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
【摘要】印象派音樂19世紀末萌生的一種藝術風格。音樂上的印象主義一詞是由印象主義繪畫而來。印象派音樂最典型的的代表人物是法國作曲家德彪西。印象派音樂是19世紀最后一種音樂風格,是連接兩個世紀的橋梁。印象派音樂的特點是模糊的輪廓、朦朧的色彩、不易分辨色調的變化及精致而優美的音樂語言等。《德彪西前奏曲》是德彪西晚期最具代表的作品之一。《德爾菲舞女》這首作品是德彪西去盧浮宮看展出,展出的雕塑、攝影或雕版作品中,有一種由三名崇拜酒神的女子的儀式舞蹈,她們跳舞時有長袍隨風波動的畫面,德彪西看到這個畫面有感而發,創作出了這首《德爾菲舞女》。
【關鍵詞】德彪西前奏曲;德爾菲舞女;印象派音樂
【中圖分類號】J676 【文獻標識碼】A
從結構上看,這首作品大致可以分成五個段落加尾聲(A、A1、B插、C、D、尾聲)(如表1所示)。
作品是由三種織體音型即核心細胞構成(如圖-02所示)。第一種核心細胞(a)是大二度上行的柱式和弦;第二種核心細胞(b)是小二度加大三度、橫向旋律下行的八度音程;第三種核心細胞(c)是隱藏在a、b之中的半音上行的旋律。細胞(c)含有特有的附點節奏型。
A段是整首作品的呈示部分,充分展示出整首作品的風格和形態。在此詳細分析A段每一個小節的發展變化。第一小節(圖1)就已經包含了a、b、c三種形態的核心細胞;第二小節是第一小節的變化重復。其中的變化只是C細胞在結束時增加了(#C-F)上行的減四度不協和音程,為音樂的發展增加了新的音樂材料;第三小節到第四小節中,低音b細胞的旋律走向(bB、#B、C、#C、D)半音級進上行,可以看做b小包融入了C細胞的旋律走向,也可以看做b細胞的元素倒影而來,與b細胞的改變相呼應的c細胞保持不變;第四小節后兩拍和第五小節是a、b細胞的加厚加長。
整首作品從調式結構上進行分析,A段在bB調上開始,結束于FM(F、A、C)和弦,終止于屬和弦上,即半終止的感覺,A1段和A段相同,結尾處看作轉調到F調的完滿終止更為合理。B插段保持在F調上,起到A1與C段的過渡作用。C段在C調上轉到F調上結束,最后D段呼應A段,首尾一致相呼應、相統一。最后尾聲固定終止式,以鞏固調性,更是起到情緒的抒發作用。如下圖(圖2所示):
在音高結構上,A段由a、c、b三種核心細胞自上到下排列而成,A1段是在A段的基礎之上,a細胞高八度構成。B段中c細胞的高度超過了原本高音位置的a細胞,C段中各組成細胞的音高位置與A1段的一致。D段時a細胞處于低音處,b細胞高于a細胞,之后c細胞出現于高旋律位置結束。c細胞出現時是被a細胞、b細胞所包圍在中間最不明顯的聲部,而逐步最后結束發展到最高位置上。如下圖(表2所示):
整首作品在厚度上分析來看,A段中a細胞是由3個音符構成,b細胞是由八度雙音構成,c細胞是最為薄弱的單音構成。A1段中,a細胞加厚,b細胞保持八度雙音不變,c細胞加厚為與b相同的雙音。B段中的三種核心細胞的構成與A1段相同。C段a細胞減少為3個音符,b細胞繼續保持不變,而c細胞繼續增厚到3個音符八度疊置,加強突出了c細胞的旋律音。D段中,c細胞的厚度已經遠遠超過a、b細胞。如表3所示:
全曲在織體結構上來看,A段中a、b、c重疊在強拍上,A1段中b、c強拍不變,只有a細胞的位置發生了變化,在弱拍上出現。在之后的B段、C段、D段中a細胞都出現在弱位上,使其一開始在A段中的旋律位置慢慢削弱。
結合音高位置、厚度變化、織體形態來看,c細胞在樂曲的發展上,由隱藏的單音不斷擴展成與a細胞相抗衡,甚至超越a細胞的主體。而一開始在主導地位的a細胞被越來越削弱,最后只用來襯托、輔助b、c細胞,這種發展是樂曲進行的一種內部動力。
b、c三種核心細胞構成全曲,從原始狀態不斷用各種作曲技法進行變化與擴展,使其與最初形態差距越來越大,充分彰顯了作曲者超高的作曲技術與邏輯思維。a、b、c三種核心細胞在各個段落是以離心狀態進行發展,也是此曲發展的另一種動力來源。
在聽覺上的感受,附點的旋律一直很清晰地貫穿始終,感覺像女舞者隨著音樂翩翩起舞,時而婀娜多姿、輕盈優雅,時而剛勁有力、灑脫自然。而成塊的和弦一直伴隨始終,像是舞者的裙擺衣袖隨舞者的動作而擺動,也像光下舞者和裙擺的影像,隨著舞者的優美舞姿變化出各種各樣的形態,把一副動態的圖像展現在聽眾的心中。這就是音樂的美好和它的帶給每個人獨特的感受,讓人們可以沉浸在音樂中,盡情地去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