中山到廣東宣講三民主義,伍智梅受邀上臺就座,從那時起,她和丈夫一起成為孫中山堅定的追隨者。一年后,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她擔任女界招待員,從此與宋慶齡建立了真摯的友誼。
有共同的信仰和追求,他們夫妻二人感情深厚。誰料,命運竟然驚人的相似,僅僅一年,黃建勛就追隨孫中山而去。像當年的母親一樣,伍智梅也走上扶柩南歸的路,身邊是四個年幼的孩子。那年,她才28歲。
來不及悲痛,她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為廣東女性、孤貧兒童爭取權益的行動中,她創(chuàng)辦育嬰院,設立兒童新村,收容孤兒,幫助清貧學生。廣州市立中山圖書館籌建時,她又受市長委托赴美募捐,在美國、加拿大等國,她的演講令僑胞感動,得到他們大力支持。圖書館建成后,她擔任了第一任館長。
1937年,抗戰(zhàn)烽火已起,伍智梅積極參政,在第一屆第一次國民參政會上,作為唯一的女性代表,她闡述了女性在救護傷兵、戰(zhàn)地服務等方面的作用。為了推行這些建議,她在重慶開辦中華女子職業(yè)學校,發(fā)表演說,號召女子走出家門,參與救國。
身在重慶,心系家鄉(xiāng)。廣東爆發(fā)糧荒、水災,留守的老弱婦幼頓時陷入水深火熱,她在重慶發(fā)起募捐,購好物資、藥品,親自帶人騎著幾十輛自行車馳行幾千里,把物品送到廣東。
在救國圖存的路上,她始終心有猛虎,不讓須眉。孫中山對三民主義的闡述,伍智梅一直銘刻于心,1949年,她去了中國臺灣,希望看到三民主義在臺灣實現(xiàn)。盡管依舊參政建言,為民請命,遺憾的是,她不斷受到政客排擠,精神苦悶。晚年的她生活簡樸,睡的是一張白色的鐵條床,臥室布置得就像戰(zhàn)地醫(yī)院的病房。
1956年11月,伍智梅受邀參加孫中山先生91歲誕辰慶祝活動,不料演講結束之后,突然暈倒與世長辭。58年的生命歷程中,她在眾多領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印記,她的貢獻足以告慰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