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蓉
(鹽城市大豐中醫院,江蘇 鹽城 224100)
聲帶息肉系指聲帶淺層固有層增生性良性病變,為慢性喉炎的特殊類型,多見于過度用聲者,患者多以聲音嘶啞為主要臨床表現[1]。手術是治療此類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但若患者術后用聲不當、用聲過度、吸煙等,則可影響其嗓音康復,甚至可導致息肉復發。本研究筆者將綜合護理引入聲帶息肉患者術后康復過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4月在我院耳鼻喉科接受手術治療的聲帶息肉患者62例。納入標準:患者因長期、反復聲音嘶啞就診,經纖維喉鏡檢查診斷為單側聲帶息肉;病程不小于3個月,保守治療無效,于纖維喉鏡下進行息肉摘除術;知情同意。排除標準:惡性腫瘤及精神異常患者。應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各31例。觀察組,男11例,女20例;年齡25-60歲,平均(38.54±8.14)歲;病程3-49個月。對照組,男11例,女20例;年齡24-60歲,平均(38.01±7.55)歲;病程5-44個月。兩組患者病程、年齡以及性別等基線資料比較(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即藥物護理(地塞米松+慶大霉素霧化吸入)、體位護理、密切監測生命體征、切口觀察以及營養支持等。觀察組患者給予綜合護理,主要內容如下。①綜合心理護理。研究表明,對于具有暴躁、氣憤、易激怒等特點的患者給予綜合心理干預至關重要[2]。首先,進行團體心理干預,每周六、日分別舉辦團體音樂治療活動和專家講座;其次,進行個體心理干預,加強與患者的交流,指導患者通過注意力轉移法、放松療法進行情緒管理。②禁聲、禁酒、禁煙。術后2周,應絕對禁聲,指導患者通過書寫、手勢與家屬和醫護人員進行溝通;術后3-4周,應相對禁聲,患者可應用語氣詞,也可以講話,但是注意語速不可過快、時間不可過長、音調不可過高。同時,護士應加強健康宣教,使患者認識到飲酒、吸煙對疾病康復的危害,指導患者通過零食替代療法戒除煙酒。③嗓音康復訓練。術后2-3周,指導患者進行嗓音康復訓練,如含水發聲練習(含5-10mL的生理鹽水,仰頭并發出“啊”音,然后放松喉部,每次15-25s,一組6-8次,每天三組)、阿克森療法(腹式呼吸,分別以緩慢的、加快的、快速的節律發出a、e、i、o、u,反復練習,并逐漸過渡到簡短的話語,完整的話語,20-30min 1次,3次/周)。
術后2個月,兩組患者均進行纖維喉鏡檢查,并根據檢查結果將康復效果分為治愈(雙側聲帶粘膜十分光滑、且閉合佳、動度好),好轉(雙側聲帶基本平整,但閉合稍差),無效(雙側聲帶粘膜不平整、不光滑,且閉合差)。康復有效率為治愈率與好轉率之和。此外,讓患者對發聲情況進行自主評價,評分0-10分,0分表示可正常說話,10分表示說話時喉部極其疲勞、極度費力[3]。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計數資料(%)行卡方檢驗,對計量資料(±s)行t檢驗,P<0.05表示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2個月后,觀察組康復有效率為100.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7.10%(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康復有效率情況[n(%)]
術前,觀察組自主發聲能力評分為(8.15±1.54)分,對照組為(8.04±1.16)分,(t=0.318,P=0.752),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干預2個月后,觀察組自主發聲能力評分為(2.84±0.59)分,明顯低于對照組(4.26±1.54)分(t=4.794,P<0.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聲帶息肉可通過影響患者聲帶震動頻率,而影響其聲帶活動,從而導致發聲異常、聲音嘶啞,嚴重影響患者正常工作、生活。手術是治療聲帶息肉最根本、最常見的療法。相關報道指出,術后護理干預與患者手術療效、康復效果密切相關[4]。
本研究筆者將綜合護理引入此類患者術后的康復護理過程中,結果顯示,觀察組康復有效率為100.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7.10%(P<0.05);其自主發聲能力評分為(2.84±0.59)分,明顯低于對照組(4.26±1.54)分(P<0.05),與吳文婭[5]報道一致。究其原因,首先,綜合心理護理可幫助患者控制情緒,改善患者高聲調、高音量用嗓的不良習慣,從而促進患者嗓音康復;其次,注重細節禁酒、禁煙、禁聲可減少不良刺激,減少嗓音損傷;最后,科學的嗓音康復訓練可幫助患者科學發聲,進一步促進康復。
綜上所述,在聲帶息肉患者術后給予綜合護理干預可促進患者康復,改善患者發聲能力,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