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卷進此次旋渦的英大資本,是英大基金的全資子公司。英大基金成立于2012年,但其后發展緩慢,目前規模排名僅處于101位。Wind數據顯示,目前英大基金僅有8只公募產品,總規模約50億元、近5成是貨幣基金;同時公司產品線類型嚴重不整,公司基本與各類創新型產品無緣,同時2017~2018年僅有一只新產品發行。在投研團隊建設上,英大基金也是奇缺人才,目前公司僅有5位基金經理,除袁忠偉外,其他幾人的管理經驗都不長。
與此同時,英大基金旗下的英大資本則大量發行資管計劃,其總共發行有36只產品,2017年就發行17只,其中又以非標類為主、多投向房地產融資領域;但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18年至今,英大資本未有新產品發行。
而當初英大資本“蒙眼狂奔”的舉動實際也埋下了禍端。除了4只英大盛世中天資管計劃外,記者向多位英大資本的客戶確認,英大資本曾在2017年底發行的“中科建飛1號”專項資管計劃,收益已經逾期;英大資本曾發行“廣廈控股股權收益權一期1號/2號”兩只產品,融資方廣廈控股此前也曾通過中江信托發行金鶴263號信托計劃募資,但理財師胡先生告知記者,“金鶴263號分多期發行,3期以后都延期了,本金只給了一部分,估計年內兌付的難度比較大”,英大廣廈控股收益權一期資管計劃將于今年10~11月到期、目前收益尚未出現逾期;英大資本還曾為長城影視文化集團(旗下有長城影視、長城動漫、天目藥業3家A股公司)提供融資服務,其后也出現兌付風險,企查查信息顯示,今年5月,英大資本已起訴長城影視文化集團及實控人趙銳勇。
實際上,英大證券、英大基金均背靠國家電網,股東背景顯赫,但無論規模還是業績均表現平平,這又是所為何故呢?有英大系員工告知記者,這或許與企業的人事風格有關,國企的招聘門檻很嚴,受限于國企性質,導致英大的員工數量上不去,業務能力也受到影響。譬如證券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英大證券總員工僅有500多人(不包括經紀人),大致相當于頭部券商員工規模的1/20。
放眼業界,基金子公司整體也寒意濃重。Wind顯示,基金專戶(含子公司)在2016年3季度達到17.39萬億元的規模巔峰后一路走低,今年1季度已萎縮至11萬億元。另外從集合資管計劃的備案數來看,今年初至7月19日,基金集合資管計劃的備案數不足2016年同期1/6,也少于去年同期,顯示基金子公司規模縮水仍會繼續。以建銀資本為代表的銀行系公募資管子公司,尚可維持,其余中尾部的基金子公司多面臨較大生存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