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桂林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加快桂林國際旅游勝地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總載體總抓手,深入開展清潔鄉村、生態鄉村活動,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和農村面貌有了很大發展和進步,農業更強了、農民更富了、農村更美了。近日,記者分赴臨桂巒山腳村、龍勝土地沖村、平樂夏城村3個村莊,探訪美麗鄉村建設給當地村莊帶來的巨大變化,感受村民對自身環境變化的歡欣鼓舞之情。
清澈的河水潺潺地從村前流過,干凈的青石板路蜿蜒著繞村一周,青磚灰瓦的村舍在綠樹中若隱若現。巒山腳村位于六塘鎮西南部,緊鄰桂梧高速公路六塘鎮出口,全村共112戶470多人。
日前,記者來到巒山腳村看到,在一口水塘邊,幾名村民悠閑地在鋪了水泥的路上散步,幾位婦女在裝上不久的體育器材上鍛煉身體,放了學的孩子們則圍著水塘追打嬉戲……而誰又能想到,就在幾個月前,這口水塘還是村里的臭味之源,村民躲避唯恐不及。在清潔城鄉活動開展后,六塘鎮政府投資,對這個存在村里多年的臭水塘進行改造美化,建立樓臺水榭,這口水塘終于變身巒山腳村的休閑小廣場。
美麗的巒山腳村。
“多虧了政府幫我們搞新農村建設,不然這個水塘如今還是個臭水塘,人們不敢靠近呢。”巒山腳村村民范善富對于村里的變化顯得十分開心,過去吃完晚飯就坐在電視機前看電視的他,現在會在晚飯后走出家門,來到水塘邊散步。
“清潔鄉村活動開展以來,村里每家都發了兩個垃圾桶,村民們也逐漸養成了垃圾必入垃圾桶的好習慣。”村民范元修對于村里發生的變化感到由衷的高興。他告訴記者,在水塘改造之前,村民每戶每月出資聘請了兩個保潔員,負責收集全村垃圾,拉到村外的焚燒爐統一處理。村民建起新房后,都修起了三格式的化糞池,生活污水得到了有效處理。“以前每家每戶的污水隨處亂排,最后都流進了池塘。現在好了,污水得到處理凈化,也不會對村里的環境造成影響。”
巒山腳村過去的臭水塘現在變成了美麗的農村公園。
小問題都解決了,但村里的大問題卻無法解決——村中的那口臭水塘。“水塘沒有改造之前,這里臟得要命,死雞死鴨什么的,都被隨手丟進去,臭氣熏天,走過這里的人都捂著鼻子。”范善富說,20多年前,他小的時候,這個水塘水很清,小孩子夏天在池塘里游泳,婦女們在池塘邊洗衣服,沒想到后來“演變”成了村里的垃圾池。
兩位村民介紹說,政府早就計劃改造這處池塘,讓它恢復當年的面貌,還要在這里建一個休息廣場。圍欄外,地面全部硬化,再配上健身設施、球場等,把這里建設成為村里的文體小廣場。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動,去年,政府出資改善新農村的面貌,幫助我們村改造臭水塘,并為村民添上了健身器材、娛樂場所。村里的面貌因此發生巨大的變化。”范善富說。
“每天早晚都要來這里鍛煉下,或在亭子里休息聊天,這是以前都不敢想的生活。新農村建設,不僅改善了鄉村面貌,也提升了我們的生活質量。”家住巒山腳村的村民駱開文一邊鍛煉一邊笑著告訴記者。池塘改造后,村民成了這里的常客,一有空就會來看看。一到傍晚,這里就成了一個小游園,從學校放學回來的小孩聚在這里嬉戲打鬧。“以前臭水塘沒改造,我們下午吃完飯就都待在自己家里看電視,現在好了,吃完飯還可以出來鍛煉身體,和大家散步聊天。蠻開心!”村民的臉上洋溢著笑容。
綠樹掩映的青山,古色古香的吊腳樓,坐在吊腳樓里看山邊那一片田園綠水,白云悠悠,路上不時傳來淳樸的山歌,雄雞啼鳴響遍村莊……這是土地沖,一個深藏在龍勝各族自治縣偉江鄉的苗家寨子,也是近年桂林市開展“清潔鄉村”活動以來著力打造的又一個示范點。
從偉江鄉政府驅車,一路駛過環繞的水泥公路和兩旁茂密的山林,很快來到了坐落在半山腰上的土地沖村。
村子四周是連成片翠綠的竹林,棕紅色的吊腳樓掩映其間。山間不時吹來清涼的微風,松濤陣陣,清澈的泉水傍著村口的水泥公路汩汩流出。背著背簍外出勞動的山民笑臉盈盈,讓人倍覺親近。
山林、吊腳樓、微風、泉水,還有淳樸的村民,聚合在一起,仿佛誰繪就的一幅人與自然相互交融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
土地沖村的山民在美麗的村寨里,依著自然的規律,勞作歇息,享受美好的生活。
“這兩年村里的道路全部硬化,還聘請了保潔員,地面和房屋變干凈了,加上這里的好山好水,整個村子也更加漂亮了!”談起村里的環境,正背著背簍上山修山場的村民蒙根秀興奮地告訴記者。
記者環繞村子,穿行在一條條經過硬化的水泥路,一棟棟三四層高的吊腳樓依山而建,每棟房子門口都掛著村民的“山歌牌子”。在村民的吊腳樓前后和巷道中間都裝有與樓房顏色相同的木制垃圾桶,路上幾乎看不到什么垃圾。三兩個聚在一處的村民,或在路上或坐在敞亮的吊腳樓里閑話家常,不時發出一陣陣的笑聲,處處都是怡然自得的生活場景。
“這兩年政府還出資一部分,加上村民籌資,在村里進行改廁、改水工作呢!”談起村子這幾年的變化,60多歲的村民劉興漢高興地說。當天,他正在自家吊腳樓里拖地。偌大的堂屋被他拖得干干凈凈,讓記者走進去感覺似乎“無從下腳”。他告訴記者,現在家家戶戶裝上了新式省柴灶和時尚大理石灶臺,自來水也通了,村民生活方便了,村里環境也更衛生了。
據偉江鄉鄉長舒作焱介紹,土地沖村距鄉政府所在地5公里,位于偉江河支流邊上,環境優美、氣候宜人,全村共有19戶80多人。自2011年,特別是近年開展“美麗龍勝·清潔鄉村”活動以來,鄉黨委、政府整合各種資源,共計投入資金100多萬元,發動群眾籌資近200萬元,對該村實施了新農村建設改造。
政府通過整合普惠制新農村建設、茅草房改造、危房改造、易地搬遷、一事一議等惠民工程,改善農村住房條件,同時結合“綠滿八桂”活動,對該村實施桂花樹種植綠化,不斷優化該村基礎設施,達到了村屯硬化、亮化、凈化、綠化、美化的新農村建設目標。
與此同時,政府積極開展“美麗龍勝·清潔城鄉”工作,一方面政府工作人員和村干部進村挨家挨戶上門宣傳,發動群眾積極清潔村里和自家衛生,另一方面引導群眾轉變觀念,聘請保潔員,建立村規民約,實現環境長效保潔。
“以前,村民的衛生意識很差,垃圾總是亂扔亂堆放,也沒有人負責清理,衛生狀況不容樂觀。”劉興漢說。如今,一條條經過全體村民討論的村規民約出臺:“村民要自覺搞好家居衛生,日日清掃,做到人畜分離,集中圈養,不得散養”“垃圾不亂倒、糞便不亂堆、污水不亂潑、柴草不亂放,將垃圾倒入指定垃圾池內”……實現了從“要我清潔”到“我要清潔”的思想轉變,村屯面貌在村民的精心呵護下日新月異。
為了不讓村民在參與新農村建設中返貧,當地政府積極探索村民致富道路,確定了“長抓竹木,中抓藥材,短抓果蔬和禽畜”的“長中穩+短平快”農業發展思路。發展杉木、竹子種植250多畝,厚樸種植400畝,西紅柿、辣椒、茄子種植60多畝。特別是西紅柿種植成效顯著,由于今年價格一路看好,單是西紅柿種植今年將為該村創收近40萬元。
美麗的村莊伴隨著經濟收入的日益向好,村民的生活質量正像山上的毛竹“節節高升”。
沿國道323線平樂縣張家鎮老鴉村委夏城路口向南而行,一條4.5米寬的水泥路蜿蜒穿過田園、山坡、果園,七八分鐘后,便來到一條河邊。河不大,流水潺潺,一座小橋橫亙在河面上。走在橋中間,只見橋東是一道幽深峽谷,兩岸青山,樹木蔥郁。橋下是一道攔河壩,河水越過河壩,浪花飛濺,湍急地流向下游。
過了河,便到了夏城自然村。村前是一片美麗田園,正值初夏,禾苗如茵,荷葉碧綠。一抹斜陽透過云層,照射在農舍田園上,引來了陣陣蛙聲蟲鳴,田園外,另一條小溪涓涓細流由南向北環繞著村莊。
夏城村是平樂縣張家鎮老鴉村委會的一個自然村,400多口人,全部為陶姓人家。據考證,系晉朝大詩人陶淵明后裔。位于張家與同安兩鎮交界的群山深處,距縣城30公里,距國道323線1.5公里,三面環山,北面臨水,使這里形成了自然封閉式的地理環境和近乎原始的生態環境,造就了這個“近國道于咫尺,遠喧囂于千里”的幽靜家園。青山綠水中的古村落、古民居和美麗的田園風光,勾畫出一個“世外桃源”式的美麗仙境。
經過幾年的努力,夏城村面貌得到極大改善。
夏城村里保留下來的古建筑一角。
村干部告訴記者,村里的小溪全長約1公里,由十幾口泉水匯流而成,灌溉全村田地,2015年恰逢政府號召建設“生態鄉村”,由于夏城自然條件好,被列入“生態示范點”。根據要求,當年他們主要抓好“村屯綠化”“飲水凈化”和“道路硬化”3個項目。
于是,從2015年4月起,村干部就領著村民轟轟烈烈地干了起來。在道路兩旁、河堤塘邊、房前屋后種下各類觀賞性花木和經濟果木1000多株;搞清潔衛生,建花圃種花草、建休閑涼亭和文化廣場,修建環村路和生態水壩。大家籌資投勞,出義務工,完成了一個又一個項目。經過幾年的持續努力,在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支持下,村里還搞起了健身樂園、巷道建設,在家家戶戶門前和陽臺上種植三角梅,美化村容村貌。
為了對阻礙和影響“生態鄉村”工作的行為采取制約措施,村里還制定了十條村規民約,分別對村容村貌整治、生態保護、文明村風建設作出了規定,并組成“生態鄉村”理事會,對違反村規民約和影響“生態鄉村”建設的行為給予制約和處理。
在村文化廣場的“宣傳欄”上,標注了夏城村的戰略規劃:河堤、池塘、小溪、道路兩旁、公共場所以及農戶房前屋后,大力種植“蘭花楹”、桃樹、柳樹;家家戶戶陽臺、樓面種植三角梅,綠化美化家園;村前小溪上建設集灌溉、景觀和交通為一體的8個生態壩;實施引水工程,把秀溪水引入村前魚塘,形成循環水流,改善魚塘水質;建設村廣場舞場、環村道和冷泉旅游池、農耕文化展示中心、農村童趣中心、戶外活動野營場、特色“農家樂”飯店等,大力打造和推介“生態秀溪”“陶淵明后裔部落”“廣西野菜第一村”三大品牌,吸引眾多游客前來觀光旅游,把生態資源有機地轉化為生態旅游資源,推動全村經濟和社會快速健康和諧地發展。如今,這些規劃已一步步實現,引領著大家走向小康路。
夏城村生態環境優美。
夏城村里建設了環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