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木銳
(德宏州人民醫院兒科,云南 德宏 678400)
高危新生兒是指存在高危因素或者已出現危急癥狀的新生兒,致殘率與死亡率較高,不僅嚴重威脅患兒的生命健康,也給家庭帶來沉重的心理與經濟負擔[1]。因此,加強對高危新生兒的康復護理意義重大。本研究主要觀察了高危新生兒康復護理早期干預及隨訪的效果?,F報道如下。
選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124例高危新生兒,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各62例。觀察組男37例,女25例;年齡4-30d,平均年齡(21.4±4.6)d。對照組男35例,女27例;年齡5-29d,平均年齡(21.0±4.3)d。兩組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
對照組給予病情監測、保暖、抗感染以及呼吸道護理等常規護理。觀察組康復護理早期干預及隨訪:(1)健康教育:在早期為患兒家屬詳細講解關于新生兒喂養與生長發育等康復護理知識,主要包括護理方法、意義以及注意事項等。(2)功能訓練:待患兒病情穩定之后,便開展視覺、聽覺及觸覺等方面的功能訓練,①視覺訓練:用顏色豐富的圖畫或玩具在患兒眼前輕輕地擺動,每次5min左右,每天2次;②聽覺訓練:為患兒播放兒童音樂或輕音樂,每次10min左右,每天2次;③觸覺訓練:輕輕撫觸患兒手部、足部、胸部、面部及腹部等部位皮膚,每次10min左右,每天2次。(3)隨訪:在出院前為患兒建立隨訪卡, 并指導家屬在患兒出院后開展家庭康復護理,通常在出院2周后為患兒開展語言、行為、認知訓練,每天15min左右,每天2次;護理人員電話隨訪頻率為每周1次,隨訪內容為患兒恢復情況、家庭護理開展情況等;上門隨訪頻率為每半個月1次,隨訪內容為患兒視覺、聽覺、觸覺以及體格發育情況,隨訪時間為1年。
比較兩組干預后15d、30d時的視覺、聽覺、觸覺能力以及隨訪1年后患兒的發育指標。①視覺、聽覺、觸覺能力:采用新生兒神經行為測定量表(NBNA)進行評定,評分越高,代表視覺、聽覺、觸覺能力越強;②發育指標:身高、頭圍及體質量。
應用SPSS 18.0軟件,計量資料用±s表示,以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以x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與干預后15d相比,干預后30d時兩組各項NBNA評分均上升,且觀察組上升更多,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NBNA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NBNA評分比較(±s,分)
注:與干預后15d相比,①P<0.05
組別 視覺 聽覺 觸覺干預后15d 干預后30d 干預后15d 干預后30d 干預后15d 干預后30d對照組(n=62) 1.2±0.5 1.4±0.4① 0.9±0.3 1.6±0.5① 1.3±0.4 1.7±0.6①觀察組(n=62) 1.1±0.6 1.8±0.4① 0.9±0.4 1.9±0.6① 1.2±0.6 2.0±0.6①t 1.008 5.568 0.000 3.025 1.092 2.784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隨訪1年后,觀察組身高、頭圍及體質量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發育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發育指標比較(±s)
組別 身高(cm) 頭圍(cm) 體質量(kg)對照組(n=62) 63.6±15.3 36.8±2.3 7.2±1.4觀察組(n=62) 79.3±13.0 42.2±2.6 8.3±1.3 t 6.157 12.249 4.534 P<0.05 <0.05 <0.05
據國內相關數據統計,我國每年新生兒人數超過2000萬,其中高危新生兒占據比例高達20%左右[2]。雖近年來臨床對高危新生兒的搶救成功率不斷上升,但部分存活患兒會出現腦性癱瘓或智力障礙等一系列后遺癥。因此,為了降低高危新生兒后遺癥發生率,同時提高患兒的生活質量,給予高危新生兒開展有效的康復護理早期干預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對觀察組62例患兒開展康復護理早期干預過程中,首先對患兒家屬進行健康教育,以提高其對康復護理的了解程度,有助于出院后在家中自行開展康復護理,對于促進患兒機體功能恢復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根據患兒的病情與發育情況,開展視覺、聽覺及觸覺等方面的康復護理,以促進患兒視覺、聽覺及觸覺功能的恢復[3]。此外,在患兒出院前,指導家屬在家中為患兒開展康復護理,并定期電話與上門隨訪,可讓患兒在出院后依然可接受科學、合理的康復護理,有助于患兒機體功能恢復與生長發育[4]。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干預后15d相比,干預后30d時兩組各項NBNA評分均上升,且觀察組上升更多;隨訪1年后,觀察組身高、頭圍及體質量均高于對照組。提示對高危新生兒開展康復護理早期干預并隨訪可有效促進患兒機體功能恢復與生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