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瑞芝
(陜西省商洛市職業技術學院附屬醫院,陜西 商洛 726000)
維持性血液透析作為終末期腎病臨床中一種極為常見的替代療法,在治療中得到了廣泛地應用,血液透析需要建立血管通路,其中最常見的通路方式為動-靜脈內瘺[1],由于在透析過程中需要反復穿刺,影響動靜脈內瘺使用壽命。嘗試對血透內瘺患者實施優質護理干預,取得了好效果,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選擇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數字隨機法分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為28~74歲,平均年齡為(52.5±6.6)歲,病程為3個月~12年,平均病程為(6.3±3.1)年;對照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為26~76歲,平均年齡為(52.1±6.5)歲,病程為4個月~11年,平均病程為(6.1±3.4)年。納入標準:(1)經過臨床診斷及病理學檢查,所有患者均符合終末期腎病的臨床診斷標準[2];(2)臨床科室對本次研究同意納入病例均表示自愿參與研究,排除標準:(1)出血傾向、高凝等疾病者;(2)意識模糊及精神紊亂者;(3)合并嚴重器質性病變者[3]。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a。

表a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主要包括心理疏導、皮膚清潔、血管保護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優質護理干預,主要干預方法有:
1.2.1 健康指導
向患者說明內瘺通道的建立方法與作用,上下機堅持無菌操作,穿刺位置給予碘伏棉簽消毒,內瘺使用位置敷料要保持干燥,避免過度活動,教會患者透析結束后按壓止血方法與動靜脈內瘺雜音減弱后的處理方法等。囑患者及家屬 在透析治療結束24 h后,確定完全止血的情況下,對動靜脈內瘺旁的皮膚進行適當的熱敷處理,但注意溫度必須保證適宜,避免燙傷,內瘺周圍的皮膚始終保持干燥狀態。穿刺點位置保持清潔、干燥,避免發生內瘺感染。
1.2.2 采用繩梯式穿刺法
根據血管走形、管腔、直徑確定3--5個穿刺點,記號筆標注后拍照并將照片塑封,實施繩梯定點穿刺,有利于穿刺點的愈合、避免血管瘤的形成、預防內瘺狹窄降低感染率。
數據統計分析選擇的是SPSS 21.0系統統計學軟件,采用率(%)表示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X卡方值檢驗;采用(±s)表示計量資料,檢驗用t,將P作為界定值,以P<0.05判定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表b 透析充分性(KT/v)及動靜脈內瘺使用壽命比較(±s)

表b 透析充分性(KT/v)及動靜脈內瘺使用壽命比較(±s)
組別 例數 KT/v 內瘺使用壽命(月)觀察組 40 1.4±0.23 45.72±10.24對照組 40 1.13±0.21 25.36±8.47 t 7.893 9.684 P<0.05 <0.05
護理后對并發癥進行隨訪評估,結果顯示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5.0%,與對照組的25.0%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c:

表c 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
臨床上在進行血液透析時需要建立血管通路,最常用的血管通路為動靜脈內瘺,其對于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質量的提升有著顯著的作用。臨床研究報道,維持性血液透析效果與動靜脈內瘺質量及使用壽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2]。
相關醫學研究表明,采用優質護理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進行護理能夠延長其動靜脈內瘺使用時間,減少血管通路并發癥的發生,有效減輕患者病痛,節省患者醫療費用,同時使患者的治療安全性得到切實有效的保證,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3]。血透患者動靜脈內瘺由于多種原因容易出現穿刺后出血、血栓形成、感染、假性動脈瘤等并發癥。優質護理能夠降低血液透析治療的高危風險,減少并發癥發生率。研究中觀察組并發癥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優質護理對患者預后的改善,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從而降低內瘺并發癥的發生率。和上述相關醫學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給予優質護理干預,能延長患者動靜脈內瘺使用壽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可廣泛應用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