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
英國脫歐,劇情像極了韓國電影《我的野蠻女友》。先是大喜,再到大悲。唯一不同的是結局,電影中牽牛終是守得云開見月明,與愛人重逢,而英國的未來依然藏在迷霧之中,不知路在何方。
時間真是奇妙。短短3年,同一片土地,同一件事情,態度卻迥然不同。
3年前,英國脫歐公投結果宣布:52%對48%!英國正式宣布與歐盟“離婚”。支持脫歐的人們揮舞著英國國旗,歡呼、游行,慶祝他們眼中的“勝利”!
3年后,隨著脫歐的推進,各種矛盾、問題層出不窮。糟糕的形勢逼得英國首相梅姨用硬脫歐來威脅議會。而原本認為脫歐會更好的人們,在無情的現實面前愁眉不展。Dyson吸塵器總部搬離英國,本田汽車也宣布撤離,類似的新聞刺激著英倫三島。這些企業的離開意味著什么,所有人都很清楚。
所謂相逢時易別時難。
為什么有如此多的人支持脫歐?實際進程中又遇到了哪些問題?讓我們一一道來。
哈姆雷特的答案
英國《電報》曾對支持脫歐的民眾畫了一幅像:中老年、男性、工人階級。盡管這幅畫像有些簡單粗暴,以偏概全,卻揭示出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為什么底層民眾、中老年人更熱衷脫歐,而精英階層、年輕人更熱衷留歐?
如果你采訪這些民眾,他們每個人都會告訴你一堆留下或是離開的理由。不過在我看來,英國與歐盟的關系其實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有利有弊。脫歐派只看到硬幣的反面。至于留歐派,很明顯,他們喜歡硬幣的正面。
我們先將硬幣翻轉,看看脫歐派的想法。
首先,是歐盟會費問題。歐盟并非公益性機構,它是一個龐大的政治組織,有一整套的官僚機構(歐洲議會等)需要維持,也需要進行對外對內的經濟活動。很明顯,這些都需要錢??蓺W盟自身并非真正的國家,沒有實體經濟支撐,費用自然只能由各成員國貢獻,也就是歐盟會費。
如果僅僅是維持公共機構開支,英國的怨言不會如此大。可2009年起,歐盟由于貨幣政策、高福利與經濟發展不匹配等原因,出現了嚴重的歐洲債務危機。
危機如同生病,如果不能依靠藥物(外部救濟款項)來治療,很可能會擴散,甚至可能危及肌體自身(歐盟)安全。于是大筆的款項源源不斷地流入歐債危機的源頭——希臘。不知道是否是病得太深,希臘的病不但不見好,最擔憂的情況也出現了——它蔓延了。南歐的意大利,西南歐的西班牙等這些傳統上的發達國家都嚷著病了,需要治療。
這樣的結果導致歐盟會費急速飆升。英國作為歐盟三大經濟體之一(其他為法、德),所需繳納費用自然也是水漲船高。
2008年英國支付了27億英鎊的會費。至2013年,這筆錢變成了113億英鎊。2015年則變成了178億英鎊,最終討價還價后,減少到129億英鎊。而同期英國GDP也很差勁,2008-2013年間英國GDP負增長1700多億美元,2013年后才開始緩慢復蘇。
如果你是普通英國百姓,看到這組數字,你會怎么想?“地主家都沒余糧,還讓我們去資助別人,還讓不讓人活了!”更何況,歐洲債務危機的成因之一就是高福利與經濟發展的不匹配?!拔覀兝站o褲腰帶去讓別人過好日子,當我們傻嗎?”
第二,是單一市場的負面作用。歐盟的單一市場,簡而言之就是在歐盟內部,實現商品、服務、資本,尤其是人員的自由流動,建立單一市場。這么做的好處就是實現歐盟內部交易成本最小化。都是一個市場了,國家間的貿易壁壘、關稅等自然不復存在。如此不僅有利于各成員國發揮自身優勢,你賣奢侈品,我賣電器,大家你好我好,更能讓成員們抱團防范外部風險,畢竟外部產品進入還要考慮關稅等一系列問題的,價格自然不能與本地企業競爭。
既然這么好,英國詬病什么?
很簡單,是自由。既然是抱團,就要一切以集體意見為主,同樣的,也需要一個主心骨。可惜的是,這個主心骨是法國、德國,而不是英國,畢竟那兩位才是歐盟的創始國和頂梁柱。所以英國才會感覺委屈:“我說的你們又不聽,又不許我自己出去和其他國家談判!”“如果我能自由地和中國、美國做生意,那真是想賣什么就賣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當然,這背后更深層次的臺詞是:“我做老大慣了,現在我不習慣,不開心,而且是哄不好的那種?!?/p>
第三,是保持“光榮獨立”傳統,這一點其實跟上面一脈相承。作為一個島國,保持大陸均勢一直是英國人的傳統。這樣,英國才是最安全的,而且能夠掌握更多的話語權。設想一下,當歐洲大陸出現一個超級巨無霸的時候,小小的英倫三島還會是一方樂土嗎?英國講話還會有人關注嗎?所以歷史上,英國一直有著所謂“光榮獨立”“保持大陸均勢”的傳統。
回想17世紀,法國曾如日中天。
當時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號稱太陽王,拳打荷蘭,腳踢奧地利,妥妥的西歐霸主,可最終結局呢?英國振臂一呼,西班牙繼承人戰爭爆發。可憐的法國東擋西殺,雖然西班牙王室變成了波旁支系,看起來法國如愿以償。實際上法國國力大損。海軍幾乎全滅,陸軍僅剩1/3,從此霸權如同明日黃花,一去不返。
斗轉星移,歐洲大陸上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幻大王旗。拿破侖、沙俄帝國、希特勒,一個個來時威風凜凜,不可一世,可又都如同殘花敗柳,隨風逝去。因此英國人這種光榮獨立的傳統真是深入骨髓,畢竟祖上是真的闊過。現在歐盟成立,一切都變了。話語權沒有,經濟獨立性也沒有。傳統的輝煌,現實的差異,讓英國對歐盟一直是若即若離。
這廂歐洲要統一貨幣,可英國覺得不妥,硬要保留英鎊,成為歐元區碩果僅存的一朵奇葩。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所謂同床異夢也就如此吧。在支持脫歐的人群中,中老年比例極高,畢竟傳統與年齡一般還是成正比的。
第四點,就是移民問題。平心而論,前三個問題雖然讓英國人不滿,但并非切膚之痛??梢泼駟栴}不同,它是真實摸得到,又看得見的問題,它也是脫歐的直接導火索。
西歐國家引入移民的初衷倒不完全是同情心泛濫。人權至上的因素有,但真正吸引人的,是移民意味著優質、廉價勞動力資源。因為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已經困擾歐洲很久很久了。
我們看一組數據:2016年,全歐生育率平均水平1.6,遠低于人口正常迭代所需的2.1。就是這組數據,還是在大量移民擁入的背景下統計的。以德國為例,德國人口生育率相較2015年猛增了7%,全年新增寶寶79.2萬人。其中來自移民的寶寶數量達到18.5萬人,占新生人口的23.4%,近1/4,可以說相當可觀了。如果沒有移民,歐洲的情況會更嚴重。
因此20世紀90年代初,東歐劇變時,西歐國家就盯上了大批原東歐國家的失業工人。近年來,又盯上了中東地區的移民。想想也是,這些地區要不動亂,要不戰亂,老百姓餓得前胸貼后背,真是給根胡蘿卜就愿意跟你走。精明的西歐人一盤算,即使每100人里只有5%是工程師,25%是產業工人,那每10萬移民里就有足足3萬精英,剩下的人也可以從事服務業。保姆、保潔工,我們也很缺,要知道歐洲的藍領一直比白領貴?,F在好了,高、中、低,各層次都有了。東歐地區、中東地區自身教育水平也很高,這種想法不完全是白日空想。想好了就開干,敞開大門,一句話:“人,我們要了!”
問題是政府這么想,可底層民眾不這樣看啊。請設想以下場景。原本你去看病,只要排10分鐘隊,而且因為人口增長不足,年年還有排隊時間越來越短的趨勢。你很開心的,刷個手機,看本書也就排到了。結果一段時間后,你發現隊伍慢慢變長了。更奇怪的是,排在你前面的人,他們的語言你完全聽不懂,因為他們大部分是移民。你想想算了,也就多排幾分鐘,熬熬也就過去了。可后面越來越不對,因為排隊的時間越來越長。你去打聽,你去抱怨,政府告訴你,我們要接受移民,學會包容。
你很生氣,想回去工作。你本來有一份洗車的工作,原本競爭不大,收入也不錯。可今天你回到公司后,領導找你談話。先是一番經濟形勢不好,洗車場越來越難的分析。接著又是一番準備裁員,壓降成本,否則企業要倒閉的話。你還在費心勞力地想為什么老板在和你說這些的時候,老板直接亮出了底牌,對不起,你被解雇了。你萬分不情愿地問老板,誰將接替你,老板將身后一個小伙子拉過來,告訴你,他只要求你周薪的一半,現在他被錄用了。
上面的故事是編的,但類似的故事卻在英國不斷上演,甚至更嚴重。福利被稀釋;語言不通、文化不同導致移民難以融入當地生活;游行沖突不斷,治安形勢惡化,等等,這樣的新聞每天都在沖擊著英國的普通民眾,試問是你,你還坐得住嗎?
于是,哈姆雷特的疑問有了答案:分還是不分,已不是問題——分!
梅姨的糟心時刻
講了這么多脫歐的理由,那留歐的理由呢?讓我們再將硬幣翻轉,看看留歐派的想法。
歐洲的一體化真的一無是處嗎?很明顯不是,它如同一堵高墻,將其他競爭對手排斥在墻外。一是保障成員國間的貿易優先權,二是共同應對外部形勢,弱小的個體很容易得到集體的保護。
正因如此,英國對歐盟的依賴度非常高。歐盟作為英國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占英國出口總額的46.9%,而英國的大表哥美國其實只占11.9%,中國占5.1%,根本無法取代歐盟的地位,盡管上述數據你平時根本感受不到(如同GDP數字與普通大眾一樣)。
再講人員的自由流動,盡管有嚴重的移民問題,但對于年輕人來說,也意味著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開闊的眼界。喜歡服裝設計的同學,英國自身沒有合適的專業,沒關系,你可以前往意大利、法國。那些對工業制造感興趣的同學,你可以前往德國深造,而且學費還低。
脫歐,留歐,牽涉如此多人的利益,所以這“離婚”才讓人糟心,一波三折。原來分割財產、債務,子女撫養之類的事情看起來容易,實際操作起來卻很難。
首先是經濟影響。
如果英國脫歐,所有的歐盟內部優惠政策,關稅政策等全部失效,英國將凈身出戶!英國民眾認為可以開拓新市場來彌補損失,想法挺好,可問題是需要時間。這么多國家的談判,可不是一朝一夕能談妥的。即使談妥,那付出的成本、代價想來也是可怕的。多位英國的經濟學家預測:如果英國和歐洲強行分手(硬脫歐),那必然出現英鎊貶值、經濟衰退、資本外流的情況。在首相梅姨的脫歐協議中,有關脫歐過渡期的條款,實際是希望能減輕對英國經濟的沖擊。至于英國為此需要支付390億英鎊的巨額分手費,完全是手中籌碼太少,被歐盟妥妥地吃定了。想走?給我把錢吐出來。
其次是愛爾蘭問題。
先澄清一個概念,北愛爾蘭的主要人口并非愛爾蘭人,這正是一切問題的根源。北愛地區的人口60%為英裔,40%才是愛爾蘭裔。英裔自然愿意繼續留在英國,愛爾蘭裔更愿意加入他們南方的同胞。這種撕裂是造成北愛爾蘭地區長期流血、動蕩的根源。20世紀70年代,北愛問題險些升級為內戰。最終于1998年4月,沖突各派方達成和平協議,北愛爾蘭屬于英國,但允許與愛爾蘭保持緊密關系。如果大家同屬歐盟,那事情就簡單了。前面提到過,歐洲單一市場保證了人員的自由流動。今天想去北愛爾蘭走親戚,提包就走。明天受夠了黑暗料理,想去愛爾蘭品嘗美食,坐著車就來??涩F在英國和歐盟要鬧分手,問題就棘手了。理論來說,既然不在一個家,那要修個籬笆(海關,邊界)作為兩家的區隔吧。問題是,你要真敢修,那北愛爾蘭的分離主義者必然大受刺激。媽呀!英國佬又要反攻倒算了,大家抄家伙!那就不修籬笆呢?也有人不同意啊,家都分了,不修個籬笆不放心啊,萬一有人跑家里來呢。
絮絮叨叨講了這么多,是不是感覺很暈。
我們暈,英國百姓更暈。硬脫歐派,協議脫歐派,留歐派,一個個如同中國武俠小說中的江湖門派,都認為自己才是武林霸主,都認為對手誤入歧途。問題是一個家里只能有一個主事的,現在一群人天天吵吵嚷嚷,還互不服氣,這日子還怎么過?
只是,現在留給英國的時間真的不多了,是再提交一份脫歐協議,還是干脆硬脫歐,甚至再舉行二次公投——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