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楊

“坐月子”這一人生起點的儀式,如今已經十分講究了?!霸伦又行摹薄霸律钡鹊?,五花八門,甚為豪華。
在過去,多由孩子的父母在十分簡陋的條件下過月子,特別是知青一代,更顯得特殊與艱難。
知青在應當求學時上山下鄉,此后當工人,該成家生子時,又為了前程上大學,畢業時已經30多歲了。
我就是其中一例。
對30多歲的人來說,要孩子是當務之急。而我愛人又剛剛上大學,曾計劃晚育,可這孩子生命力極強,還是讓他媽懷上了。我與愛人左右為難,要孩子吧,愛人的學業咋辦?不要吧,我已經33歲了。最后妻子還是給我和孩子讓路。
這個決定著實苦了我愛人,她天天騎著自行車上學,風里雨里從不缺課,再加上我正是事業起步之時,沒有精力給予她起碼的照顧,一個孕婦應有的基本待遇她都沒有享受到。
我能夠做的就是盡力保障母子倆的營養,而做到這些靠我當時68元的工資根本不行。于是,大學剛畢業的我就帶了兩處電大的課。它們橫跨西安東西郊,課都安排在同一天,我上午上完東郊的課,顧不上喘息就奔向西郊,冬天連一件保暖的衣服都沒有,全靠我愛人的一件呢子上衣襯底,才使我度過寒冷的冬季。
當時帶一節課的報酬僅7元錢,一個學期最多收入幾十元。好在那年月的物價很低,蘋果、橘子等水果3角錢就可以買一斤。然而,這些東西在當時的西安買不到,我就坐著簡陋的長途汽車,像“販子”一樣到寶雞沿線采購蘋果,再搖搖晃晃兩天時間到安康買核桃。記得,我從安康回西安那天,愛人到臟亂的車站接我,在那個沒有任何通訊工具的時代,我很難想象愛人是怎么知道我回西安的時間,又怎么知道我坐哪趟車呢?
1983年12月27日凌晨3點左右,正在熟睡的我被愛人的呼喊聲叫醒,她說肚子疼的厲害,估計要生了。那時沒有出租車,也沒有120急救,唯有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車。我給愛人裹上厚厚的軍大衣,再用圍巾捂的嚴嚴實實,然后把她扶上自行車,蹬著車子穿進寒風凜冽的暗夜里……
到了醫院,大夫緊急處理后,愛人舒緩些了。我就問大夫何時能生,大夫說:估計到早晨八九點了。我惦念著家中因走的急而忘鎖的門,就決定回去一趟再來?;氐郊也旁绯?點鐘,便想躺一會到醫院也不至于誤事,沒料到筋疲力盡的我竟然睡著了,醒來時已經早晨8點,嚇得我邊穿外套邊跑下樓,急呼呼地奔向醫院。只見愛人安詳地躺在病床上,沒有一句埋怨我的話,只顧高興地說:“生了!男娃!”
兒子又白又漂亮,被接生的大夫稱為:“小面人”。這與我們的遺傳有關,也是我像“販子”一樣采購回來的蘋果、橘子、核桃等等那個時代的營養品起到的作用吧。
愉快、緊張也十分艱難的月子開始了。
因孩子突然早產,家里什么都沒有準備,當時也沒有暖氣、天然氣,家里的老人又自顧不暇,幫不上忙,特別是我一點伺候月子的經驗也沒有。
好在我有上山下鄉磨礪出來的生活能力和吃苦精神。
我立即撕碎一個被里子,做成尿布;飛速地跑到街上,買回6個暖壺,把母子倆的被子里哄得暖暖和和;待他們安穩后,我又生爐子、裝煙筒。家中“產房”頓時溫暖如春了……
最可喜的是,雜志社工作不坐班,我可以全身心地伺候月子。我剛剛采訪過的一個地質隊聞訊給我送來10多只雞,一大筐雞蛋,只需買些青菜、蒜苗、掛面,就可以滿足月子里的需要了。
每天晚上,當母子倆在暖和的被窩里幸福地熟睡后,我就在冰冷的廚房開始一場驚心動魄的宰雞大戰。我在雞群中挑選一只我認為最調皮也是最肥的一只雞,緊緊地抓住它的腿和翅膀,然后讓它的頭躺在水池沿上,掄起刀猛力砍去。雞頭利索地落地了,血泉涌般地噴出來,我再把雞倒提起來,讓血全部流入池中。緊接著就是開水燙、褪毛、掏膛、洗凈等一套工序,我都做的環環相扣,一絲不茍。
待一切利落后,我就把雞放進一個大砂鍋里,先用大火煮開,再用小火慢慢地燉。這時已經夜里12點了,我就把母子倆給我留下的僅有一尺的床鋪稍微收拾一下,和衣睡去……
天亮時,雞湯已熬好,煮上8個荷包蛋給勞苦功高的愛人送上精美的早餐。兩小時后,是雞湯煮掛面的午飯。月子里每天都是6頓飯,我做的井井有條,清淡有味,愛人吃胖了,奶水很足,兒子自然長得很好,不亞于現在一個“五星”月嫂帶的孩子……
月子里正逢愛人期末考試,需要看書復習,而月婆子不能用眼睛,也不能長時間地坐起來。我就在緊張做完家務后幫她整理資料,再把要點歸納后錄音,讓她邊抱著孩子邊聽著復習。就這樣,她竟然通過考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因此前我寫過一篇關于電大學生上學難的文章,也恰逢在這個月子里發表。它對第一次在全國刊物上發表作品的我、對于電大學生的愛人都是一件大事。我把母子倆料理好后,急匆匆地到鐘樓郵局購買那本載我作品的雜志。當我興沖沖地回到家,想與母子倆分享發表作品的喜悅時,卻發現母子倆昏睡在床上,叫了幾聲愛人都沒有醒來,僅有兒子哭了一聲,我再看爐子,發現走得急竟然沒有蓋爐蓋。我知道是煤氣散發了,慌忙打開門窗,讓空氣對流。過了一會兒,愛人醒來了,兒子也不哭了。愛人不但沒有怪罪我的粗心,還讓我盡快給她讀那篇文章……
兒子在艱難與快樂交織的日子里一點點長大,也有了我們給他起的一個響亮的名字。
在這個艱難、緊張、快樂的月子里,我們還以兒子的口氣給他記日記,有時我記,有時愛人記,很少遺漏。這一習慣一直堅持到兒子能自己記日記為止,真實地紀錄了兒子童年時代的成長足跡,也成為我們家的一份珍貴財富!
今天,兒子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們也有了好孫女。這一好的傳統由兒子、兒媳繼承,由我們兩代人共同在孫女身上延續,讓她陽光、健康地成長,成為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