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鳳
近年來,國學大熱,表現之一便是“‘讀經從娃娃抓起”。有消息說,國內有些地方關于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等階段的傳統文化教材已完成編制。叫好者認為這是給予孩子“一生的精神財富”,質疑者認為傳統文化難免被分數綁架,加之首都師范大學兼職教師、全國百佳幼兒園園長王立華發表網文《我們為什么反對幼兒讀<弟子規>》,種種因素摻在一起,引發網上對“國學熱”現象的激烈爭論。
這一輪“國學熱”有著多重原因:經濟發展、大國崛起催生文化自信的追求;多元化價值沖突下,很多人希冀從傳統文化中尋求立身之本、化解存在焦慮;官方倡導、民間及商業機構大力參與等。在這個大背景下,很多成人即使對國學并沒有多少了解,也熱衷于把孩子送去“讀經”。凡事總有一個深入的過程,當有些教育上的自覺者意識到“讀經”并非“背背古文、學學規矩”那么簡單,在現實中有可能偏了方向、走入誤區,對“國學熱”的冷思考也就成為必然。
有的國學教育徒有形式,沒有內涵,成為裝點門面之學。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如潛心向學,于提升道德境界、培養審美感受、涵養人格魅力均有裨益。但無論從何入手,均應澆灌文化之“根”,而不是依樣學樣澆澆“葉子”了事。有些人對傳統文化缺乏深入的學習和了解,卻熱衷于穿漢服、行古禮,頗給人趕時髦、湊熱鬧的感覺。上海某學校舉辦“孝敬文化節”,幾百名學生齊刷刷地在父母面前三跪九叩行大禮,孝道有無發自內心、融于日常卻不得而知。河南一中學要求學生凌晨5點起來誦讀《道德經》,三九寒天跑到操場上跪拜孔圣人像,并美其名曰“讀經能上北大、清華”。如此實用主義心態恐怕與敬崇先賢、傳承經典南轅北轍。國學教育需要形式,怕就怕徒有形式、沒有內涵,或者形式異化、歪曲經典。這樣,不但起不到激發和熏陶的作用,反而讓人反感。
有的國學教育一味“好古”“復古”,精華、糟粕不分。傳統文化并非全是金玉良言,而是精華、糟粕并存。我們在尊重傳統文化的同時,還應該有一定的文化審視力。如一些幼兒園、小學讀的《弟子規》里有大量關于長幼規范的內容,如“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等。只強調子女對父母的順從,與健康人格相逆,更無獨立意識可言。有的地方將“二十四孝圖”畫上墻,全然不顧“埋兒奉母”“嘗糞憂心”等已不適合現代社會。有的企業將儒學引入企業管理,本是好事,卻忽略其“仁愛”本質而強調等級分明,甚至使之成為傳銷者的“洗腦”新利器。如果不采取古為今用的態度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而是一味地對傳統文化頂禮膜拜,肯定培養不出兼具傳統文化與現代意識的公民。
有的國學教育假國學之名、行牟利之實,讓國學變了味。“國學熱”的大背景下,遍地開花的各類國學班良莠不齊、魚龍混雜。一名9歲女孩在北京農村國學班被虐,就揭開了國學班亂象的冰山一角。“國學熱”背后的商業推手使有些機構的舉動帶上了濃厚的功利化色彩:有的以推廣國學為名賣書、賣碟片、賣學習機,實則不負責任、粗制濫造;有的開辦國學夏令營、國學速成班、國學“感恩教育”,實則虛頭巴腦、有名無實。這樣的“國學熱”不是真正的熱,而是“虛火上身”,需要“敗敗火”。
一片“國學熱”中,冷思考實有必要。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傳統文化確有魅力,今人自然“樂之”。“樂之”方能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又何必三叩九拜“得其形而失其神”,何必追名逐利“反認他鄉是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