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淑亮
《伊索寓言》這篇課文里,有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蟬和狐貍》,講述了蟬善于從別人的失敗中吸取教訓,沒有在美麗的謊言面前上當,機智地扔下樹葉,從而識破了狐貍的“真面目”。那么,蟬的歌聲是不是像狐貍贊嘆的那么美妙?你知道蟬是怎樣唱歌的嗎?
蜜蜂從昆蟲學校培訓畢業,把學到的知識帶到了大森林里。很多小動物知道了,興致勃勃地跑來向她請教。
“快說說,在昆蟲學校都學了什么?”蝴蝶扇著翅膀說,“除了飛行是昆蟲學校的必修課程,還有什么拿手絕活呢?”
“昆蟲學校的音樂課程也是挺有名的。”螢火蟲細聲細語地說。
小動物們將蜜蜂圍在了中間,你一言,我一語,不停地問。
“嗯,昆蟲學校除了有飛行、擒拿等課程,音樂課也是與眾不同的。”猴子老師接著說,“我們大森林小學講究的是全面發展,音樂課當然也不能馬虎。”
“什么啊?不是馬上要考試了嗎?”嘟嘟豬不知從哪兒鉆了出來,冒了一句。
猴子老師的話讓小動物們都很詫異,要知道,大森林小學的音樂課從開學到現在一直沒有上過呢。
“從今以后,音樂課要開齊、開足,要培養我們大森林里的音樂人才。”猴子老師的話顯得很堅決,“我們先選音樂課代表吧。大家都聽一聽,誰的歌聲最好聽。”
大伙兒都爭相亮起了歌喉,這時蟬飛上了臺。
“別急,先聽我來一首《枝頭的寂寞》。”只見蟬翹起了身子,肚子一張一縮的,很有節奏地唱著,臺下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隨后,蟬振了振輕紗一樣的翅膀,對自己的歌聲還作了介紹:“我的歌聲是富有變化的,有的是呼朋引伴的集合聲,有的是抒發愛的歌唱,有的是受到驚嚇發出的警報聲……”
“想不到你的歌聲里有這么豐富的內容。”蜜蜂帶頭鼓起了掌。
“不行,她是用肚子歌唱的!唱歌不用嗓子,不行。”想不到猴子老師一下就否決了。
蟬聽了,兩只眼睛睜得大大的!其實,蟬還想向大家介紹,自己的鳴肌非常發達,每秒能伸縮約1萬次呢。可是,猴子老師的話,讓她無話可說。
這時,蟋蟀也唱了起來。
“真好!”蝴蝶送上了一塊蜜糖,“給你潤潤嗓子吧。”
蟋蟀很得意,心想自己現在勝券在握了。可是猴子老師還是找出了破綻。
“這恐怕也不行吧,你是靠翅膀摩擦唱歌的啊。”猴子老師琢磨了半天,無奈地搖了搖頭。
蟋蟀的臉“唰”的青了,不知如何是好。
“還是選黃鶯吧,她可是用嗓子唱歌的啊。”說著,蜜蜂就把手中的蜜糖送給了黃鶯。
森林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大家都相信,黃鶯的歌聲一定是大森林里的“好聲音”!
可是,蟋蟀和蟬很不服氣。所以,每年秋天,蟋蟀就唱個不停,而蟬總是不厭其煩地鳴叫著,把整個夏天都鬧得不安寧。
蟬,又叫知了,全球約2000余種。它的復眼非常突出,又黑又亮。它的幼蟲生活在土里,依靠吸食植物根部的汁液存活,成蟲吸食植物上部的汁液,因此在農業上稱它“害蟲”。蟬的一生要經5次蛻皮,需幾年才能成熟。蟬蛻下的殼可以做藥材,蛻殼的時間一般在黑夜或陰雨天。蟬的家族中,高音歌手是一種被稱作“雙鼓手”的蟬。這種蟬的身體兩側,有環形發聲的器官,身體的中部是可以內外開合的圓盤,圓盤開合的速度很快,它的“歌聲”就是從這里發出來的。雖然故事中蟬鳴有不同含義,但是,總的來說,蟬鳴是比較單調、缺少變化的。有趣的是,會鳴的蟬是雄蟬,雌蟬的樂器構造不完全,不能發聲,所以它是“啞巴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