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娟,高躍蓓
(馬鞍山市中心醫院婦科,安徽 馬鞍山 243031)
JCI是國際醫療衛生機構認證聯合委員會(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nal,JCI)。JCI標準是全世界公認的醫療服務標準,代表醫院服務和醫院管理的最高水平[1]。JCI認證注重構建以人為本的安全文化,從員工角度提供直接和間接的良好工作環境,實現人文化的服務和管理[2]。美國《輸液治療實踐標準》中指出一次性輸液鋼針的裝置只可用于單劑量給藥。大多數輸液治療可考慮使用20-24G的外周靜脈導管。也有研究表明靜脈留置針可以減少穿刺次數,保護患者血管的同時減輕患者痛苦,使輸液更加方便,減輕護士工作量[3]。而我院婦科病房留置針使用率低,護士及病人接受留置針比率低。本文旨在探討通過對護士一系列行為干預,提高外周靜脈留置針在婦科住院患者中的使用率,進一步提升輸液治療護理的質量。
本調查納入科室中所有符合條件的,自愿參加調查的護士。納入標準:從事臨床一線工作一年以上的注冊護士;排除標準:非臨床一線工作的護士(包括主班、治療班護士);非注冊護士及工作未滿一年的注冊護士(包括實習、輪轉護士以及臨床一線崗位工作未滿一年的護士)。
1.1.1 調查方法
(1)調查工具
采用作者在參閱文獻并與護士交流后,自行設計的《臨床護士對靜脈留置針使用的問卷》進行調查。該問卷由3部分組成:①一般資料,包括年齡、學歷、職稱、工作年限、層級、崗位6個項目;②留置針專業能力現狀調查表,包括留置針理論、操作考核成績;③護士對留置針的認知與需求的調查表,包括情感層面、溝通層面、技術層面和管理層面四個維度組成。
(2)資料收集方法
發放問卷進行填寫。質量控制方法:①問卷調查前就留置針的使用為主題開展交流會;②專人負責問卷的發放與回收,回收時間為一周;③由質控護士負責督促護士真實、認真地填寫問卷。本次調查回收問卷8份,有效問卷8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3)統計學方法
將所有數據導入Excel軟件建立原始數據庫,進行統計分析、數據描述。
1.1.2 調查結果
(1)護士的一般資料
本次調查共有科室8名護士完成。被調查護士中,學歷為專科和本科各占50%;崗位分為責任班(固定白班25%)、輪班(需上夜班75%);職稱分別為護士(37.5%)、護師(37.5%)和主管護師(25%);護士層級已N3為主(50%);工作年限以3-10年為主(75%);年齡以26—35歲青年為主(62.5%);無行政職務均為臨床一線護士,符合調查要求。見表1。

表1 護士的一般資料(n=8)
(2)護士留置針專業能力的現狀
分別對參與調查的護士進行留置針的理論與操作考核,達85分者為合格;90分以上為良好;95分以上為優秀。通過考核,理論能力達合格標準者占68.5%,達良好標準者占25%,達優秀標準者占12.5%;操作能力達合格標準者占25%,達良好標準者占50%,達優秀標準者占25%。見表2。

表2 護士的留置針專業能力現狀調查表(n=8)
(3)護士對留置針認知與需求的調查表
問卷調查設置前提是患者血管條件良好符合留置針穿刺要求,護士首選留置針進行輸液治療的占25%,兩位責任班護士首選了留置針。不愿意首選的因素包括與患者溝通不暢、留置針相關并發癥、操作繁瑣耗時、穿刺技術難度、留置針的種類及相關用品不全和其他六項條目,每項條目賦值1分,每人選擇三項,累計得分。調查顯示沒有首選留置針為輸液工具的護士占75%。其影響因素依次為護士與患者溝通不暢(6分),對留置針產生的并發癥感到擔憂(5分),操作繁瑣、耗時(4分),對一次性穿刺成功沒有信心(2分),留置針品種少、相關產品不全或取用不便如肝素帽等(1分)。見表3。

表3 護士對留置針感知與需求的調查表(n=8)
1.2.1 干預對策實施
(1)成立靜療小組,進行留置針專項培訓。科室總帶教護士任組長,與護士長一起負責留置針培訓計劃制定、實施與考核。基于2016年版INS《輸液治療實踐標準》,外周靜脈留置針的適用人群、穿刺部位、沖封管技術、并發癥預防等以循證為基礎,提供具體標準與細節要求。對護士實施留置針技術提供科學依據。同時通過自行閱讀文獻,參加醫院靜療小組培訓等多種渠道的學習提高護士留置針護理的專業能力。
(2)建立專組微信群,加強交流的有效性與時效性。把工作實踐中鋼針輸液出現的具體弊端及時在微信中圖文并茂的反饋。與留置針的特點進行比較,隨時討論、交流并解決相關問題。使護士之間的增加互動,提高學習效果。
(3)開展品管圈活動。通過核查表調查留置針使用現狀,魚骨圖分析要因,頭腦風暴尋找對策,建立留置針輸液治療規范護理的質量標準。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能解決諸多影響留置針使用的相關困惑,而且可以提高護士更多素養。
(4)加強留置針使用的宣傳力度。有研究表明,62%的患者認為留置針置管前需要指導;置管后感到擔心的患者占28%,其問題分別是疼痛、感染、出血;59.2%的患者認為對日常活動有影響,以洗澡最多占47.9%,更衣占25.7%[4]。找到患者的需求,并切入宣教恰當的時機。置管前進行留置針優勢宣教,也可邀請同病房患者交流經驗;置管后進行注意事項的觀察指導,學會日常護理,在不同時段給患者相應健康宣教。將常見問題如洗澡、穿衣等處理技巧制作成圖文宣傳卡片掛于床邊,增強患者安全感及依從性。通過黑板報、工休會等向患者宣傳更多留置針的信息,消除誤區;邀請患者參加以藥物外滲為核心內容的應急演練,使宣傳內容更規范,宣傳效果更立體,營造良好的留置針使用氛圍。
(5)改善管理模式。通過問卷調查發現,相對固定責班的護士更愿意首選留置針,因此調整各班的工作內容,將輸液治療安排相對固定人員執行。針對女病人血管較細,疼痛敏感度高等特點,科室分別備用22—26不同型號留置針,以便于護士更多選擇。并且將肝素帽、三通等相關用品準備齊全,放置在方便取用的地方。完善交接班中對留置針的關注度,更有效管理留置針護理流程。
1.2.2 評價指標
從護士和患者兩方面來評價干預效果。具體包括護士采用留置針進行輸液治療工具的首選率;護士留置針專業素養評價包括理論和操作能力的考核。婦科住院患者留置針使用率、意外拔管率及滿意度。
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和標準差描述,采用t檢驗進行比較。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比描述,采用連續校正卡方檢驗進行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選擇2017年11月1日—12月31日馬鞍山市中心醫院婦科住院患者留置針使用情況及護士留置針使用主動意識和專業能力來評價干預結果。干預前對照組留置針使用率16.9%,非計劃意外拔管拔管率34.7%,患者滿意度91.2%;干預后實驗組留置針使用率67.2%,非計劃意外拔管率5.1%,患者滿意度98.5%。見表4。干預前護士留置針的首選率25%,專項理論考核優秀率12.5%,操作考核優秀率25%。干預后護士留置針的首選率87.5%,專項理論考核優秀率62.5%,操作考核優秀率75%。見表5。各項評價指標實驗組均高于對照組。

表4 兩組留置針使用狀況比較

表5 護士對留置針使用的主動意識和專業能力比較
JCI宗旨是站在患者安全、員工安全的立場上提出管理標準,確保“對”的人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確保醫療質量與安全。護理管理者需要關注護士對留置針的感受,明確護士拒絕留置針的原因。為他們提供理論、技能、環境、物資等各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創造良好的環境與氛圍。
本調查顯示患者對留置針的認識存在誤區,臨床護士的溝通技巧與時間成本不足,造成留置針使用的阻力較大。完善宣教方式、撲捉宣教時機、規劃宣教內容,增強宣教效果。溝通不僅能滿足患者需求,增加依從性,同時良好的護患關系能有效緩解護士進行留置針相關管理活動時的心理壓力,能夠最大化發揮留置針的優勢。
輸液治療是護士最基本、最常用的操作技能。通過調查發現,護士往往注重穿刺的成功率,停留在操作層面進行執業行為,而忽略輸液治療的變革,沒有系統的思考如何管理患者血管的使用。對留置針和鋼針的適應癥沒有轉變觀念;對留置針的相關發展沒有關注和學習。本期QCC活動中,護士在數據資料的收集、整理,尤其在對留置針的并發癥分析與處理方面遇到困難。最終通過查找文獻、閱讀指南,不斷詢證尋找對策,改變以往基于經驗的模式,激發科研培訓需求。護理管理者應認清影響護士科研能力的因素,讓一部分護士進行護理科研活動,解決臨床中的問題,并以團隊合作的方式提高護理人員科研水平和相關技能[5]。
輸液工具的變革,護理管理者需要帶領護理團隊用發展的眼光來思考靜脈輸液治療的應用與管理方式。從專項能力培訓、質量標準制定、質控方式實施以及流程細節把控等,規范留置針使用與管理,保障患者輸液安全。
靜脈留置針已成為臨床主要的輸液治療工具,能有效減少輸液外滲和穿刺次數,保護患者血管并減輕痛苦;提高護士工作效率[6]。通過干預該項技術實施的主體護士的行為,能有效提高留置針的使用率。護理管理者需關注護士對留置針的認知與感受,培訓專業素養,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針對性的提供各種繼續教育和支持,提高靜脈留置針在臨床上的應用范圍,提高患者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