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俊
(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廣東 廣州 510000)
心肌梗死在急診中比較常見,主要指的是冠狀動脈突發性梗塞,從而導致心肌急性血液供應不足的一種屬于危重癥。該病的發病人群以老年人為主,具有起病快、病情嚴重、致死率高等特點[1]。目前,臨床在治療心肌梗死患者時,主要采取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的方法,可有效解除患者梗死的癥狀,大大降低其病死率。而為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在加快術后心功能恢復的同時,促進患者預后質量的提高,還應積極做好其術后護理工作[2]。本文以我院82例行介入術治療的心肌梗死患者為例,通過對其展開心臟康復護理,獲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82例于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來我院接受介入術治療的心肌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按入院順序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41例。其中,男女分別有50例與32例;年齡為53至78歲,平均(64.2±2.8)歲;發病至手術時間為0.5至2h,平均(0.8±0.3)歲 ;梗死部位:41例前壁梗死,25例下壁梗死,13例后壁與下壁同時梗死,另有3例其他部位梗死。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行介入術治療,同時排除存在嚴重肝腎功能異常、凝血功能障礙,以及接受血液透析及其他藥物治療等患者。一般資料中,兩組差異不大,有可比性。
介入術后,給予對照組患者臨床常規護理,觀察組則應用心臟康復護理,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在術后的1至3d,叮囑患者保證絕對的臥床休息,幫助其擦身、更衣及飲食等,指導其每天開展兩次被動肢體運動,每次持續10min。同時,將醫院的環境等情況介紹給患者聽,對其心理狀態展開深入分析,并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以緩解其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第4至5d,指導患者開展上半身訓練,如緩慢深呼吸等,每天訓練2次,每次持續5min。指導患者采取坐位進行洗臉、飲食等操作。此外,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還應積極保護患者的心理狀態,通過看電視、聽歌等方式,幫助患者轉移注意力,放松心情,增強治療的信心。第6至7d,指導患者自由起坐,并在監護下讓其在床旁走動,每天2次,每次持續15min左右。此時可會客,但需將心肌梗死的危險因素及預防對策詳細告知患者。一周以后,則可指導患者在室內走動,并以其具體耐受情況為依據,將步行的運動量適當調整。患者出院之前,還需做好其健康宣教工作,向其詳細講解心理調整、藥物使用、飲食控制等方法,并號召家長做好患者活動監督工作,以促進其盡快回歸社會。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術后LVEF(左心室射血分數)、住院時間、SAS(焦慮自評量表)及SDS(抑郁焦慮自評量表)評分。
應用SPSS21.0軟件對實驗數據展開統計學處理與分析,計數與計量方面的數據分別應用百分率(%)與均數±標準差(±s)來表示,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統計,觀察組患者術后LVEF、鍛煉知識認知度及功能鍛煉依從性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而住院時間相比于對照組明顯下降,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療效對比(±s )

表1 兩組患者護理療效對比(±s )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LVEF(%) 住院時間(d) SAS(分) SDS(分)觀察組 41 69.5±3.4* 7.0±0.8* 36.1±4.5* 34.4±4.6*對照組 41 54.1±2.7 10.6±1.3 47.8±7.9 48.6±5.8
現階段,經皮冠脈介入為治療心肌梗死的一種常用且有效的方法,可將梗死血管快速開通,改善心肌功能,起到搶救患者的目的。但在手術后,患者需要臥床休息較長一段時間,容易引起機體免疫力下降,肌肉萎縮、無力等癥狀的出現,并且還可引起體位性低血壓,使得患者的心血管系統難以適應外部環境,進而引起多種并發癥[3]。
通過在介入術后對心肌梗死患者展開心臟康復護理,可以患者實際心理狀況為依據,給予其針對性護理干預,為其創設良好的康復環境,幫助其學會自我管理,養成健康的生活飲食習慣。這樣一來,便可在很大程度上開放患者冠狀側支血管,將其心肌缺血癥狀有效緩解,大大降低冠脈血栓的發生率,減少心肌缺血不良事件的再次發生。
綜上所述,對于心肌梗死患者,通過在介入術后對其展開心臟康復護理,可有效改善其心功能,緩解其負面心理,提高其臨床療效,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