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新疆、山東、江蘇等地的大片農田耕地里,一架架無人機正在低空飛行噴灑農藥灌溉等作業,科技與農業結合,這樣壯觀的場景讓人心潮澎湃,令人更加激動的,是這背后看似一片藍海的市場。
有人這樣算了一筆賬:現有18億畝耕地中,其中三分之一左右適于無人機作業,也就是6億畝,按照每畝地100元的年服務費計算,年收入就有將近600億元。
這樣算下來,農業無人機確實是很大的一塊蛋糕的話,但也有業內人士潑冷水:縱有千億市場,難分給創業者一瓢!
現在的農村,由于年輕人進城工作,多數人家里只留下年邁體衰的老父親和老母親。這些老人家,農藥箱子背不了多久就腰酸背痛了,哪還能指望一天可以給你噴農藥噴個幾十畝啊,能有十幾畝勞動成果的都只能是極少數老當益壯的人。況且,農藥噴灑作業對人體有很大的危害。所以這個時候,遠距離、高效能的農藥噴施作業器械是被急切需要的。
有專家預計,到2020年,中國植保無人機需求量是10萬架,無人機植保從業人員需求量是40萬人。再結合國家“堅持18億畝耕地紅線不動搖”的原則,這也就意味著這么多土地都是需要人來進行農業植保工作的,但是農村里的年輕人他不愿意呀,勞動力的稀缺就使得現在的勞動力成本與日俱增。
成本高效率低的事兒誰愿意干?這個時候還不如自己多花點兒一次性成本在無人機上面撈個高效益。而且,國家在農機上面又陸續出了不少農機的補貼政策,來鼓勵人們進行機械化操作,有了資金的支持,許多生產植保無人機的公司就有發展動力了。
一次裝載10~15公斤的農藥量,可以噴施10~20畝田地的作物,以前求爺爺告奶奶請來一堆人耗時幾天才能搞定的事,幾分鐘就解決了,效率高,很輕松。而且,適合無人機的農業服務有很多,像室外土壤監測、病蟲害預警、作物生長狀況監測等,除此之外,無人機還可以進行播種、施肥、授粉、驅鳥等等??梢哉f,無人機是一個飛行平臺,可以搭載不同的設備去執行各種農業飛行任務。
很多時候,很多事情,都是看上去很美。
也許,我們想象的農業無人機,和農業從業者真正需要的農業無人機,其實是兩個東西。
比如,你知道農業植保無人機的飛行時間嗎?植保作業必須在風速三級以下,氣溫10°~15°進行。也就是說在春天的植保農季,植保無人機只能在早上7點到9點、傍晚5點到8點進行。過了這個時間段植保機根本沒必要飛起來。而每種作物的植保窗口可能就一兩周。
這意味著什么呢?如果我是一個莊稼手,早上打了一遍藥,飛機壞了,我必須在下午五點之前修好,或者找到換用的保障機。如果做不到,我最好早早放棄無人機施藥的想法,自己背起藥筒,抬頭挺胸提臀,勇敢地走向田埂……
所以,農業植保無人機的關鍵,其實還不是飛機本身能裝多少藥續航多久。而是是否可靠,有沒有用。
農業設備與服務,從來就不是把產品賣出去就完事的。產品本身在農業產業環節中,重要性可能只占30%。
而農業無人機有四個行業痛點:
售前售后難(包括維修)、沒飛手、不賺錢、不知道怎么作業。
注意,會飛無人機,和有效組織無人機作業,是兩碼事。在航拍市場上,可能飛起來拍到了就拍到了,沒拍到大不了重拍或者放棄。但在農業植保作業里,施藥沒有噴灑到位,病蟲害發作那是性命攸關的事情;如果重復噴灑,不僅是浪費,更是留下了農藥殘留和土地污染的隱患。
當真決定上馬無人機植保作業,要解決怎么計劃、怎么組織、怎么管理、怎么核查檢驗等等一系列流程的問題,對農民朋友來說,這比把飛機飛起來要難得多。
可以說,“農業無人機是一塊處女地”,千真萬確。大玩家都在進入,小玩家也在跟隨,但是誰都沒有一套已經切實可用的解決方案。
從飛控、飛行平臺等技術切入這個產業的玩家們,給了傳統的農業專家耳目一新的感覺。而且,無人機公司們借助自身的信息化能力,相比專業農機企業,更有可能率先完成農業作業數據化和信息化,這中間的商業價值和社會意義,不容小覷。
但農業作業并不是有一個好的飛行平臺就夠了,這是一個完整的生態鏈。在中國,無人機企業要吃下這塊市場來,需要從零開始一點一點給這個生態添磚加瓦。中國地域差異的復雜程度,讓這個信息系統比日本的難度等級高出幾個數量級。
利好消息是,有不少農機農藥領域的資深企業,也看到了無人機的潛力,開始針對無人機施藥開發合適的藥劑和噴灑元件。
總結一下:
1.做農業植保無人機,不是做飛機,而是做一整套全新的農業服務體系,包括飛機產品、后市場服務、作業流程優化、渠道網點等等一系列的體系。甚至包括面向農村的金融和信用服務。拼產品性能、拼價格只是起步,最后拼的是對農業市場的理解深度和綜合工商管理能力。
2.就算是拼產品,拼的也不是飛行平臺本身。率先開發出適用于無人機作業的專用系統(比如噴灑系統,國產的一直不如進口的)、建立專用的藥劑產品和服務生態圈,才是農民更看重的,也是真正體現無人機作業優勢的。
3.農業無人機耐操作很重要,可靠性很重要;但再高的可靠性,真出了問題都不如就近的維修保障服務網點。這事不是拼創意,是拼家底。
4.無人機進入農業生產,什么樣的流程是好的,什么樣的流程才能發揮無人機真正的效率?沒有人知道,現在的植保作業程序,還是按照手動施藥的理念和程序設計的。
理解無人機的未必理解農業,精通務農的未必在無人機上有多少想法。植保無人機真要爆發,得等到現在開始入行的第一波專業植保無人機飛手開始帶徒弟鉆研業務。這至少還需要兩三年。
綜合這四點,農業無人機這件事,完全是一片處女地。中國的優勢在于,我們在把智能和信息化技術應用到具體行業上,是一直走得更快的。與日本相比,直接應用了更多互聯網技術和計算技術的農業無人機產品,前景更為明朗。
中國是全球農藥用量第一大國,但施藥流程和農藥利用率遠遠低于先進國家水平。更不要說提了很多年的農業自動化與信息化。這不僅是一個數以千億計的市場,還是關乎國計民生,具備重大社會意義和政治意義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