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 李森 陳釋文

摘 要:傳統人工清潔建筑幕墻不僅會耗費大量的人力,而且還存在著巨大的潛在危險,需要設計出合理的幕墻清潔機器人來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目前,幕墻清潔機器人技術距離市場應用還有差距。本文對現有幕墻清潔機器人進行分析,總結常見類型及結構特點,提出幕墻清潔機器人的設計原則,以期對幕墻清潔機器人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幕墻清潔;設計;機器人;結構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9.19.122
1 背景介紹
現代城市建筑中,幕墻大量使用,中國建筑面積約為500億平米,幕墻占比約為5%,每年新建幕墻約為9000萬平方米。與此同時由于空氣中的灰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出現了幕墻清潔的問題。現有的社會條件下,由于技術條件的限制,大多數幕墻清潔都是采用人工清潔的方式,主要依賴人工清潔方式:除了常見的蜘蛛人一人一繩一板一桶的常見方式;還有通過升降平臺、吊籃等工具承載清潔工清洗,效率低、勞動強度大、危險性高,第二種作業成本高,存在人身安全隱患。
隨著技術的發展以及以人為本的理念的意識逐漸增強,未來需要安全高效的解決高空幕墻清洗的清潔機器人。從現有市場狀況看,目前的清潔機器人研究成果還不夠成熟,其原因包括設計的可靠性、功能實現、生產成本等因素。
2 現有清潔機器人的運動機構
目前清潔機器人的運動機構常見有以下幾種:(1)仿生蜘蛛爬行機構[1],爬行過程中多個爬行機構共同作用,復雜度很高,會極大的增加生產成本,同時降低了可靠性。(2)履帶吸盤式爬行機構[2],比較穩定,但對墻體有一定的破壞性。(3)滾輪吸盤爬行機構,靈活性最高,但穩定性差。
最早在20世紀60年代的時候,世界上第一臺墻壁表面清洗機器人被日本最早研究出來,在日本之后,美國、以色列、德國等國家也開始了對墻壁清潔機器人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相應的進展。2016年成立于美國波士頓的一家幕墻清潔公司R storm technology設計研發出第一代22足幕墻清潔機器人,其清洗效率能達到9M?/min,并且擁有一定的穿越障礙的能力,其外形為立方體,清洗方式依靠在長度一端設置了清洗滾刷刷毛進行移動刷洗,并且由于采用了蜘蛛腳的仿生設計,使之能跨越不明顯的階梯框架墻面[3-5]。
國內幕墻行業相對較晚,但發展潛力足,國家創新推動著幕墻行業的升級換代。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研制出的玻璃幕墻清洗機器人,其不同于以往的清洗機器人,它并非獨立的個體,而是安裝在幕墻上的一個基本的組件,通過幕墻上的軌道進行移動,它解決了分隊機器人目前還無法突破的障礙,讓成本大幅度下降,并且使得結構簡化,讓安全性得到很大的提升。華蔚第一代高空幕墻清洗機器人,通過機器底部的磁吸附技術,吸附住墻面,可以承受30kg重力,80kg的垂力,不用擔心掉落的風險,可以輕松的行走在幕墻表面。同時轉彎掉頭非常容易,能輕松的跨越障礙物,該機器人外部安裝有監測傳感器,通過傳感器接收到的圖像信息來判斷墻面是否清洗干凈,同時由于其搭載智能控制系統,它能自動規劃路徑避免重復清洗[3-7]。
3 常見幕墻清潔機器人工作系統
常見幕墻清潔機器人與擦窗機器人原理類似,擦窗機器人是我們平時生活中應用較多的機器,擦窗機器人身體一般裝有真空泵或者風機機構,通過它們產生的吸附作用牢牢固定住玻璃表面,并且擦窗機器人擁有人工智能操作系統,能智能處理工作過程中傳感器傳回的數據,會自動測算墻面面積,和測量墻面邊角的距離,并在清潔完成后,會自動尋跡回歸初始位置。幕墻清潔相較于窗戶清潔難度更高,清潔也相對更加困難,尤其是在高空外墻這種復雜的環境中,因此幕墻清潔機器人一般都會有一個安全裝置,防止在高空中突發風險,發生不可預估的后果。
幕墻清潔機器人系統結構一般具有結構支架、清洗機構、爬行機構、監測傳感器、控制處理系統這五個部分,當機器工作時,由傳感器監測墻面污漬黏附狀態,但清洗一次后繼續由傳感器監測墻面是否清洗干凈,如果沒有清洗干凈,則機器會進行重復清洗,如清洗干凈,機器會通過移動機構爬行到下一個未清洗區域進行清洗。在爬行的過程中會由中央傳感器自動規劃路徑,以最優的爬行的方式,最短的爬行距離獲取最好的清洗效果。
4 幕墻清潔機器人設計原則
根據以上分析總結得出,幕墻清潔機器人的設計原則主要考慮兩個主要方面:(1)單位時間清潔足夠大的有效區域,工作效率高,幕墻機器人需要清潔高空大面積區域,所以對其單位時間清潔面積有一定的要求,所以需要設計有效工作面;(2)輕便,幕墻清潔機器人在外部墻體環境工作,使得其續航能力成為產品設計著重需要考慮的因素,輕便使得幕墻清潔機器人能更加方便、更加穩定的地進行工作。這些問題需要在設計的層面上解決。
設計具體涉及以下內容:
(1)色彩選擇。由于幕墻清潔機器人長時間工作在高空幕墻環境中,陽光的照射與玻璃墻面的反射光聚集到幕墻清潔機器人裝置上,所以需要設計淺色外殼,減少對光的吸收,避免使幕墻清潔機器人裝置溫度過高,而影響幕墻清潔機器人內部系統。考慮色彩對人的視覺影響問題,使機器人工作時對控制人員的視覺反饋更加明晰。
(2)外部殼體與外觀設計。在高空工作環境中,會受到氣流的影響,所以設計符合流體動力學的外觀,減小空氣阻力,避免受到風的影響而造成的危險。在高空工作時,設計簡潔的外形,給操作者和觀察者帶來舒適視覺效果。
(3)安全結構設計與材料選擇。機器人在工作狀態下要能夠穩定的附著于工作區域,所以設計附著于墻面的機構時要求可靠性和穩定性高,同時應設計安全繩索,避免幕墻清潔機器人從高空脫落。基于準確移動和控制的要求,幕墻清潔機器人內部結構,必須要有一定的精度與強度,且內部主要是機械結構,工作時需要考慮其耐久性與材料的疲勞度。其外殼部分相對于內部結構來說一般起到支撐、遮蔽、美觀的作用,同時符合空氣動力學要求,避免高空氣流對機器人產生較大的氣流沖擊力。以上設計特點要求外殼材料應密度小、比強度高、耐熱性好。可使用碳纖維類復合材料。
5 幕墻清潔機器人設計
根據以上問題分析與設計要求,進行幕墻機器人設計,提出主要針對無階梯幕墻的清洗機器人。具體設計內容如下:
5.1 結構上
分為上下兩個支撐部分,連接處采用旋轉機構,使工作狀態下展開,不工作時旋轉收回。同時將外部清洗裝置也為可旋轉收回。
5.2 仿生爬行機構設計
將毛蟲多足的方式簡化為“雙足”,自然界中的毛蟲通過蠕動的方式爬行,其爬行方式可以簡化為“前足”與“后足”通過前后足相互遞進的方式爬行,在設計上實現“雙足”爬行機構能有效簡化運動機構。
5.3 造型上
(1)采用曲面造型,盡可能的減少塊面與減小機器體積,以達到減少空氣阻力的作用,工作時減少迎風面積,降低風阻,保持其整體攀附墻體的穩定性。
(2)主體色彩采用反射光線強的白色,防止機器主體過度吸熱。
具體設計如下,圖1為主體結構圖,圖2為工作狀態下外觀圖。
下圖(圖3)為幕墻清潔機器人從工作前到工作狀態的主要流程。
6 結語
本文分析當前幕墻清潔機器人主要特征,以及幕墻清潔機器人工作環境的特點,提出幕墻清潔機器人遵循的主要設計原則,并設計出可靠性較高的無階梯幕墻清潔機器人,為幕墻清潔機器人市場應用提供支持。
參考文獻:
[1]劉軍,張實,康世林.六足攀爬清潔機器人的結構設計[J].機械工程師,2016(09):54-55.
[2]唐雯珍,錢瑞明.一種玻璃幕墻清潔機器人的設計[J].機械設計與制造工程,2017(01):45-48.
[3]陳賢雷.履帶式爬壁機器人的設計及其在船舶檢測中的應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18-20.
[4]趙亞楠.新松機器人:科技創新,領跑智能機器人時代[J].自動化博覽,2018(09):20-23.
[5]華蔚公司主頁[DB/OL].http://www.xmhuaway.com/.
[6]杜微,陳光,魏澤忠等.一種新型自動玻璃清潔機器人的系統設計[J].科學技術創新,2013(31):62.
[7]趙啟超.玻璃幕墻清洗機器人的設計與研究[D].碩士論文,哈爾濱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