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牧禾
(云南云道盛禾環境工程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00)
相較于繁忙的都市而言,旅游小鎮環境更為優美,同時還彰顯出魅力的本地特色。
1) 資源主導型旅游小鎮。以合理的方式充分發掘小鎮的旅游資源,以古鎮最為典型,它具有很強的對外吸引力,能招徠諸多休閑型游客;2) 旅游接待型旅游小鎮。通常來說,自然風景區與城市的距離較遠,在人口的聚集下便會形成旅游小鎮。此類型小鎮并不屬于景區范圍之中,但是已經成為了景區對外交流的核心窗口,且具有良好的房地產開發前景; 3) 生態人居型旅游小鎮。彰顯出優質的生態環境特性,從分布上看其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周邊地區,重點發展農業觀光旅游,成為城市居民心儀的生態休閑場所。
1) 生態性;生態性是最為基礎的原則,這是設計者必須首要考慮的內容。需要提升生態景觀的完整性,優化出一個具有舒適性的空間結構框架,在為人們創造舒適體驗的同時注重生態平衡。在實際建設過程中,穩定的生態平衡系統尤為重要,它的結構與功能應達到相協調發展的狀態,確保生態結構的投入與產出具有平衡性,從而帶來更高的效益。
2) 功能性;在展開城市生態景觀設計工作時,不可被設計者的個人偏好所主導,功能性才是更需要考慮的因素。生態景觀設計的功能較為豐富,在設計中應將宜居作為最基本的功能需求??傮w來說,對于當前的旅游小鎮而言,功能性已經成為了最為基本的性質。
在展開生態景觀規劃工作時,必須高度重視對植物的規劃,充分考慮植物數量、種類及布局等多方面因素,選取適應于環境的植物類型,并在空間區域內進行合理的配制,提升植物與建筑以及水源等因素的相適性。事實上,植物的類型以及配置尤為關鍵,它會對特色旅游小鎮的整體環境帶來直接影響,基于合適的植物搭配方式可以創造出更完善的結構,由此推動群落結構的發展。
在植物選擇過程中要做好對植物的全方位比較工作,充分考慮到植物的特性、生長周期等因素。生態小區不允許植入帶有過敏原的植物,一些具有可觀賞性的植物則是有限選擇的對象;還需要注重對植物色彩的搭配,以綠色為主基調,在此基礎上綜合引入一些其它顏色,伴隨著季節的變化,植物的顏色也會改變,這樣可充分彰顯出植物的生命力,給游客以愉悅之感,而這也是增強生態小區美感的關鍵基礎。
伴隨著地貌的差異化,所呈現出的景觀特性也會富有層次感,地區風景主要表現為平地溝頭、山頭丘陵等形式。在展開生態景觀設計時,應充分考慮所在區域的地形要素,水體風景尤為關鍵,它是當前旅游小鎮生態景觀建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主要有動態以及靜態兩種類型[1]。前者指的是小河、噴泉等,具有更強的律動性;后者指的是小湖泊等。兩大類型水景的結合可以生成倒影,增強園林風景的美感。此外,生態小區景觀設計過程中還需考慮休閑區、餐飲區等一些基礎場所,它們宜建設在平緩的地形上,增設一些噴泉以作點綴,做好對地形的處理工作,將其變更為波浪形狀態,這可顯著增強生態景觀的真實性,給予游客更好的休閑體驗。
廣龍旅游小鎮因其地域和歷史的原因,形成了以荷文化、漁文化、古滇文化、華寧陶文化、禪文化為主線的地方歷史民俗藝術文化。在景觀設計的細節里將通過景觀小品、鋪裝地刻、景墻構筑,展現具有當地特色的商業旅游小鎮。
1) 挖掘主題特色。結合小鎮旅游規劃定位及本土文化特色,在各類代表本土民居空間結構特色、材質肌理、文化歷史、地景特點的資源中提煉出陶、荷、漁、禪的主題;2)主題文化在景觀中的體現與營造。將本土挖掘的文化資源禪、荷、漁、陶等文化融入到景觀軟質與硬質細節中,利用蘊含主題特色的各類構筑物、導視系統、軟景小品形成點睛之筆,形成連續的文章;3) 景觀平面、立面、豎向以及建筑過渡空間的細節深化。根據平面構圖布局在進行空間細節深化的同時,充分考慮視覺心理學及行為心理學,完成空間各個維度的過渡。
維護本地水體的原生態性,營造具有多樣性和鄉土性的景觀。保證當地對山地丘陵地區的河流水系中溪洞的通暢和原生態特性,沿河以農田、綠帶或林帶的形式經營生態廊道,保持河道兩側景觀的豐富度和鄉土氣息。入口高林橋節點改造成古樸的徽派石橋,同時疏通河道,做生態駁岸,栽種植物。
1) 商鋪硬質鋪裝+線狀水+主干道。此種類型水系布置,具有動線導向作用,最大程度提升了商鋪人氣活力,除了界定區域的外擺和通行空間外,還蘊含著聚水聚財的寓意;2)面狀水+休閑游園空間。內巷盡頭水景節點,在景觀視覺上可以營造出端景的視覺感受,引導人流進入,根據場地地勢形成流水景觀;3) 面狀水+休閑節點空間。在沿街展示面根據場地的尺度,設想了較大面積的薄水區域,集合綠植空間增加景觀層次感結合吸引匯聚人氣的水景小品設施,增加場地的參與度與親和性。
景觀節點的設計應保護現有場地環境,合理利用特殊地形形成地方特色,體現鄉土氣息。保留本地原有植物,利用本地原有植物來豐富場地的綠化。將落羽杉、水杉、香樟、棗樹、梅花、紅葉石楠、火棘這些本地原有植物高低搭配,增加大喬木,使植物景觀不論是豎向上還是季節上都更具有觀賞性。以桃花和油菜花為主,配以其它花卉的點綴和補充,使本地植物成為景觀主角,并打破本地植物景觀的季節性局限。另外,從農村實際情況出發,適當采用糧食、蔬菜作為綠化設計的植物素材。
植高層植被種植以體現人文意境的植被為主,在不同的區域點植常綠與落葉植被以保證夏季遮陰,冬季充足的光照量,以優美的林冠線美化項目上層空間構架,打造出不同節氣不同觀景點的動態景觀[2]。中層植被以體現植被選種生態性原則為主,增加高層與底層植被之間的綠量,完成空間過渡,提升小鎮景觀品質。底層植被種植目的之一是展現空間延展性為主旨,在縱向與橫向空間體現季相變化,重點區域結合灌木及地被考慮,以易于管理底養護成本的植被為主。
硬質鋪裝體現出功能性、引導性、空間界定與劃分之外還體現著項目的文化內涵,因此在硬質景觀的營造是設計的重要構架。
1) 道路處理,在此次的基調鋪裝設計上,打破原有的消防通道界線,保障通道功能,以臨時性小品及雕塑及礫石等材料形成過渡空間,在滿足功能性的同時保障景觀優美可看,見圖1。
2) 節點空間,節點空間鋪裝預示著不同功能空間的轉換與過渡,起著承啟轉接的作用,其材料的選擇與大面積主巷鋪裝在色系統一的情況下做深淺及材質的變化,為使用者創造出滿足視覺心理美學的精致環境。

圖1 道路處理策略
3) 內巷街道空間,該空間功能屬性以休閑體驗為主,在整體風格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將綠地、硬質地鋪做交錯退讓的變化,為使用者營造富有趣味性的體驗空間。
在建筑改造上,堅持“能改造的不拆除”原則。采用體現地方特色的徽派建筑風格,道路保持原有現狀。場地現有居民建筑兼作小賣鋪,將不規整的小賣鋪進行統一規整。
本區域以生產活動與生態體驗設計為兩大主要設計構架。對內服務本地居民,把為村民創造優良的生活社區,改善生活品質作為主要目標,結合本地生產生活傳統,最大限度減少對居民原有生活的影響。
花缽、石材木材種植箱、坐凳設施、傘亭在充分滿足使用、休閑觀賞功能的同時,也能巧妙的將地域特色和項目文化融入其中。
綜上所述,在圍繞小鎮旅游資源進行開發工作時,需要做好對小鎮生態景觀的設計工作,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優勢,推動經濟的順利轉型,實現旅游小鎮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