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瓊
(澄江縣人民醫院,云南 玉溪 652500)
心血管疾病屬于一類典型的血液循環系統疾病,多數患者的病情進展較為急促,且病因復雜、病程較長,臨床致殘率、致死率相對較高,對患者的生命安全及日常生活帶來相當大的負面影響[1]。基于此,護理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的整個過程中,須注重開展有效的風險管理工作,實施合理、高效的風險管理措施,以降低護理期間各類風險事件的出現率,提升整體護理效果。此文擇取本院心血管內科接收的129例重癥患者為對象,旨在研討對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施行護理風險管理的積極作用,匯報為下:
擇取本院心血管內科2017年7月-2018年12月期間接收并行住院治療的129例重癥患者,這些患者參照心血管內科重癥疾病的相應評定標準予以確診,排除伴有惡性腫瘤疾病、語言溝通障礙、精神異常等情況的患者;疾病分類:43例心力衰竭,35例不穩定性心絞痛,27急性心肌梗死,24例高血壓危象。按護理管理方式的差異將這些患者納入風險組(65例)與參照組(64例),兩組包括73例男性,56例女性;年齡介于49-83歲間,平均(62.4±7.58)歲。將兩組上述各項基線資料予以對照,未發現顯著差異(P>0.05)。
參照組實行心血管內科常規護理方法,主要涉及監測生命體征、病情變化,遵醫囑用藥治療,給予環境護理、心理護理等工作。
風險組聯合開展常規護理+風險管理護理,具體方法:
①持續完善風險管理護理制度。組建以護士長為核心的風險管理組,對我科室重癥患者開展有效的風險管理護理,加強定期檢查及反饋整改工作,及時發現并解決護理中的各種問題。同時,合理劃分每名護士成員的風險管理職責,將責任明確到個人,健全交接班相關制度,強調落實風險管理措施;若出現了風險事件,要及時將情況上報、登記,并作應急處理;之后對風險事故的出現原因、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護理風險因素進行歸納總結,并根據個體差異擬定針對性的風險防范措施。
②指導規范用藥。在指導重癥患者使用藥物時,護士要熟識不同藥物的使用方法、劑量和有關注意事項,明確患者生理指標情況是否符合使用該種藥物;服藥之前,將藥品不良反應詳細講解給患者,若同時口服多種藥物時,要注意核實藥物配伍是否合理;針對輸液患者,需嚴格核對患者輸液信息,避免用藥錯誤事故出現,輸液期間注意調節藥液滴注速度。
③落實風險預防措施。護士按照不同患者的病情狀況及個體差異施予合理的風險預防措施;如心力衰竭、心絞痛患者進行排便的過程中易出現便秘問題,這會影響其生命安全,護士要按照患者身體情況指導其定時、有效排便。若護士遇到難以及時解決的風險問題,應將相關問題盡快匯報給風險管理小組予以有效處理,以防引發不良事故。
④強化醫療設備管理工作。心血管內科通常要使用多種醫療設備輔助開展指標檢查,本科室加強護士使用醫療器械的指導培訓,使護士掌握各種設備的規范使用方法,并正確進行儀器設備的保養維修,防止設備操作中出現差錯或失誤,以確保儀器檢查結果無誤,順利開展臨床治療工作。
⑤注重提升護士綜合素質。根據心血管內科重癥疾病的護理需求開展風險預案培訓與護理風險培訓,逐步強化我科護理人員風險防護意識,定期舉行專業理論知識、護理方式、設備操作方法、新藥使用知識等內容的培訓,最大程度消除護士操作過失所引發的護理風險。
使用SPSS22.0軟件對各項數據予以計學分析,計數數據表達為 (n/%),數據對比經x2檢測;對比差異具統計學意義時以P<0.05來表示。
風險組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的總出現率顯著低于參照組(P<0.05),數據記于表1。

表1 兩組護理風險事故出現情況(n/%)
風險組患者對此次護理的滿意程度情況為:51例滿意,13例較滿意,1例不滿意,總滿意度98.46%(64/65)。參照組患者對此次護理的滿意程度情況為:32例滿意,15例較滿意,17例不滿意,總滿意度73.44%(47/64)。風險組的總滿意度顯著高于參照組(P<0.05)。
心血管內科的重癥疾病患者在住院治療期間容易出現意外跌倒、墜床、藥物滲漏、換錯液體及壓瘡等風險事件。另外,在搶救配合、基礎監護等多個工作環節中均潛藏著很多護理風險隱患[2]。所以,心血管內科重癥護理中必須強調實施風險管理措施,在施行心血管內科護理風險管理的各項措施以后,可有效管理和規避重癥患者各方面的風險因素。此研究中,心血管內科通過持續完善風險管理護理制度、評估重癥患者護理期間風險因素、指導規范使用藥物、落實風險預防措施、強化醫療設備管理工作、提升護士綜合素質水平等措施,有效避免重癥患者出現風險事件,并及時解決出現的不良狀況,預防病情惡化風險,以提高整體護理質量,使患者康復效果及護理滿意度顯著提升。結果表示,風險組患者護理風險事件及護理滿意度均優于參照組(P<0.05),由此得知,將護理風險管理落實于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中的效果良好,既能降低風險事件出現率,又可提升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