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牛翹楚

有這樣一個最基層的農業工作者,每一天干著同樣的工作,一干就是整整30年,執著而專注,從不曾想過放棄和改變,只希望能夠做得更好,他就是曹靖生,現任黑龍江省農科院玉米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30年如一日,曹靖生一直從事玉米科研工作,主持選育玉米新品種30余個,其中龍單16、38、72等玉米品種多次被列入農業部和黑龍江省主導品種,累計推廣面積8000多萬畝,累計增產24億公斤、社會效益30億元人民幣以上。他常年在第一線指導玉米生產,先后為農民講授玉米新技術50余場,為黑龍江省玉米生產提出多項建設性建議并被采納,如,2010年春季黑龍江省遭遇春雪、多雨等災害,及時提出“更換適當早熟品種、以密穩產,催芽播種、搶積溫,增施磷鉀肥、早深松,促進幼苗生長”等建議,這些建議成為全省抗災保種緊急視頻會議上時任栗戰書省長報告的主要技術措施。
1988年,這個來自于安徽涇縣的江南青年,經過3年的刻苦學習,從東北農學院(現更名為東北農業大學)玉米遺傳育種專業碩士畢業了,一畢業他就到了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工作。曹靖生從此踏進了他鐘情的玉米地,并瘋狂地迷戀上了玉米科研事業,一干就是這么多年。
不計較,不抱怨,曹靖生把工作的辛苦看作一種責任中的“快”與“樂”。多年來,他一直堅守在科研一線,每年至少有2/3的時間在鄉下出差、田間鑒評、指導農業生產。玉米育種是一項非常辛苦的工作,尤其是每年7月-8月的長達一個月的高溫授粉工作,為了加快育種進程,每年冬季還要在海南島增加一代。
剛參加工作時,玉米種植試驗點常常設在我省廣大的農村地區,曹靖生就和同事住在條件簡陋的農戶家中,與農戶一口鍋里吃飯,一起下田勞動。翻地、除草、播種、施肥……為了節約開支,他凡事都是親力親為,常常累得滿頭大汗。農民大哥感慨地說:“春天我們種地的時候你們也種地,我們都‘掛鋤’了,你們怎么還在天天下地,這玉米育種的活可比我們農民種地還辛苦啊!”正是這些經歷磨練了他的意志,讓他體會到了農民對科技的渴望,也堅定了對玉米科研的信念。
曹靖生經常說:“干農業科研是漫長而辛苦的,但又是一個充滿期待的工作,時刻充滿著希望與期盼,所以工作在期盼中,再辛苦也覺得著無限快樂和無窮力量。”
課題組同事蔡泉談起曹靖生滿懷敬佩:“從他身上你能感受到‘專家’和‘執著’詞字的真正內涵。”
曹靖生具有扎實的玉米遺傳學和統計學基礎,又特別重視理論聯系實際,他根據雜種優勢理論組建了兩個代表性群體,采用相互輪回選擇的方法開展玉米種質資源創新研究,先后育種了許多優良玉米自交系。
在一些人看來,混合選擇、輪回選擇這些周期長、投入大的方法已經過時了,但曹靖生不這樣認為,他覺得玉米育種最需要的是種質,種質資源的改良和創新正是玉米科研應該始終堅持的方向。
曹靖生既主張繼承和發揚傳統育種的優勢,又鼓勵青年人學習和掌握玉米育種新技術和方法,支持青年科技人員在職學習、出國深造,跟蹤和追趕世界科技前沿。他為新畢業的碩士、博士只會分子實驗而不懂農業生產感到憂慮,又為科研人員視野狹窄、技術老化而著急。在科研任務重,研究室人手緊的情況下他仍然建議為考博人員提供必要的復習時間,全力支持大家知識更新。他鼓勵大家多參加學術會議、多作報告和與同行交流,希望身邊的年輕人盡快成長起來,為青年提供廣闊的空間和舞臺。
花開于春,果結于秋。在玉米科技創新和服務三農的道路上,曹靖生的事跡還有很多,玉米科研早已融入到這位來自江南水鄉的東北漢子血液之中。曹靖生現為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農業部專家指導組成員、黑龍江省第九屆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黑龍江省玉米專業委員會首席專家。第四屆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委員。情系玉米終無悔,一腔熱血寫春秋,他說他愿為他心愛的玉米育種事業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工作者,是美麗的;勞動者,是幸福的;奉獻者,是光榮的。多年的辛勤耕耘換來累累碩果,曹靖生先后榮獲多項嘉獎:2005年8月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6年7月榮獲黑龍江省直屬機關工委“優秀共產黨員”;2007年4月榮獲黑龍江省第十屆勞動模范;2008年5月榮獲黑龍江省優秀中年青專家;2011年12月榮獲全國糧食生產突出貢獻農業科技人員;2004、2007、2014 年榮獲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11年、2012年榮獲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18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