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實驗學校 劉黎銘
對于數學教材來說,教材例題是重要的教學組成部分,通過對例題的講解以及分析,可以幫助學生快速掌握課堂所學知識的實際運用方法,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度理解和把握。但是需要我們注意的是,千篇一律的例題講解方式難以讓學生產生興趣,同時學生還會因為枯燥無味而漸漸失去興趣,因此對于初中數學教材例題的處理,應當結合科學合理的方式進行,提高對初中數學教材例題的運用效率,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蘇科版的初中數學教材例題對學生的推理能力較為注重,特別是在圖形等內容的學習中,更加注重讓學生通過進行推理來得出相應的結論,加強學生對圖形內容的掌握。例如在蘇科版八年級上學期關于《平行四邊形》的相關學習中的一個例題:如下圖所示,BO是三角形ABC中邊AC上的中線,畫出三角形ABC關于點O對稱的圖形。
把點B關于點O的對稱點記為D,就得到四邊形ABCD,這個圖形中的三角形CDA可以看成是三角形ABC繞點O旋轉180°得到的。四邊形ABCD是中心對稱圖形,點O是它的對稱中心。
討論:AB與CD、AD與CB平行嗎?為什么?平行四邊形是中心對稱圖形嗎?它的對稱中心是哪個點?有什么樣的性質?

在這個例題中,需要圍繞本章中心對稱的知識點讓學生加強對平行四邊形性質的理解和掌握,通過例題中圖形旋轉的方式讓學生進行討論,可以通過小組討論,加強學生推理能力。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初中數學教學的關鍵在于讓學生掌握正確的解題方法。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例題的講解過程中不能夠僅僅局限于對一個題目的分析,還需要通過題目來總結這一類題目的解題技巧和方法,這樣學生才能夠形成自己的解題技巧,在面對同一類型的問題時,能夠靈活處理和運用。例如在對某些不規則圖形的面積解答中,教師可以交給學生通過“切割法”來解答今后的不規則圖形,讓學生面對不規則圖形時能夠首先想到解題的方法,靈活去運用和解答,這也是培養學生良好解題習慣以及科學素養的一個重要方式。但是目前在教學中的一個普遍現象就是,教師在講解了某一類題型之后,就會讓學生進行這一類題型的大量訓練來加強對解題方法以及知識點的掌握。但是現階段大量輔導資料以及題本的出現也使得題目出現了良莠不齊的現狀,這就需要教師進行選擇和提煉,為學生選擇適合的練習題,并且掌握好做題的量,切記過猶不及。
蘇科版的初中數學教材例題總體上來說較為完整,以板塊的形式出現,因此例題的難易程度不同、所涉及的知識范圍也較為廣泛,這就使得學生在進行學習和解答中對于較為生疏的知識無法較好的掌握。所以說,對于初中數學教材中的例題,教師應當結合課堂需要學的知識點進行例題的拆分以及整合和補充,在這一過程中需要結合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并且結合教學大綱以及章節進行例題的梳理和劃分,通過這種方式來優化教材例題,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最大程度地發揮出課堂的教學效果。在對教材例題進行拆分以及補充的時候可以結合不同的學習進度分階段進行,例如課堂知識講授之前,結合之前所學的知識引出一個較為簡單的例題讓學生進行解答,回顧完難度較低的知識之后,再引出本節課所涉及的較難的例題,教給學生正確的解題方法以及解題思路。最后可以進行知識關聯,留給學生一個難度較大的例題,讓學生進行解答,進行所學知識的檢測以及學生解題能力的拔高,產生最好的教學效果。
由于學生的數學基礎不同,對知識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也不盡相同,因此學生在面對相同的教材例題時,基礎較好的同學會感覺簡單,難以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基礎較差的學生則會感到困難與無助。面對這樣的情況,就需要教師通過對學生知識接受能力以及學習能力的劃分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基礎弱的同學重點通過簡單的例題鍛煉其解題能力,基礎較好的同學則通過篩選難度較高的例題,對學生的思維進行拔高,這樣才能夠體現出數學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同時也是新課程改革下課堂教學以人為本的重要體現,有助于班級數學成績的整體提高。例如在教授“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知識時,教材例題中,題目中已經給出了相關的已知條件,讓學生進行判定相似三角形。這時教師就可以根據不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基礎較差的學生用一種解答方式,好一些的用兩種解答方式,解題能力較強的學生則給出三種解答方式。這樣學生在面對相同的例題時就不會有壓力大或者不重視的情況出現,而是會產生濃厚的解題興趣,這就進一步提高了對例題的利用效率。
總之,面對蘇科版的初中數學教材例題,教師要學會靈活地處理與運用,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進行選擇,拒絕千篇一律,提高對例題的利用效率以及總體的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