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艷江
(澄江縣中醫醫院,云南 玉溪 652599)
大部分骨科患者是因為突然遭受到意外導致骨折的發生,患者骨折后導致生活不能自理,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骨科患者由于骨骼收到損傷,造成一定的活動障礙,導致患者產生焦慮、恐懼情緒,對治療產生一定的抵觸,影響臨床治療效果[2]。人性化護理是最近幾年才興起的一種新的護理模式,在護理過程中全方面為患者提供服務,讓患者的心理以及生理都等享受到服務,得到滿足,減少負面情緒的發生情況[3]。為進一步了解人性化護理應用于骨科患者的護理效果,現對我院骨科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100例患者采取人性化護理,結果整理如下。
本次研究對象為我院消化內科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100例下肢骨折手術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分別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50人;其中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42例,患者年齡在16歲-71歲,平均年齡為(55.79±6.72),其中有22例患者為意外摔傷,與38例患者為車禍傷,有16例患者為運動傷,有19例患者為硬物撞擊傷,有5例患者為故意傷害。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疾病類型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疾病類型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模式:保持病房的干凈整潔、保持室內適宜的溫度和濕度,定期更換床單被套等,告知患者做好自我清潔工作及時更換衣物等,定期采用紫外線對病房空氣進行消毒殺菌,告知患者及家屬用藥知識以及平時日常的康復運動方法。
觀察組給予人性化護理,具體實施方案如下:(1)患者入院后簡單向患者介紹周圍的環境,減少患者的陌生感,緩解患者緊張情緒,盡量與患者保持溝通,增加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依從性,積極減少其抵觸心理,與患者建立好良好的護患關系;鼓勵患者親友進行探視安慰,消除患者獨子在醫院的孤獨感,增加其治療疾病的信心與決心;(2)生理護理:由于骨科患者需要長時間臥床休養,對生活造成一定的不變,需要護理人員進行協助才能完成,因此護理人員要做好日常的衛生工作,協助患者進行下床活動;臥床時協助患者尋找舒適的體位并定時為患者變化體位,緩解患者的不適感與疼痛感,必要時根據醫囑給予患者止痛治療;通過與患者之間的交流,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可通過成功案例鼓勵患者在增加其自信心的同時對患者注意力進行分散,緩解患者緊張、恐懼心理,增加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度;(3)康復階段的人性化護理:康復階段告知患者及家屬藥物的使用方法,規范、按時、按量用藥的重要性,并告知患者家屬用藥后出現的不良反應以及解決措施;根據患者的飲食習慣制定出合理的飲食方案;根據患者康復情況制定出適合的康復計劃,當患者在鍛煉時,出現輕微疲勞或者不適時,需要停止鍛煉,協助患者進行輕緩的鍛煉,在休息時及時為患者提供水或者食物,保證患者有充足的體力與精力進行接下來的鍛煉,不斷鼓勵患者增加其治療過程中的信心。
采用醫院自制滿意度調查表對患者進行問卷調查。
本次研究使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其中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結果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滿意程度為94.00%,對照組的滿意程度為78.00%,觀察組滿意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滿意度情況比較(n;%)
骨科患者大部分的傷勢都比較嚴重,必要時還會采取手術治療,因此患者的康復時間較長,對護理的質量要求也相對較高;由于骨科的護理工作量大、工作要求高,造成在護理過程中對疾病的關注度高于對患者的心理關注,導致患者產生不滿情緒[4]。相對于常規護理,人性化護理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將傳統只注重疾病變化增加注重患者的心理舒適度,讓患者感受到醫護人員的關懷,增加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同時增加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依從性。本次研究中采用人性化護理模式,通過對患者的心理及生理進行全方面的護理,結果顯示,經護理后觀察組的滿意程度為94.00%,對照組的滿意程度為78.00%,觀察組滿意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人性化護理模式開展的臨床療效顯著,提高患者滿意程度。
綜上所述, 對骨科患者采取人性化護理的臨床療效顯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促進護患關系和諧發展,提高患者滿意程度,值得臨床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