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燕
(煙臺市牟平區中醫醫院護理部護理專業,山東 煙臺 264100)
膽囊炎是消化科臨床治療中常見疾病,該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其發病原因多為膽囊內結石突然梗阻或嵌頓膽囊管導致急性膽囊炎發生,此外隨著患者年齡不斷增加,其膽囊炎發病率也曾逐漸上升趨勢。目前臨床中針對膽囊炎患者主要采用抗菌消炎治療,但上述治療方案在臨床應用后患者病癥緩解程度不顯著,且復發率較高[1]。近期有學者指出在膽囊炎患者臨床治療過程中予以相應護理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有效率[2]。本次研究為明確膽囊炎患者治療過程匯總常規護理與中醫護理方案臨床應用價值的差異,共選取近期收治的115例患者進行研究分析,現將研究進展及結果報告如下。
研究對象均為我院2015年5月至2018年8月期間收治的膽囊炎患者,共115例,隨機分組下觀察組58例,對照組57例。觀察組中,男性30例,女性28例,患者年齡21~78歲,平均(42.15±5.84)歲;對照組中,男性31例,女性26例,患者年齡25~80歲,平均(42.27±5.82)歲。中醫辨證分型包括:肝膽郁滯證型48例,肝膽濕熱證型36例,膽腑郁熱證型16例,氣滯血瘀證型11例,其他證型4例。兩組上述一般資料對比未見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所有納入本次研究的患者均符合“膽囊炎中醫診療規范專家共識意見”[3]中相關診斷標準,臨床表現為反復發作的右上腹疼痛或不適、腹脹、噯氣,聯合血常規及其他輔助檢查確診。排出標準:①合并有其他消化系統嚴重疾病;②機體多項重要器官嚴重功能障礙;③常規西藥治療所使用藥物存在嚴重禁忌證;④臨床病案資料缺失,研究依從性較低。所有患者及家屬均對研究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次研究已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根據院內相關規定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參考患者自身臨床癥狀進行辨證分型施護,具體護理措施包括:
①癥狀護理。明確疼痛發生部位,對疼痛性質、程度、持續時間進行綜合評估,指導患者疼痛急性發作后進行臥床休息,并予以相應的精神安慰。針對腹脹不適患者可指導其少食多餐,并在飯后進行適當運動,增加腸蠕動,同時還需對患者腹部進行順時針按摩,減少消化不良情況發生。針對存在惡心嘔吐癥狀的患者,需指導患者飯后靜坐或半臥,記錄其嘔吐物顏色、性質,統計嘔吐次數,若患者表現出癥狀較為嚴重,則需使用生姜汁滴于舌面減輕惡心感覺。針對發熱癥狀的護理應密切觀察患者體溫變化,保持皮膚清潔并及時更換衣被,忌汗出當
②飲食護理。日常飲食應以清淡、易消化、低脂、高營養食物為主,存在高熱、嘔吐、腹脹的患者需遵循醫囑行禁食處理,定時予以患者口腔護理,必要時還需進行胃腸減壓處理。
③用藥護理。惡心嘔吐癥狀患者可使用疏肝理氣中藥治療,濕熱證患者可采用大黃成分中藥治療,治療后對患者大便情況進行觀察。
④情志護理。護理人員需密切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明確患者消極心理類型及發生原因,適時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并指導其保持樂觀情緒;此外還需指導患者采用深呼吸、聽音樂等方式進行疼痛控制;促使患者家屬予以患者長久的陪伴,提高患者治愈信心。
觀察并對比兩組不同護理模式下中醫證候積分差異,觀察項目主要包括:右脅疼痛、右脅脹滿不適、噯氣、惡心嘔吐、發熱,上述癥狀共無、輕、中、重4個分級標準,分別記錄為0、1、2、3分。
研究數據納入SPSS20.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t檢驗,P<0.05可認為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各項臨床癥狀證候積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各項臨床癥狀證候積分對比(±s)

表1 兩組各項臨床癥狀證候積分對比(±s)
組別 n 右脅疼痛 右脅脹滿不適 噯氣 惡心嘔吐 發熱觀察組 58 1.61±0.13 1.58±0.14 1.55±0.29 1.71±0.15 1.40±0.23對照組 57 2.42±0.20 2.61±0.12 2.28±0.43 2.29±0.20 1.94±0.17 t 25.703 42.384 10.655 17.613 14.298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膽囊炎患者在發病期間通常具有明顯的上腹劇烈疼痛或絞痛,還可能表現出惡心、嘔吐、發熱癥狀,若此時未經及時治療,病情隨之發展可引發周圍循環衰竭征象,在血壓偏低時甚至發生感染性休克。膽囊炎的發生對患者生活質量及身心健康均具有較大程度影響,同時還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一定程度威脅,因此及時對患者進行針對性治療顯得尤為重要。
中醫認為,膽囊炎發病與肝、有關,膽為六腑之一,內藏膽汁,肝之余氣,泄于膽而成精,膽腑不通,則生脅痛、脅脹;肝氣犯胃,則出現惡心、嘔吐癥狀;而肝失通降則生濕蘊熱,故臨床多見發熱、咽干等癥狀。本次研究中,筆者為明確中醫護理方案與常規護理在膽囊炎護理中應用效果的差異,共選取近期收治的115例患者隨機分組對比研究,研究結果表明:采用實施中醫護理方案的觀察組在臨床癥狀改善程度上顯著高于對照組,該結果與吳繼萍等[4]研究中所述基本一致,為進一步探討造成上述結果的主要原因,筆者收集了多位學者近期相關研究報告進行綜合分析:王云等[5]就曾在研究中指出,針對膽囊炎患者實施的常規護理方案僅注重于對患者院內治療的日常護理,護理不夠細致,因而護理效果并不顯著,中醫護理方案的實施可結合患者自身情況制定針對性的癥狀護理、飲食護理、用藥護理及情志護理方案,護理過程中對患者進行了健康教育,因而護理效果較單一常規護理的開展更加顯著。中醫護理方案的實施體現了中醫護理干預的特色與優勢,豐富了護理內容,對患者治療結局及預后的改善均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針對膽囊炎臨床護理時采用中醫護理方案進行綜合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多項臨床癥狀,降低中醫證候積分,臨床推廣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