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玲
(鹽城市第三人民醫院急診科,江蘇 鹽城 224001)
急性心肌梗死臨床發病率較高,是常見冠心病類型之一,多由冠狀動脈急性閉塞所致,患者出現血流中斷情況,使得局部心肌缺血甚至壞死,臨床癥狀以持續性胸骨疼痛為主,隨著病情發展會出現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問題,且具有疾病急和病情發展快的特點,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因此針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臨床在積極有效治療的同時主張優化急診護理措施,重點對急診護理流程進行優化完善,以此切實提高急診有效性。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探討了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的影響,現詳述如下。
研究時段為2016年1月-2018年2月,研究對象為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選擇55例,根據患者入院時間先后進行編號,利用計算機軟件分組,具體遵照“隨機、均等”原則,分為對照組27例和觀察組28例。對照組男15例,女12例,年齡47-68歲,平均(57.33±2.98)歲;觀察組男15例,女13例,年齡46-68歲,平均(57.21±3.44)歲。我院倫理委員會詳細研究本研究資料,予以批準通過,入選患者對研究細則知情且同意,且患者均為首次發病,未出現認知障礙,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可進行分析對比。
對照組實施常規急診護理流程,密切監測患者病情變化情況,配合醫生進行搶救,觀察組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具體措施如下:第一,優化院前搶救,在接到急診電話后需在5min內出診,護理人員與患者家屬取得聯系,指導院前急救,待救護車到達后給予患者面罩吸氧,安全轉運,并與醫院取得聯系,詳細說明患者具體情況,院內做好急救準備工作;第二,實施首診負責制度,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在10min內進行妥善安排,給予常規檢查,并給予吸氧,并盡快進行病情初步診斷和標本采集,同時30min內追蹤檢查結果,做好床旁心電圖識別工作;第三,優化急診交接,確診后及時進行臨床救治工作,護理人員需與科室醫生取得聯系,保證短時間內完成進一步治療準備,并做好家屬安撫和心理疏導工作。
搶救成功率、院內復發率比較;護理滿意度評估,使用我院自制《護理滿意度評估量表》,包括:護理技術水平、服務態度、應急處理效率和環境等,0-100分評分,分值越高說明滿意度越高,具體分為三個等級:非常滿意(90-100分)、滿意(70-89分)、不滿意(69分以下),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 ×100%[2]。
參考具體觀察指標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具體統計計數資料,表示為例(n)、百分率(%),將有效數據錄入到SPSS24.0軟件中,進行統計分析,x2檢驗,若P值小于0.05,提示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搶救成功率為89.29%,較對照組66.67%高,院內復發率為7.14%較對照組29.63%低,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搶救成功率和院內復發率比較[n(%)]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6.43%,較對照組77.78%高,P<0.05,詳見表1。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情況比較[n(%)]
急性心肌梗死病情較為危重,且起病急,臨床病死率較高,及時準確的診治是保證患者生命安全的關鍵所在,因此臨床日漸重視急診工作的完善,提出對急診流程進行優化,以此為患者提供及時且專業的急診救治,保證患者生命安全[3]。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搶救成功率為89.29%,較對照組66.67%高,院內復發率為7.14%較對照組29.63%低,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6.43%,較對照組77.78%高,P<0.05。具體原因分析如下: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起病急且病情發展較快,因此臨床尤為重視院前急診工作的完善,在優化急診流程過程中重視院前急診環節,做好病情初步分析和傳達工作,在轉運過程中通知院內做好急救準備工作,入院后完善基礎檢查工作并做好進一步搶救工作準備,為患者爭取最佳的治療時機,切實提高了臨床救治成功,抑制病情復發,此外搶救過程中注重情緒的安撫,患者及家屬滿意度較高。
綜上,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過程中,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可提高搶救成功率,并抑制病情復發,利于患者恢復,推薦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