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杰 朱金鳳
【摘要】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是環境,從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可以看出,環境對文明的創立和發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質條件。同時,人類受大自然的啟迪,創造出音樂、繪畫、雕塑、建筑等多種藝術形式,也有很多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用來感恩大自然對人類的無限饋贈,正如社會學派代表人物豪塞爾所說:任何真正的藝術都是對生活的一種獨特解釋,它通過迂回的方式最終把人們引向現實。
【關鍵詞】音樂;持續性
【中圖分類號】J61 【文獻標識碼】A
一、環境對音樂作品的影響
在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古代文明漸行漸遠,人們極力挽救這些遺產,卻抵擋不住歲月的侵襲和人們肆意妄為的破壞。很多古代建筑只留下殘桓斷壁,很多雕塑抵擋不住歲月的侵襲,古代壁畫慢慢失去昔日的色彩。然而,在眾多藝術門類中,只有音樂保存了鮮活的生命,帶給人聽覺享受的同時,還訴說著歷史的變革。
豪塞爾說過: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當一種發展到頂峰的藝術風格已經不再適合表現當下的時代精神時,一種風格的變革就將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的確如此,音樂反映了一種社會歷史現象,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會產生與之相對應的音樂文化,作曲家用音符形象的描繪出當時社會的善與惡、美與丑。如20世紀的音樂變得神秘復雜,難以理解,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這一期間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經濟危機等,使得社會動蕩,引起社會心理的劇變;同時,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作曲家創新心切,創作了很多違背常理的音樂。上述可見,環境對于音樂的影響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在21世紀的今天,科技文明日漸發達,但生態環境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在這個發展與破壞共存的年代,人們也慢慢領會到了在大自然面前的無能為力。這些外在因素都對音樂產生了或多或少的影響,在自然環境方面,作曲家根據當前形勢創作出了諸如《heal the world》《愛一滴水就是愛全世界》等環保類的歌曲,呼吁大家愛護地球。在人文環境方面,很多專家學者把一些民間音樂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申報,為的也是保護人類的生態環境不被破壞,讓音樂可持續發展下去。
如何讓音樂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這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這項任務的完成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而作為一名音樂教育者,我們有責任把這份任務傳承下去,真正做到可持續發展,本文以生態環境中的自然環境為主,就其對音樂所產生的影響進行論述。
二、音樂中的生態環境教育
就目前各校的音樂教育來看,通常是以教授技能為主,對學生灌輸與音樂相關的環境思想教育還遠遠不足,有些學生甚至認為音樂與環境沒有任何關系,這些都是當今素質教育的弊端。因此,我們在進行音樂技能教育的同時,還要加入保護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讓學生了解音樂與生態環境是息息相關的,沒有好的環境,優美的歌曲將離我們遠去。
(一)不同環境中的音樂家及音樂作品
美好的環境總會使人心曠神怡,讓人感到舒適、愉快,同時,還能激發人們的創作意識,提高工作效率。作曲家在創作中也是如此,一些好的環境能夠給予靈感,借此創作出許多優美的作品,讓欣賞者身臨其境,此類作品數不勝數。相反,在惡劣環境或條件下所創作出的作品,也讓欣賞者變的躁動不安。
1.借景抒情
古今中外,有很多作曲家都以美好的景色為題進行創作,如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創作這首作品時,他已經雙耳失聰,甚至想到了輕生,當他走進這世外桃源,看到這么美好的景色時,有感而發,創作出這舉世聞名的作品。相反,如果貝多芬走進一片廢棄的莊園,水被污染,草木枯萎,沒有蟲叫鳥鳴,那這首著名的《田園交響曲》將不復存在。
我國古琴名曲《平沙落雁》已流傳300余年,這部作品最早的版本記載于明崇禎時的《古音正宗》,里面對《平沙落雁》是這樣描寫的: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云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也…… 當時國家處于內憂外患的時代,有識之士無不憂心忡忡,作者借鴻鵠之志訴說自己內心憂天憫地的情懷。作曲家根據作者的心境創作出如此蕩氣回腸的樂曲,如果那時環境遭到破壞,風沙洶涌至不見天日,更別提鴻鵠翱翔,怕是作者也要“待字閨中”了。
此類作品比比皆是,如門德爾松的管弦樂序曲《赫布里德群島》、斯美塔那的交響詩套曲《我的祖國》、阿爾貝尼斯的鋼琴組曲《伊比利亞》等國外作品,還有像《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漁舟唱晚》等名曲,也屬此類作品。作曲家都是以所看到景色為動機,借此抒發自己的內心所想,這種作品能迅速把聆聽者帶到音樂中去,用耳朵“看”到美麗的景色,同時感受作曲家的心境。
2.戰爭帶來的音樂
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戰爭始終是一個影響極為深遠的因素,可以說一部世界戰爭史就等同于一部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了解戰爭的歷史就是把握了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途徑。據史料記載,從原始社會后期開始出現了戰爭,到了20世紀,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其規模性和破壞性是史無前例的,帶給了人們無限的痛苦。戰爭使社會動蕩不安,使人產生緊張、不安的情緒,引起心理急劇變化。這種變化也影響著作曲家,他們帶著這種情緒所創作出來的音樂也顯得異常扭曲,這種用音符所記錄的戰爭,常常令人感到煩躁、恐懼、不安分。
20世紀波蘭作曲家彭德雷茨基非常擅用“嘈雜”的作曲技法,如微分音劃奏、在合唱中加入口哨聲和咳嗽聲等。《廣島受難者的哀歌》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這部作品主要為了紀念二戰的死難者而創作,在這部音樂中,摻雜了警報聲、飛機飛行的聲音、轟炸的聲音等等,這些聲音交織在一起,像似人們在哭泣、在尖叫、在逃跑,給人一種恐慌不安的感覺。這部作品很形象的表現了廣島被轟炸時的場面,作曲家巧妙地運用各種樂器,給人帶來震撼的聽覺效果,讓人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從這部作品我們就可以看出,在環境被破壞的情況下所創作出來的音樂,無法帶給人們美的享受,反之,人們會躲避、排斥這種音樂,因為它總是給人帶來不好的感受。諸如此類的音樂作品大有所在,尤其是生活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西方作曲家,他們受當時環境的影響,創作了大量讓人難以接受的作品。
近幾年,保護環境備受關注,各行各業都用自己的形式來表示自己對環境的熱愛,很多作曲家也創作大量的歌曲來呼吁人們愛護環境,如:中國的藝術歌曲《鳥兒在風中歌唱》,流行歌曲《地球你好嗎》《大地之歌》等等。這些作品不斷沖擊人們的心靈,呼吁世界和平,愛護人們共有的家園。
(二)環境對民族民間音樂的影響
民族民間音樂產生并流傳于民間,主要受當地環境的影響所創作,主要表現民族的生活、勞動、風俗、宗教信仰等內容,每一種民族音樂都表現了其獨特的文化特征,它與社會生活有著直接、緊密的聯系,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全世界的音樂人類學家、民族音樂學家都在極力挖掘民族民間音樂,對其進行調查研究并對世人宣傳,尤其是近幾十年,通過各種科學技術對民間音樂進行攝影、錄音,取得了大量的寶貴資料。
根據音樂文化的具體特征,結合人類學界、音樂學界和歷史學界的參考意見,現存的民族音樂按地區劃分大概分為九種: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北非、非洲、歐洲、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其中,每個地區還可以細分為更多更具特色的民族民間音樂。每種民族民間音樂都尤其獨特的體裁、調式、節奏、曲式、演奏方法及審美觀等,這種獨特的音樂文化,即使讓一個外國人去聽,也能輕松的辨別出這種音樂文化屬于哪里,正是這種獨特才促成了多樣化的音樂,呈現出五彩繽紛的美。
1.民族民間音樂現狀
隨著物質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思想觀念也產生了變化,新事物的不斷涌現,不僅影響到日常生活,也滲透到各種文化領域。在音樂方方面,人們認為傳統音樂“土得掉渣”,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甚至排斥。還覺得音樂與自然環境毫無關系可談,肆意妄為的破壞自然環境,迫使一些少數民族逐漸瓦解,進而導致很多民族民間音樂瀕臨滅絕。面對這種現象,很多人類音樂學家和民族音樂學家開始把民間音樂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去申請,目的就是想要保護音樂文化不被滅絕,能夠讓其繼續流傳、發展。
京劇是我們的國粹,做為國人,理應非常熟知,卻不被青少年接受,會唱的更是寥寥無幾。與此相同的還有其他劇種,有的人甚至不知道當地有名的戲劇是什么,荒謬至極。究其原因,不難發現,人們總是覺得這些傳統文化與自己無關,而更多的是在關注那些偶像明星何時開演唱會,何時出新專輯,正是這種想法和做法,才使得傳統音樂瀕臨滅絕。
2.保護民族民間音樂的舉措
民族民間音樂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民族特色,蘊含著民族文化的思想和靈魂,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保護和傳承民族民間音樂,保護每一個地區的自然環境,讓其可持續發展。尤其是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更是有義務讓每一代人了解熟知我們的傳統音樂,讓其可以穩固持續的發展。保護民族民間音樂,除了要保護自然環境,還要采取其他的措施,讓民族民間音樂有更好地發展和傳承空間。
首先,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來傳播,如廣播電視、電影音樂、網絡信息等,這都是宣傳傳統音樂極佳的平臺,通過這種手段,讓人們慢慢接受并對其進行了解;其次,通過學校教育來傳播或灌輸,做為傳播文化知識的專門場所,學校可以通過專業的教育方法對受教者產生影響,這種教育是其他教育無法替代、無法比擬的,讓學生從無意識到有意識,把民族民間音樂不斷傳承下去;最后,讓專業人士對民族民間音樂進行改變和創新,讓人們能夠更好地接受,比如,可以把一些傳統音樂元素加入到流行樂曲中,即可以耳目一新,也讓人們接受了傳統音樂。
三、結語
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以它特有的方式來展現藝術的魅力,但它又不是孤立的,是和其他姊妹藝術緊緊相連的,缺其任何一項都可能土崩瓦解。同時,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是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大自然,這些關系都像食物鏈一樣,任何一個方面都不可或缺。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愛護環境,去了解環境與音樂的關系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沒有優美的環境,我們所聽到的音樂就失去了美的意境。愛護自然環境的同時,還要維護音樂的生態平衡,建立和諧的文化生態環境,在保護傳統音樂的同時,我們還要積極創新,迎合國際發展需求,讓音樂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于潤洋.現代西方音樂哲學導論[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1).
[2]白瑋.中國音樂文化生態環境芻議[J].文化學刊,2009 (4).
[3]李雅芬.音樂課堂生態環境的基本特點及構建策略[J].中國音樂教育,2005(8).
作者簡介:盧杰(1987—),男,山東人,中級職稱,研究方向:西方音樂史;朱金鳳(1985—),女,山東人,中級職稱,研究方向:聲樂表演及其教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