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以來,荔枝大減產的消息一方面讓果農們焦慮不已;另一方面,不斷躥升的市場行情讓消費者紛紛表示荔枝售出了“貴妃價”,“荔枝自由”也一度成為熱門話題。
2018年荔枝大豐產,廣東、廣西荔枝田頭價格最低跌破2元/公斤,轉眼到了今年荔枝大減產,荔枝田頭價格暴漲至20~26元/公斤。各地的零售價格差不多比去年翻番。
這兩年的荔枝經歷了冰火兩重天。業內對荔枝的減產解釋為,暖冬陰雨所導致的“小年”。這是荔枝行業自1992年以來減產最嚴重的一年。
面對荔枝“大小年”,如何更好地抵御市場風險,減緩種植戶憂慮?如何盡量縮小大小年產量差距呢?
“桂味的價格普遍在每公斤60~80元之間,糯米糍和白糖罌每公斤二三十元,最便宜的是妃子笑,每公斤價格也接近20元?!?月18日,千年荔鄉——廣西欽州靈山荔枝文化旅游節開幕,妃子笑、白糖罌、糯米糍、桂味等多個品種的荔枝集中展銷。
進入6月后,全國荔枝生產形勢已經基本定局,與廣西鄰近的廣東、海南等地荔枝產區已經進入大量出產期,現在廣東茂名的桂味荔枝的地頭收購價達到每公斤60元,電商1.5公斤裝的桂味喊價達288元。比這些價格還要更“嚇人”的是,廣東高州根子鎮一株著名的中華紅荔枝樹的采摘權拍賣價達到130萬元;海南一個無核荔品牌每公斤賣到688元,相當于一顆荔枝30元。
近日,國家荔枝龍眼產業技術體系(包括研發中心和綜合試驗站兩個層級)對綜合試驗站覆蓋區域,全國共計58個荔枝產區縣(市、區)(其中海南10個,廣東18個,廣西14個,福建5個,云南7個,四川4個)的各荔枝品種成花和坐果情況進行調研,對產量和產期做出預測。
2019年全國荔枝面積812.22萬畝,總產量預計184.83萬噸??偖a量比2018年降低38.59%,與2017年產量大致持平,其中,廣東和福建產量低于2017年,廣西、海南、云南和四川四個省(區)高于2017年。
從品種看,今年桂味產量僅上年的1.5成,糯米糍約為上年的2成;兩個最大宗品種黑葉減產46.6%,懷枝減產49.5%,這四個品種對今年總產下降影響很大。
2019年全國荔枝產量相比2018年,大減產已經成為事實。而有“中國荔枝之鄉”之稱的靈山縣,今年荔枝種植面積達41.2萬畝,預計達11萬噸,比去年要減產14.3%。
據了解,今年荔枝產量比較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去年出現了大豐收的現象,使得荔枝樹枝釋放能量太多,加上去年冬天溫度比較高,冬眠期比較短,使得荔枝的成花率比較低,這也是形成的花芽比較少的原因。
此外,今年荔枝開花的時候,出現了連綿陰雨的天氣,造成荔枝授粉率比較低,這也是形成坐果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成花率決定坐果率,影響產量。廣西荔枝龍眼創新團隊首席專家朱建華表示,從前期調查的情況顯示,雖然今年各種荔枝品種的成花率都不如去年,但每個品種情況各異,如雞嘴荔和妃子笑的成花率都在90%以上;桂味受天氣影響較大,成花率50%;禾荔的成花率為60%;黑葉荔為30%;而靈山香荔成花率卻在10%~20%之間,有些荔枝樹上幾乎絕收,靈山香荔比較難成花,是一種大小年特別明顯的品種,小年出現產量銳減屬于意料之中的事情。
為什么每個品種的成花率差別如此大?朱建華表示,除了天氣以外,果農疏于對荔枝的管理,也是造成今年荔枝減產的主要原因。
據了解,目前廣西很多禾荔和黑葉荔果園處于失管和半失管狀態,去年荔枝大年,這些普通荔枝的價格更低,一些荔枝種植戶,因為荔枝的采摘費都不夠,最后不得不讓荔枝掛在樹上爛掉。
桂味荔枝被很多人認為是最好吃的荔枝,價錢也是比較好的品種,同時也是種植和管理技術相對較高的品種。桂味屬于中晚熟品種,成花期剛好遇上陰雨天氣,在精心管理的同時,也難免遭遇產量大幅減少。
產量一少,價格偏高,且吃且珍惜。
荔枝結果大小年問題,其實并非無解。
在清代的筆記式小說《說鈴》中,汪琬就專門分享了對荔枝疏花疏果以克服大小年的經驗:
間或一歲實,即歲實亦即半生,或分四方,歲一方實,土人謂之歇枝。灌培者識其性,亦歲易其方。
大意是:荔枝結果有的間隔一年結果,有的只是讓一半的枝條結果,但可以年年交替結果,也有的每年只允許四分之一的枝條輪流結果,當地人將這種做法叫做“歇枝”;
只有種荔枝的果農才知道荔枝這種特性,每年都會輪流讓不同的枝條開花結果。古人將自然界“歇枝”的隔年結果,通過人工干預后變成了年年都結果的“歇枝”了。
不管開花多少,每年都只留下一半的開花量,結出正常年景一半產量的荔枝;或者每年只允許四分之一的開花量及產果量輪流著結果……
這種讓大年不大、小年不小的做法,實際上就是現代的疏花疏果技術!
通過人工疏花疏果,可以控制荔枝樹每年保持一定的結果量,既不會對樹體造成過度的養花損耗,帶來早衰現象,又能保證每年都能采收一定量的荔枝鮮果。
聽起來,這克服荔枝大小年是不是特簡單?
在相同天氣條件、相同品種與相同的栽培條件下,這就是最科學的荔枝花果護理技術,也是最富哲理性、最具市場潛力的管理技術!
可以舉例算一下這種做法帶來的效益。
從產量來看,如果任由大小年結果,一棵荔枝樹大年時可以產500公斤荔枝,小年時產100公斤荔枝甚至更少或不結果;而通過疏花疏果后,可以讓荔枝樹每年都結果250公斤左右。
從收益來看,按照大年豐收價跌每公斤收購價2元,而小年少果收購價提升至少3倍達到每公斤6元來計算,疏花疏果后大年減少收入500元,但小年卻至少可以比傳統的做法增收900元以上,幾乎增加了1倍!
當然,這種大小年結果帶來的價格差,到了沒有大小年之后就不復存在了。但作為一個產業,穩定的產量、穩定的價格、穩定的收益,會不會走得更長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