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燦
小米是一家神奇的公司,創造過多個奇跡,同時也問題不斷。如果說米聊不是小米的核心業務,輸掉也影響不大,那國內智能手機業務如果輸掉則影響全局,而且很容易讓人擔憂:IOT、新零售、海外會不會步國內智能手機業務的后塵。日后一旦發生,股價在目前的基礎上進一步大幅度下跌也不是沒可能。小米問題癥結何在?通過本文分析,筆者認為,主要在于變現業務存短板,導致在高投入和需要重復獲客的賽道里,缺乏足夠的資金對未來進行投入。
“小米是什么公司”曾一度是個話題也是個謎題。雷軍希望小米是全能型“新物種”公司,估值應該是“騰訊乘蘋果”。而不少人認為小米只是一家制造業或零售業公司,所以估值倍數應該更低。二者的區別在于,后者20~30倍市盈率是正常的,更高也可接受,前者就多數是10~20倍甚至更低。
但在筆者看來,這實際是個偽命題,如果僅看市盈率指標,和是什么公司沒有太大關系,核心是長期穩定價值增長和護城河(從自由現金流貼現的角度講,前者決定分子、后者決定分母),長期穩定價值增長越高、護城河越深則市盈率越高,并不是互聯網公司,市盈率就會偏高。之前的互聯網公司普遍市盈率偏高是因互聯網是增量行業,一旦不滿足條件互聯網公司的市盈率也會較低,比如說現在的百度、微博、陌陌等,估值倍數一點也不高(扣除營業外利潤比小米低不少),因為人們對它們預期的長期穩定價值增長不高,也認為護城河在受到沖擊。制造業和零售業市盈率普遍較低,是因領域內很多公司的長期穩定價值增長和護城河一般甚至較差。
而如果用市銷率來衡量,則和是什么公司有很大關系:長期穩態利潤率和上面提到的二大因素是決定市銷率三大核心因素,公司業務類型很大程度上決定長期穩態利潤率。一家公司長期穩態利潤率3%,假設未來十年業績不增也不減,給3倍市銷率,意味著給3/0.03=100倍市盈率,當然是天價;另一家長期穩態利潤率30%,假設未來十年業績不增也不減,給3倍市銷率,意味著3/0.3=10倍市盈率,則是合理甚至低估價。零售和制造業公司的市銷率普遍較低,是因為其所處行業的規模效應較弱,長期穩態利潤率較低(如能賺到品牌溢價,則可更高);互聯網行業因規模效應普遍較強,長期穩態利潤率普遍較高,市銷率則普遍較高。典型的例子是亞馬遜,因近幾年來高利潤率的平臺傭金廣告、會員、云計算等收入比例不斷增加,市銷率一直在往上走。
所以投資者如關注市盈率,小米是什么公司并不重要,核心是它的長期穩定價值增長和護城河;如關注市銷率,小米是什么公司則較為重要,因小米既有低利潤率的硬件和零售業務,又有較高利潤率的互聯網服務,其市銷率應比傳統零售和制造公司高。
盡管如此,小米是什么公司仍然得回答,回答前,得先搞清什么是互聯網公司。筆者認為,有流量入口+變現業務,入口是自己的,且二者中至少有一個在線上,能構成商業閉環的公司即為互聯網公司。把流量入口和變現業務當作一個人的兩條腿,二者都壯,這個人才能跑得快,超級流量入口+強變現業務便為好的互聯網公司。
互聯網公司需要自己有流量入口。首先,線下信息更不透明,且有地理位置鎖定,線上沒有。網絡效應強的行業因線上不受地理位置限制,能連接的節點數極大地增加,用戶遷移成本是加強的,而對于網絡效應弱的行業,線上的用戶遷移成本比線下低很多。其次,互聯網公司賺的第一筆錢就是流量稅,沒有自己的流量,必定難以賺大錢。
小米最初的想法是硬件低毛利率作為流量入口,互聯網服務變現,后來實踐也是這樣做的,毫無疑問,小米是家互聯網公司。
互聯網服務包括廣告和增值服務兩大部分,增值服務包括游戲、金融、視頻、音樂、電商平臺等。
廣告變現會對用戶體驗造成負面影響,從而導致硬件低毛利率也未必對用戶有吸引力,其作為流量入口則難以真正成立或只對部分凈值較低用戶才成立,最終變現空間有限(小米最近在清理MIUI系統廣告);互聯網增值服務不是想做就能做起來的,其需要搭建起一個完全不同的生態。
游戲、視頻、音樂、電商、社交、短視頻等領域若做不到一定規模意義不大,但相關領域都有很強的競爭對手,小米很難做大;金融稍好,有自己的用戶就可以變現,但有監管限制,風險較大,也難以做大。好在谷歌和蘋果有應用商店變現,國內因谷歌應用商店進不來,給了硬件廠商一部分變現空間,但這只對國內成立,且因為傳統互聯網公司也會進來,導致競爭相當激烈,硬件廠商只在工具型應用有優勢,在工具平臺型應用、內容型應用和內容平臺型應用都沒優勢,變現空間也有限。實際上,即使是前者,也面臨傳統互聯網巨頭的強勢競爭,如最近騰訊就要求硬件廠商調整游戲分發分成比例,由5:5換成7:3(后者為渠道所得)。
筆者并不認為小米選擇的硬件作為流量入口、互聯網服務變現的路徑本身有問題,假如小米有阿里電商或騰訊游戲那樣的強變現業務,配合這種路徑是具備強競爭力的。小米癥結在于:一直以來沒有找到和發展起來好的變現業務,導致就算有較多用戶(2019年Q1MIUI月活用戶已有2.6億),盈利能力也很一般,而影響更大的是缺乏足夠的資金對未來進行投入。恰恰小米所處的賽道競爭對手很強是需要高投入和重復獲客的,這會壓制小米硬件的長期競爭力,從而影響硬件作為流量入口的邏輯能否長期成立(很多公司即使是虧損,估值仍然很高,是因為現階段虧損會讓流量入口更為強大)。兩條腿,都不壯,偶爾爆發自然可以,但難以支撐長期快跑。
跳出互聯網模型從商業本質去分析,則是因為小米起家的行業屬性是線上標品,網絡效應和規模效應都較弱,拉長時間看行業集中度會越來越高,且最終市場份額會較為集中,而小米最初的思維是渠道思維(不僅僅是小米,整個互聯網上半場都是渠道思維),渠道在這種行業前期會有爆發力和優勢,中后期沒有太大優勢,盡管仍然重要。
自由市場下,集中度高的標品行業,終局為王的從來不是渠道,而是產品和品牌。因為線下渠道有地理位置鎖定,在信息不對稱的時代賣標品倒是可以賺大錢,但小米產品的定價在線下分銷商處缺乏競爭力,米家擴張需要時間,且能去的地方有限。
至于小米講究成本控制、追求高效率并不是問題,反而是優點,因為規模效應弱的行業效率本就是長期核心競爭力之一,當然這對它發展強規模效應的增值服務是會有一定的不利影響,但不是核心因素。從商業模式和財務角度來講,小米還不算是一家好的互聯網公司,但無疑是家好公司,特別是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