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勝琴,沈德紅,胡江飛
(貴州省銅仁市人民醫院,貴州 銅仁 554300)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狀動脈急性、持續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壞死,急性心肌梗死發病率逐漸增高,多并發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該疾病發病急、進展快,需要采取有效的急診急救護理[1]。
本組研究對象共150例收集于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以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平均分為兩組。觀察組:男43例、女32例,平均年齡(56.8±5.2)歲,從發病到接受搶救的平均時間為(2.85±0.64)h。對照組:男40例、女35例,平均年齡(57.3±5.5)歲,從發病到接受搶救的平均時間為(2.82±0.74)h。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發病情況相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可行比較。
為對照組患者行常規護理:為患者進行身體檢查,分診之后送入到搶救室,為患者進行常規的術前消毒、備皮、并發癥預防護理等。完成搶救之后再為患者進行身體檢查和護理。
為觀察組患者行急診急救護理:(1)成立專門的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急救護理小組。結合臨床經驗及相關文獻資料,充分結合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制定針對性的急診急救護理方案。所有參與急性心肌梗死急診急救的護理人員均需要接受相關培訓,熟練掌握具體的搶救方法、搶救技能,根據護理人員的工作職能對其進行合理的工作安排,確保搶救工作人力資料得以充分利用。(2)患者入院之后急診分診護士需要在30秒內根據初評、早期檢查、評估的順序對患者完成問診和分診,進入急診護理路徑。完成搶救護理之后再完成搶救、登記等流程。開放綠色通道,分診護士將患者送入到搶救室內,立即聯系醫生開展搶救。護士長需要統一負責護理人力資源的分配和安排,對患者完成各項搶救護理。在1-2min內給氧3-5ml/min,在3min內完成血壓、血壓等各項重要指標的監測,在5min內完成建立靜脈通道操作,10min內做心電圖檢查,采集患者血液標本。為患者使用硝酸甘油,舌下含服。若含服硝酸甘油患者的病癥得不到緩解,則需要靜脈滴注硝酸甘油,對于嚴重疼痛患者可使用嗎啡鎮痛。密切觀察患者患者的情況,提前聯系手術室,如果搶救過程中患者發生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情況需要及時協助醫生采取對癥治療。
對比兩組患者急診搶救時間、院內復發率、死亡率。
針對急診急救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時間、復發率及死亡率的影響的研究,文中通過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比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通過卡方檢驗,計量資料則以(±s)表示,通過t檢驗,P<0.05時差異在統計學當中存在意義。
觀察組搶救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院內復發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本次有1例患者搶救無效死亡,對照組有8例患者死亡,觀察組死亡率低于對照組。本次研究各項差異均為P<0.05。具體數據可見下表1:

表1 對比兩組護理效果(75,%)
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十分兇險,病情進展快速,如果耽誤了最佳的搶救時間,很有可能對患者造成不可逆的損傷,甚至導致患者死亡。在常規護理模式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還需要接受一系列復雜的檢查和流程,很容易延誤病情,錯過最佳搶救時機[3]。
近年來,急診急救護理干預不斷完善、成熟,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途徑。臨床經驗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容易產生休克、心臟功能衰竭等嚴重病癥,讓護理人員開展搶救的時間不多[4],因此需要根據患者的病情狀況,制定現代化的急診急救護理路徑,減少不必要的流程處理,提高搶救工作的效率,使患者在最佳時機內得到有效治療。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入院后立即被安排急診分診,開放綠色通道,讓患者先接受搶救,之后再安排患者家屬完成其他住院流程。在此期間,護理人員密切配合搶救治療,有效的保證了搶救的效果和成功率。從結果可見,觀察組急診急救護理干預的效果明顯好于對照組,搶救時間明顯縮短,復發率和死亡率均低于對照組。值得注意的是,急診急救護理干預對護理人員的個人能力有著很高的要求,因此所有參與急診搶救的護理人員都必須接受全面的搶救知識和護理技能培訓,保證搶救的成功率。
綜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急診急救護理干預可有縮短患者的搶救時間,降低患者疾病復發率及死亡率,對挽救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