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紅,星 霞,李雪瑩,周鴻桂
(青海省西寧市第一人民醫院,青海 西寧 810000)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老年患者比較常見的一種全身性疾病,屬于自體免疫性疾病,近年來發病率逐年升高,嚴重影響患者工作、生活,再加上其病程較長,復發率高,患者生活質量和自理能力均受到一定的影響。本文選取我院收治的108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進行分組研究,現作以下報告:
選取2017年2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108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進行分組研究,入選病例均符合美國風濕協會制定的有關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1],且經臨床癥狀觀察、自身抗體、血常規等一系列實驗室檢查確診,將嚴重器質性疾病或肝腎等重要功能障礙患者排除。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68例,患者年齡21-65歲,平均年齡(52.6±1.8)歲;病程1-18年,平均病程(10.5±2.5)年。其中輕度26例,中度42例,重度40例。按照不同護理方法分為常規組和干預組,各組均為54例患者,將兩組患者的自然資料借助相應統計學軟件包處理,結果顯示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比較意義。
常規組行常規護理,即在入院宣教基礎上,結合患者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護理方案。干預組在常規組基礎上行系統健康教育護理模式,主要內容如下:①疾病基礎知識健康宣教: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文化程度、理解能力制定個性化疾病基礎知識教育方案,幫助患者了解預后及并發癥等情況,并詳盡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②心理護理指導:類風濕關節炎反復發作,患者不良情緒非常嚴重,影響疾病治療和生活質量,護理人員必須做好心理安撫和指導工作,盡可能的消除其思想負擔,幫助患者樹立對抗病魔的決心;囑患者家屬給予患者幫助與關懷,提高治療依從性;③運動指導和康復鍛煉:急性期患者,應禁止刺激源接觸,適當進行熱浴、熱敷或推拿等,使肌肉關節處于放松狀態,不可過度勞累;慢性期患者,糾正錯誤姿勢,合理安排作息時間,禁止過度勞累,以免增加關節壓力;亞急性期患者可適當加強關節的鍛煉與活動強度,同時鍛煉肌肉能力,保持肌肉和關節功能的正常狀態。
使用VAS(視覺模擬評分)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疼痛程度進行評價,0分:無痛;1-3分:患者自覺能夠忍耐的輕微疼痛;4-6分:嚴重影響睡眠的中度疼痛;7-10分:無法忍耐的劇烈疼痛。使用SF-36(WHO生存質量簡表)評價護理前后生存質量情況,分數越高表示生存質量越好[2]。采用SDS(抑郁自評量表)與SAS(焦慮自評量表)評定兩組護理前后心理狀態,分數越高表示焦慮、抑郁情緒越嚴重[3]。
選擇統計學軟件包SPSS22.0統計分析所有得到的數據,相關觀察指標以(±s)描述,組間應用t檢驗,P<0.05代表兩組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VAS評分和生存質量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但護理之后,干預組的VAS評分低于常規組,其生存質量評分高于常規組(P<0.05),數據比較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護理前后疼痛程度和生存質量改善情況(±s,分)

表1 比較兩組護理前后疼痛程度和生存質量改善情況(±s,分)
注:*表示與護理前比較,#表示與常規組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VAS評分 生存質量評分干預組(n=54) 護理前 5.8±1.2 61.3±9.4護理后 1.6±0.3#* 84.8±14.2#*常規組(n=54) 護理前 5.9±1.1 62.1±8.7護理后 3.8±0.8 73.8±10.5
兩組護理后SDS、SAS評分均明顯低于護理前,且干預組心理狀態改善程度優于常規組(P<0.05),數據比較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護理前后SDS、SAS評分情況(±s,分)

表2 比較兩組護理前后SDS、SAS評分情況(±s,分)
注:a表示與護理前比較,b表示與常規組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SAS評分 SDS評分干預組(n=54) 護理前 49.6±6.1 58.2±8.3護理后 40.7±5.3ab 40.5±5.3ab常規組(n=54) 護理前 50.1±6.2 57.9±8.4護理后 46.5±6.8 52.2±7.4
內風濕關節炎主要是指免疫系統攻擊患者的關節部位,使關節逐漸發生腫大、變形,進而對正常活動形成阻礙的情況,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緩解關節疼痛、防止病情繼續發展是臨床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關鍵,而患者的認知水平、配合程度直接影響治療和護理效果。
系統健康教育護理模式通過實施基礎知識指導、心理干預及功能康復訓練等措施,增強了患者對疾病和臨床治療的了解程度,改善負面心理,提高治療效果。與傳統護理模式相比,系統健康教育護理模式這種符合現代社會發展需求的新型護理模式,對提高治療效果,改善生活質量和預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本研究表明,類風濕關節炎護理中應用系統健康教育護理模式可顯著緩解疼痛,改善心理狀態,提高生存質量,具有積極的臨床借鑒和推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