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梓晨
摘要:孟子生活在社會動蕩、戰爭頻繁的戰國中期,作為儒家學說自孔子以后叉一代表人物,他繼承了孔子有關“仁”的學說,提出了“仁政”的概念,力求君王以“仁”治天下,以解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百姓。雖然他的“仁政”學說帶有濃厚的理想色彩,但仍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重要的歷史意義。
關鍵詞:孟子 仁政 王道
《孟子》一書中直接出現“仁政”一詞,是在《離婁章句上》中:“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在這段話中,出現了“仁政”和“先王之道”兩個關鍵詞。“先王之道”即“王道”,乃儒家一貫所推崇,《尚書》中即有“無偏無黨,王道蕩蕩”之說,就是要求君主效仿堯舜禹這些先王,以仁義治理天下。所謂“仁政”,則是將儒家“仁”學進一步發揮,應用到政治上面,以應對當時天下“不仁”之局面。“王道”與“仁政”其實互為一體,不過一個是先賢的政治,一個是當下應當實行的政治。孟子由此出發,從政治、經濟、社會幾個方面完整地闡述了自己的“仁政”學說。
一、政治
1.以民為本“以民為本”是孟子在政治方面最基本的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等,都是在向當時的統治者強調人民的重要性。自周公的“敬天保民”到孔子的“寬民、惠民、富民、教民”,都認識到了人民在國家中的作用,但在封建社會初期,孟子認為百姓比君主還重要,可以說是非常驚人的論斷。但是當時的君主顯然不能做到“以民為本”,孟子對此行了嚴厲的批判和鞭撻:“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有力地批判了當時諸侯王的驕奢淫逸和窮兵黷武,以及官吏的不負責任和魚肉人民等黑暗的社會現實。正是因為將人民看得極其重要,孟子又提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著名論斷。《離婁章句上》云:“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由此可見,孟子認為能否稱王天下的關鍵就在于能否得到民心;而要想得到民心,就要實行“仁政”,由此再次強調了“仁政”的重要意義。
2.與民同樂基于“以民為本”的思想,孟子提出了“與民同樂”的主張:“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這是孟子“仁政”學說又一重要的思想內涵。“與民同樂”就是指君王應當與民眾共同分享自己的歡樂。《梁惠王章句上》云:“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日:‘時日害喪,予及女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通過對比歷史上賢君文王與暴君夏桀,孟子指出,統治者應當與民眾憂樂與共,體恤下民。如果統治者將自己的享樂建筑在百姓的痛苦之上,這種享樂不僅難以持久,也沒有快樂可言。孟子“與民同樂”的主張在歷史上影響十分深遠,“它成為之后開明君主調整國家統治與民眾關系的準繩,也成為有識之士抨擊暴君污吏限制專制統治和緩和階級矛盾的思想武器,在調節封建專制制度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可見“與民同樂”能夠緩和封建社會統治階級與人民群眾之間的矛盾,對維持社會穩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3.任用賢才任用賢才也是孟子“仁政”學說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公孫丑章句上》云:“……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閑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孟子強調“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可見君王任用賢才也是實施“仁政”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
二、經濟
1.制民之產與使民以時在經濟方面,孟子首先強調了“制民之產”的重要性,即百姓應當有一份固定的產業。《梁惠王章句上》云:“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在孟子看來,只有“士”才能“無恒產而有恒心”,這無疑是對孔子“士志于道”“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等思想的繼承,認為民眾如果沒有一份固定的產業,就會滋生壞心、無所不為。因此君主必須首先給民眾一份固定的產業,滿足老百姓生存的需要,然后再重視教育,才能使國家進一步發展和繁榮。
除了“制民之產”外,賢君還要“使民以時”,這不僅是愛惜民力的一種體現,也是使百姓安居樂業的重要措施。《梁惠王章句上》云:“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孟子規勸梁惠王,政府征用民力不能亂來,要考慮到時節,不能耽誤百姓耕種。只有這樣才能使百姓吃飽穿暖,為“王道”奠定物質基礎。
2.取民有制與井田理想 “取民有制”是指國家的稅收政策不能侵犯百姓的基本利益,與之相對應的土地制度則是古老而充滿理想色彩的井田制,由此構成了孟子理想中的社會制度。《公孫丑章句上》中,孟子將這種社會制度分為三個層次:(1)稅制:統治者必須“取民有制”,即向百姓征稅要有定制;(2)教育:民眾在生活得到保障以后,君主還要實施教育,讓他們懂得做人的道理;(3)土地制度:實行井田制,主張“正經界”,即劃分清公田和私田。井田制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朱熹評日:“此法不修,則田無定分,而豪強得以兼并,故井地有不均;賦無定法,而貪暴得以多取,故轂祿有不平。此欲行仁政者之所以必從此始,而暴君污吏則必欲慢而廢之也。”由此可見,孟子理想的社會制度是實行井田制度和適當的稅收制度,以保障百姓的基本生存和國家的財政收入,從而奠定國家基本的經濟基礎。盡管孟子的井田理想在當時的社會很難實現,但孟子這種“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的社會理想卻具有恒久的價值。“古老的井田制以及其所蘊含的‘相友相助的精神,對于當今人類,尤其是國際社會解決資源分配、環境危機等都具有某種警醒和提示的價值。”
當然,“取民有制”也并不意味著為了百姓而損害國家的利益。在《告子章句下》中,孟子認為“什一而稅”是理想的稅率,過高則損害百姓的利益,過低則無法維系一個國家必要的開支。只有在“貉”這種落后的地方才能“二十取一”,中原社會的發展水平比較高,肯定是行不通的。這說明稅收制度還要根據社會發展的狀況來定,不能過高或過低。
3.商業政策《公孫丑章句上》中還記載了一些孟子關于商業的看法,雖然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但還是具有一定進步意義的:(1)市場要給商人空地儲藏貨物而不征稅,如果貨物滯銷,要依法征購,不讓它長久積壓;(2)關卡只稽查而不征稅;(3)實行井田制,農夫只需助耕公田,不再征稅;(4)居民不必繳納額外的賦稅、服過多的徭役。這些觀點說明孟子是很有經濟頭腦的,有些想法很類似于現在“對外開放”一類的政策。但由于那個時代并不重視商業,因此孟子也沒有系統地論述有關商業的政策。
三、社會
1.勞力與勞心在孟子“仁政”的思想體系中,社會分工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滕文公章句上》記載了孟子與農家學者許行的一場辯論。許行認為,每個人都應該自食其力,連國君也不例外。孟子則激烈地批判了他的主張,認為社會要有合理的分工,即“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孟子的批判顯然是正確有力的,他通過批評許行理論的內在矛盾,強調了社會分工的重要性。孟子的這些論述,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比較全面的關于社會分工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的理論,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關于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價值問題,孟子也做出了相應的解釋。《滕文公章句下》中,孟子指出,讀書人以行道服務于社會,他們的“得食”與農民種地、婦女織布、工匠制器而“得食”一樣合理,這僅僅是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分工不同罷了。由此可見,社會分工也是孟子“仁政”思想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2.禮樂教化孟子十分認同“禮樂”的重要性,強調教育的重要作用。《盡心章句上》云:“仁言不如仁聲之人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可見孟子主張用“仁聲”即美好的音樂來感化民眾,用“善教”即仁德的教育來教化民眾,只有這樣才能上下親和、其樂融融,從而得到“民心”.稱王天下。孟子還認為學校教育對百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從《滕文公章句上》《梁惠王章句上》中的有關內容都可以看出,孟子是非常強調教育的,認為老百姓不僅要吃飽穿暖,還要懂得人倫孝悌,這樣社會才能秩序井然,不至于產生混亂。
四、結語
孟子的思想涉及人性本善、修身養性、讀書求知、人倫之道、君臣之義等許多方面,并最終延伸到了政治上,形成了“仁政”學說。但眾所周知的是,孟子的思想并沒有被當時的君主所接受,他們只想著如何能兼并他國、稱霸天下,根本無暇顧及百姓死活。孟子雖然終身致力于推行“仁政”,但他終究沒能將自己的主張付諸實踐,沒有將天下百姓從水深火熱之中解救出來。這既是他個人的悲哀,也是歷史的必然。雖如此,但面對動蕩的亂世,孟子卻沒有選擇隱居避害,而是勇敢地迎難而上,試圖以一己之力改變社會現狀。他曾說:“君如彼何哉?強為善而已矣。”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非凡氣魄,以及由此形成的“人世”精神,不僅激勵了后來的無數人為國家和社會不斷奮斗,顯然也將繼續影響著未來的中國。圈
參考文獻:
[1]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8.
[2]魯丹,吳建.孟子的“仁政”思想[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7(2):59-60,71.
[3]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3:239.
[4]戴兆國.《孟子》仁政論新解[J]孔子研究,2017 (1):4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