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舞蹈作為藝術的一種,是對生活的提煉和再現,是一種以身體語言為主的特殊表現形式。近些年,舞蹈創作出現一個讓人不得不關注的問題即舞蹈發展趨向啞劇化。本文就舞蹈啞劇化趨勢提出舞蹈創作中虛實關系處理的思考,具體從感性的創作沖動需要理性的梳理與舞蹈形象語匯和作品風格性語匯相結合、生活化動作的處理三方面入手分析,深入探析舞蹈創作中遇到的虛實處理不當的問題。
【關鍵詞】舞蹈;“啞劇化”;創作
【中圖分類號】J712 【文獻標識碼】A
一、舞蹈創作中的“啞劇化”趨勢
舞蹈編導的創作介于理性和感性之間。它常常會因為一個自然景觀、一個突發的事件或是一些人生的經歷等而產生靈感,從而激起舞蹈編導的創作欲望。在創作的過程中,舞蹈編導可以選擇不同的舞種、不同的題材、不同的表現形式,來表達自己想要表現的內容。因此,舞蹈編導創作的主觀性比較大,所以,在編導的創作欲望達到了興奮點時,常常會是感性思維多于理性思維,也正因為如此,舞蹈編導在創作的過程中常常容易將生活化的動作搬上舞臺,忽略舞蹈的虛實比重問題,造成舞蹈的“啞劇化”。
舞蹈是一門善于抒情而琢于敘事的藝術。雖然如此,可情節舞是舞蹈的種類之一,雖然它在小型的舞蹈作品中很少被舞蹈編導所采用,但是,在大型的舞蹈作品以及舞劇中的運用卻較為廣泛。情節舞的創作是具有一定的難度的。舞蹈編導在創作情節舞的舞蹈作品用身體將感性思維表達之后沒有進行理性的梳理,很容易因為太過于注重故事情節的表達和情緒的渲染,在不知不覺中,過多地借鑒了啞劇的表現方式,忽略舞蹈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肢體語言,從而使整個舞蹈作品變得戲劇化,讓人覺得像是一部情景啞劇。這是目前許多舞蹈作品存在的問題。
二、溯源“虛”“實”之說
在舞蹈創作過程中,需要重視虛實比重問題,而在中華文化中關于虛實一說由來已久。
“虛實相生”是中國畫的傳統技法,也是詩詞重要的表現手法。詩詞中的“虛”,是指作者通過感覺、聯想或想象而虛擬出來的,眼前看不見、摸不著,而又從字里行間能體味出空靈境界中的虛象、虛物、虛景、虛境,也即心中之景、想象之景;詩詞中的“實”,是指作者描寫客觀世界中實實在在存在的實象、實物、實景、實境,也即眼前之景、可觀之景。虛實相生在詩詞中的運用,可以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不同的方式,虛實相生運用得好,可以使作品結構更為緊湊,形象更加鮮明。“虛實相生”是國畫的傳統技法,因為這種技法運用得好,常常傳達出淡遠的神韻。但是“虛實相生”也是古詩詞的重要表現手法。詩詞中的“虛”,指詩人通過感覺、聯想或想象而虛擬出的,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能在字里行間體味出那些虛像和空靈境界,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實”,是指詩人描寫的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像、實事、實境,也即眼前之景、可觀之景。虛與實往往是相對的,虛實相生可以使作品結構更為緊湊、形象更加鮮明。
“虛實相生,物我合一”是舞蹈意境的審美特征之一,舞蹈作品的意境是由實境和虛境兩個部分構成,虛實相生,乃成意境。所謂實境,就是舞蹈家在作品里具體描繪、直接表現的那些實在的、可視的、有限的“象”,這個“象”,即“象外之象”的第一個“象”,是舞蹈家殫精竭慮、反復錘煉,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沒有這第一個“象”,就引發不出第二個“象”,就無所謂意境。但如果只有這前一個“象”,或者說這一個“象”不精彩、平淡無奇,不能引起觀眾的藝術想象,也不能產生意境。舞蹈家精心營造、觀眾產生想象之后形成的第二個“象”就是虛境。我們說一部作品有境界,就是說它既有實境又有虛境,一部作品要有境界,要達到虛實相生、虛實結合,實境需要創作出廣闊的空間,虛境能引發觀眾豐富的想象;在舞蹈作品中,實境靠動態構建,虛境靠情態引導。
三、針對舞蹈創作中“虛實”處理不當問題提出的思考
(一)感性的情感迸發需要理性的梳理
對于掌握一部舞蹈作品命脈的舞蹈編導來說,感性的創作沖動和理性的實際創作操作缺一不可。舞蹈編導通過感覺系統收集來的信息激發創作沖動,在將感覺之物外化成舞蹈形象和舞蹈語言的過程中需要理性思維參與重構,理性思維用合適恰當的方式對感性之思進行梳理、塑造之后所呈現的作品才能最大程度地表達感性之思。所以,在創作過程中,不可缺少理性思維的參與,如果說感性的創作沖動是一把生銹的鐵劍,那么理性梳理即是這把鐵劍的磨刀石,只有經過重重打磨才能煥發光彩。由此可見,舞蹈編導在編創一部作品時要擅于將感性的創作沖動梳理、細化,將心中所想借由舞蹈的形式表達出來,避免舞蹈在創作過程中走向啞劇。
(二)舞蹈形象語匯與作品風格性語匯相結合
任何一部舞蹈作品都要考慮在風格和人物形象上區別或突出于其他作品。所以,舞蹈編導在編創時經常會面臨怎樣突出舞蹈風格和塑造舞蹈中人物形象的思考。其實,舞蹈作品的風格和人物形象便是一部作品需要表達的“實”,“實”需要有特點、有風格。但是這個“實”也需要借由舞蹈肢體語言的“虛”來進行表達。“實”可以穿插在整部舞蹈作品中,成為舞蹈的特征,間斷點題,但大部分的情感表達還是需要“虛”來完成。在舞蹈創作尤其是民族民間舞蹈創作中,舞蹈形象語匯作為舞蹈的標志特征在舞蹈段落首、尾及段落接口處出現,而舞蹈風格性語匯作為體現舞蹈風格的主體分布于形象語匯之間,這種編創方式可以兼顧舞蹈風格和舞蹈形象。
(三)“實”的生活化動作再處理與再調整
舞蹈“啞劇化”趨勢體現在兩個方面;一、舞蹈動作生活化越來越明顯。二、舞蹈生活化動作在舞蹈作品中占比逐漸增加。針對這兩種現象提出在舞蹈創作中的解決方式。一、生活化動作再處理。二、舞蹈作品中虛實比重再調整。
首先,生活化動作再處理過程中需要針對從生活中提煉而來的動作進行藝術化處理。針對舞蹈表意需求運用多種手段放大生活化動作中的某一特征,使其藝術化,區別于之前的生活化動作。達到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理想境界。在舞蹈《中國媽媽》中,編導王舸巧妙的對農村婦人在田間勞作的動作進行處理,那一個個低俯的腰背,一步步扎實的踏步,一滴滴流淌的熱汗,一聲聲清脆的童謠生動的體現了農村老媽媽的辛勞,帶給觀眾強烈的震撼。所以,每一個生活化動作的舞蹈化都離不開精心細致的打磨。舞蹈作品中的“實”其實也是“虛”,藝術是生活的再現和提純,舞蹈是將生活再現到舞臺上,所以我們看到的舞蹈中的生活化動作都是經過加工提煉才搬到舞臺上的。
其次,舞蹈作品趨向“啞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一部舞蹈作品中存在大篇幅的生活化動作,過于寫實的動作的大量堆積使得舞蹈整體更像是一部啞劇那么,為避免此種情況在舞蹈創作中必須考慮舞蹈作品中生活化動作占比的問題。舞蹈中可以有生活化動作,但是不宜過多,可以穿插于整部舞蹈作品,作為“點睛之筆”或敘事之用,舞蹈內容表達和情感宣泄還是由舞蹈化的藝術動作來實現,這樣的舞蹈作品才能避免枯燥,贏得更多人的歡迎。在第九屆荷花獎舞蹈現代舞金獎作品《夫妻哨》中,巧妙的對生活化動作進行了運用,妻子向丈夫“敬禮”,丈夫幫其糾正姿勢這一動作體現出千萬的邊防夫妻對這份職業的尊重和對祖國的愛意。
綜上所述,在舞蹈創作中可以運用生活化動作,但是需要依據不同的作品創作需求對生活化動作進行處理,這里并不是說在舞蹈創作中不可以使用完全的未經修改的生活化動作,一切修改均以作品需要為前提。
四、結語
舞蹈創作是一個需要靈感沖動、也需要理性思考的過程,在創作表意過程中需要最大可能發揮舞蹈的肢體魅力,合理運用生活化動作,處理舞蹈“虛實”問題,避免趨同于其他藝術形式,這是每一位舞蹈工作者需要認真考慮并踐行的。
作者簡介:馬瓊(1993—),女,山西忻州,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