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劇與歌劇作為當代西方世界兩種影響極大的綜合性藝術形式,至今已經各自發展成為獨立且極其完善的藝術表現體系。盡管二者都是戲劇與音樂的結合,同樣也融合了大量其他的藝術成分,但在欣賞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會對兩者迥異的藝術風格與表現形式嘆為觀止。本文將西方音樂劇與歌劇進行比較研究,以方便讀者對于二者有進一步的了解和把握。
【關鍵詞】音樂劇;歌劇;藝術形式比較
【中圖分類號】J832 【文獻標識碼】A
一、聲樂演唱與音樂總體風格
聲樂演唱在音樂劇與歌劇的表演中過程中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就具體的演唱方式、內容以及演唱技巧來說,二者可謂是有著相當程度的不同。
首先,就聲樂演唱的在藝術形式中所占的地位來看,歌劇中的演員演唱往往引領著全劇的劇情走向、發展,而每一次故事情節的高潮又必定以獨具匠心的詠嘆調來進行表演和敘述。可以說,音樂與聲樂演唱便是歌劇的靈魂所在,而音樂劇中則更為突出多種藝術結合的整體表現力。
再說二者中聲樂元素的演唱風格與技巧。歌劇起源于17世紀的意大利,當時的歐洲盛行著貴族化的美聲唱法,輔以氣勢宏大的管弦樂隊進行伴奏,盡顯歐洲古典音樂的高貴與雅致。且傳統的美聲唱法往往對演員的聲樂技巧和天賦都有著極高的要求,作為演出核心的詠嘆調和宣敘調無不考驗著演員的聲樂功底。而音樂劇中的聲樂演唱則一方面部分繼承了傳統歌劇中的美聲演唱方式,同時也對于當時流行的多種音樂演唱形式進行了吸收和融合。對于流行元素的吸收與融合也決定了音樂劇聲樂演唱元素的世俗化、流行化與較為明顯的時代化。在演唱方法和技巧上,由于融合了多種音樂風格的原因,使音樂劇的演唱方法有嚴重的多元化傾向。而這種總體的演唱風格至今已經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音樂劇唱法”,強調建立在美聲的音樂修養和技巧之上,融合流行歌曲的演唱風格的一種兼容并包的獨特唱法。
當我們對兩種音樂戲劇的總體音樂風格進行探索和把握,便會發現與聲樂演唱風格區別相類似的情形。歌劇中的音樂元素基本以古典音樂中主流的管弦樂作曲風格為主,盡管近代有許多作曲家進行了歌劇音樂現代化的嘗試,但在數量上仍然不能稱之為主流。而音樂在這一點上較之歌劇便有了更大的自由。音樂劇在繼承了古典歌劇的基礎上又融合了眾多近代、當代的流行音樂元素,而這些元素的融合也決定了音樂劇可以根據創作題材和劇情的發展來選擇多元化的音樂風格。在這一點上,傳統歌劇確實有些中規中矩。
二、創作題材
從創作題材與戲劇內容來說,音樂劇與歌劇也有著相當程度的區別。在創作手法方面,由于音樂是傳統歌劇的主要創作元素,所以,在歌劇的創作過程中無處不強調著音樂的主體性地位。正是由于這種對于諸如詠嘆調、宣敘調和多種演唱形式和技巧乃至大型管弦樂伴奏的重視,使歌劇在創作的過程中對于情節和角色舞臺表現的因素略有放松。相對來說,音樂劇在這個方面就較為平衡。與歌劇不同,音樂劇中的音樂元素一般都比較“小巧”,往往不是由大段的古典嚴肅音樂組成,而是選用眾多的歌曲和舞曲來烘托情節的發展、塑造人物形象,這就在無形中給予了情節和故事較大的創作空間。同時,音樂劇獨特的藝術形式決定了其必定以多種藝術形式共同展現,而其中劇情的因素則擔負著引領調和其他藝術元素的領頭羊的作用。正是因為這樣,藝術家在音樂劇的創作過程中常常加入眾多扣人心弦、曲折迭起的戲劇性因素,力求在敘述的基礎上不斷地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使其能夠跟隨劇情的發展產生身臨其境之感。
另一方面,歌劇由于起源較早,沉淀至今的優秀劇目數量眾多,早期的創作題材整體趨于嚴肅和傷感的。故在歌劇的現有作品中,悲劇所占比例是比較高的。而音樂劇則不同,盡管音樂劇中也有很多采用了較為壓抑的創作題材或者在排演內容中突出陰暗、晦澀的舞臺風格,但即使是《悲慘世界》這樣嚴肅的悲劇文學作品,改編而成的音樂劇也往往都突出了樂觀的精神態度,更不用說大部分音樂劇都采用了詼諧幽默的表演風格了。
三、舞蹈元素
對于一部完整的音樂劇來說,戲劇、舞蹈與音樂這三者是完全意義上三足鼎立的地位。在歐美音樂劇中,舞曲和舞蹈場面占有十分顯著的地位,尤其是某些舞蹈成分很重的劇目,舞曲和舞蹈場面的音樂質量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整部作品的成敗。同時,音樂劇中的舞蹈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相比之下,歌劇表演中的舞蹈往往只起到穿插過場、烘托氣氛的作用,通常都由專業的舞蹈演員來表演,而真正的劇中人通常將身心全部集中于高難度的聲樂演唱中,無暇再去顧及較高難度的舞蹈動作。
四、藝術追求
我們在前文中提及了歌劇與音樂劇截然不同的形成過程,作為一種形式完整、成熟的藝術形式,其藝術追求特點也必然蘊含在其不斷完善和發展的過程中。長久以來,歌劇的發展走向一直被歐洲貴族們主導著。不僅在創作與演出題材上受到一定把控,甚至于早期歌劇的演出場地也往往在貴族們富麗堂皇的宮殿當中。貴族們的喜愛促使他們不斷自掏腰包支持創作者的歌劇創作,創作者又會把這種資助不斷地轉換,以典雅、高貴、華麗、莊嚴的“貴族化”風格的歌劇作品作為回饋。故音樂劇的“曲高和寡、陽春白雪”在我看來是與生俱來的。此外,歌劇的整體音樂藝術風格偏向于高度的專業性和技巧性,這一點是與其嚴肅、莊嚴的表演風格相搭配的。相比之下,現代音樂劇的發展與其說是順應藝術性的發展趨勢,不如說更多的是適應商業的發展潮流,它的受眾主要是大城市生活的市民,同時演出場所也是商業化的音樂劇院,這就注定了音樂劇的“平民化”和“大眾化”。但在我看來,平民化和大眾化的藝術特質并不只是“庸俗”的代言詞,而是更多體現在音樂劇在對于時代因素和流行元素的把握上有著獨到的優勢,這種優勢賦予了音樂劇其他藝術形式無可比擬的生命力。
五、結語
綜上所述,兩種音樂戲劇都是順應了受眾需求而產生的優秀的藝術形式,都反映了觀眾的需求與審美價值評價。盡管二者不同之處頗多,但并沒有高下之分,都值得我們樂在其中,仔細欣賞與品味。從學術理論研究的角度來說,厘清音樂劇與歌劇的異同是有一定的學術知識普及和探討價值的,但筆者認為,在當下藝術文化多元化交融的趨勢愈演愈烈的情況下,現代通俗藝術的音樂劇與傳統高雅藝術的歌劇作為一脈相承的音樂形式,也并非不可相互借鑒和融會貫通,事實上,當代的許多作品便處于兩種藝術交界處,也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和廣泛的好評。
參考文獻
[1]余翌子.音樂劇唱法的演唱風格及其聲音概念[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7(4).
[2]居其宏.如歌抒詠直指人心_音樂劇音樂創作散論[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1(4).
[3]傅顯舟.音樂劇歌曲研究_三部國產音樂劇歌曲分析引發的思考[D].北京:北京藝術研究院,2008.
[4]劉洋君.音樂劇的藝術特征及其多元化的演唱風格[D].新疆:新疆師范大學,2006.
[5]李楠.音樂劇與歌劇之辨析[J].音樂創作,2013(10).
作者簡介:沙彥霖(1994—),男,漢族,江蘇徐州人,南昌職業學院,音樂舞蹈系,老師,碩士,音樂表演專業,研究方向:中國器樂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