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瑞云
(青海省第四人民醫院放射科,青海 西寧 810000)
核磁共振指的是,在臨床中比較常見,優越性十分突出,且不會給患者帶來嚴重的電離輻射,安全、可靠,備受臨床青睞[1]。幽閉恐懼癥屬于一種心理疾病,指的是在限定空間內,人在幽閉狀態下所產生的一種病態恐懼,極易發生于MRI檢查中,患者多表現為胸悶、壓抑,更甚至呼吸不暢、心悸、煩躁不安、氣短等,無法順利進行檢查。基于此,本文特此對其開展了護理干預配合,現做如下報道:
本文60例幽閉恐懼患者的接收時間均為2018年03月--2019年03月,通過電腦隨機法,將其隨機分為常規組、研究組,各30例。研究組中男性觀察對象16例,女性觀察對象14例,年齡18-60歲,平均(39.6±6.1)歲;常規組中男性觀察對象15例,女性觀察對象15例,年齡19-60歲,平均(39.9±6.2)歲。兩組臨床資料P值>0.05,均衡一致,可分組探討。
常規組30例行常規化護理,即:檢查前協助患者做好充分準備,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將其身上金屬物品、配飾、假牙取下,為患者介紹醫療環境,保持正確體位,講解注意要點,若是需要患者憋氣,提前指導其憋氣訓練。
研究組30例則在常規化護理的同時加強護理干預,即(1)健康教育。檢查之前,護理人員通俗易懂的向患者普及MRI檢查流程、時間、安全性、可靠性以及對于疾病診斷的重要性,贏得患者信任,告知其注意要點,并說明檢查過程中有可能會產生一些噪音,讓患者做好心理準備。為患者提供書面資料,促使其充分了解MRI。耐心的解疑答惑,消除其不良心理。可圍繞患者實際情況,讓其事先進入檢查室熟悉環境,緩解其不安感。(2)心理干預。檢查之前,及時疏導患者不良心理,讓患者感受到來自于醫護人員的重視、關懷,贏得其好感。與患者耐心的溝通,態度親切、語言溫和,檢查時,可利用話筒與患者交流,拉近護患距離,減輕其恐懼感。與此同時,可適當對患者增加一些壓力,以免患者主動放棄或拒絕檢查。檢查時,肯定患者的進步,予以鼓勵,告知患者相似案例的成功經驗,進而增強患者治愈信念。(3)環境干預。嚴控檢查室光照亮度,被套、床單整潔,空間夠大,可播放溫柔的音樂,轉移其注意力,或者為患者提供耳機,讓其播放自己喜歡的音樂,放松其身心。指導患者放松,學會自我情緒調節。可在室內張貼溫馨的圖畫、擺放鮮花及綠色植物,適當提高光照亮度,室內保持新鮮的空氣,每日消毒滅菌環境。在磁體腔進入前,囑咐患者閉眼,或者幫助患者保持俯臥位,將下巴抬高,讓患者觀看磁體腔外環境。佩戴耳機,以免噪音對患者的不利影響。期間緊密與患者交流,主動問詢患者有無不適。(4)系統脫敏。可讓家屬陪伴患者入室,讓患者心安。在醫護人員、家屬的陪伴下,鼓勵患者檢查,指導家屬輕聲安慰患者,告知患者閉眼、深呼吸,慢慢放松全身。為消除患者陌生感,將檢查床慢慢送入磁體中心,而后再慢慢移出,解除患者顧慮。(5)藥物控制。若是患者依然無法配合,在獲得患者及其家屬的同意后,檢查前靜注10mg地西洋,或口服25mg阿米替林。若患者胸悶、頭暈、心,可予以適量吸氧,或者是攜帶氧氣入室接受檢查。若是患者已經出現恐懼癥,讓其稍作休息片刻,而后圍繞患者實際情況,確定是否當日檢查或者是擇日檢查。(6)縮短檢查時間。可利用緊急制動按鈕,將檢查床退出后,讓患者稍微休息片刻,然后再檢查下一項,檢查內容由易到難,即:心理疏導-序列掃描、減少檢查時間-側臥位探查-適應性訓練-應用鎮靜劑。
護理效果判定內容如下:患者可主動配合,1次順利完成檢查,為顯效;患者雖然可以積極主動配合,但期間需中斷,進行心理交流,為有效;無法順利完成檢查,為無效。
使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兩組研究數據,[例(%)]描述計數資料,予以x2檢驗。P值<0.05提示統計學意義成立。
研究組護理效果達到了86.67%,顯著高于常規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效果對比
幽閉恐懼癥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恐懼癥類型,屬于心理疾病,指的是患者進入黑暗狹小空間后,表現出過度恐懼狀態,大部分幽閉恐懼癥無法順利完成核磁共振檢查[2]。圍繞患者身心狀況,在檢查之前,與患者保持緊密的交流,夯實健康教育,讓患者盡快適應新的環境,了解檢查過程,讓患者意識到核磁共振檢查對疾病診治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安全可靠性,與此同時,適當的加壓,允許家屬陪伴患者進入檢查室,佩戴耳機或者是在患者耳朵中塞入棉花,以此來減輕噪音對患者的不利影響,縮短核磁共振探查時間[3]。本文研究發現,研究組通過一系列合理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后,護理效果達到了86.67%,有26例患者順利完成檢查,而常規組護理效果只有66.67%,只有20例患者順利完成檢查,兩組差異有意義(P<0.05)。由此可見,加強護理干預的配合,有利于幽閉恐懼癥患者順利完成核磁共振檢查。值得在臨床中大力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