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萍
(鹽城市第三人民醫院,江蘇 鹽城 224000)
女性婦產科疾病大多可通過手術治療來控制病情,但術后疼痛卻成為每位患者難以承受的醫學難點問題[1]。對于婦科腹部術后疼痛患者,其疼痛來源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切口疼痛;二是非切口疼痛[2]。而疼痛可以加劇患者內心的恐懼,同時也對患者的生理造成一定的刺激,為此,對于婦科腹部術后患者,必須輔以相應的臨床護理,以減輕其疼痛感受,緩解患者的內心壓力。在本次調查中,筆者將分析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在減輕婦科腹部術后疼痛的臨床效果。現作如下報道:
2017年1 月至2017年10月期間,我院共選取50例婦科腹部術后疼痛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對患者進行隨機分組處理,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25例。觀察組年齡30~62歲,平均(50.3±2.3)歲;疾病類型為子宮肌瘤10例、宮外孕6例、卵巢囊腫9例。對照組年齡30~63歲,平均(49.8±2.5)歲;疾病類型為子宮肌瘤9例、宮外孕6例、卵巢囊腫10例。兩組患者中排除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意識不清者,且兩組患者在一般臨床資料上比較未見明顯差異(P>0.05),可構成對比參照。
對照組患者術后接受常規護理,包括對患者進行切口抗感染處理、必要時給予患者止痛藥物等。
而觀察組患者則在此基礎上加以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1)心理干預:手術完成后,提前告知患者可能出現切口處疼痛及非切口處疼痛,讓患者有所心理準備,否則部分患者在出現疼痛感后大多患者擔心自身的手術是否成功等,這樣容易造成較大的心理負擔。指導患者家屬多陪伴患者,通過引導患者可以看書或聽音樂、看電視等以轉移注意力。若患者的疼痛感十分強烈,護理人員可以對疼痛部位進行輕撫,后以40℃組偶有的熱毛巾對疼痛部位進行熱敷,但不可直接敷于切口處,以緩解患者的疼痛感受后。(2)常規注意事項:術后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進行觀察,待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無明顯異常后指導患者取半臥位,以達到放松腹肌的目的,這樣有助于減輕對于切口部位的拉扯,可減少患者的疼痛感受。時常幫助患者更換體位,否則長時間保持相同的體位容易造成肢體麻木,但在更換過程中需避免幅度過大,否則可能對引流管造成拉扯而誘發疼痛感。部分患者術后出現咳嗽,指導患者在咳嗽時需對切口處進行按壓以減輕疼痛感。(3)非切口處疼痛護理:非切口處疼痛主要發生于實施腹腔鏡手術治療的患者,其在術中會以二氧化碳建立氣腹。術后部分二氧化碳在殘留于腹腔內進而使得腹膜內呈酸性環境,針對此類患者相患者講明原因,并科技與可持續吸氧治療,使得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被結合,減輕患者的疼痛感。同時指導患者可在創傷進行四肢運動,同樣可有所改善。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切口疼痛及非切口疼痛評分,其中評分應用NRS(疼痛評估數字分級法)進行,評分范圍0~10分,分值越高則疼痛感越強烈。
以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P<0.05時視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切口疼痛評分與非切口疼痛評分比較未見明顯差異(P>0.05);而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切口疼痛評分與非切口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NRS評分對比
女性婦科疾病發病率一直較高,部分滿足手術指征的患者可通過手術法進行治療,以控制病癥、改善預后。但術后疼痛受到醫學者的關注,不論是術后的切口還是非切口疼痛均會造成患者一定的心理負擔,影響患者的術后康復。因此積極給予婦科腹部術后疼痛患者相應的臨床護理十分必要。
在本次調查中,我院分析了護理干預在減輕患者術后疼痛中的應用效果,并由結果可知,在對患者實施針對性的臨床護理后,患者的切口疼痛及非切口疼痛獲得了明顯的改善,與護理前及對照組比較均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提示了本次護理的有效性。
本次護理過程中,以心理干預為主,提前告知患者可能出現疼痛,使得患者做好相應的心理準備以減輕思想負擔。其次通過輕撫疼痛部位、熱敷非切口處疼痛部位等有助于減輕酸痛感受。最后則是針對患者非切口處的護理,包括吸氧治療、肢體鍛煉,均能夠較好的中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減輕患者的酸痛感。
綜上所述,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對于減輕婦科腹部術后疼痛效果顯著,可在臨床上進行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