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穎
人類創造、發展、鞏固自己文化最為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通過建造建筑。因為建筑可以生動地表現文化,證明文化的存在,而人腦意識中的文化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人們可以通過這種實體,感知和認同自己的文化。也許,正是由于文化的易于流失性,人類才通過建造比人類壽命長很多的建筑和地標來記載曾經存在過的文明與文化,而早期文明的出現也完全是基于城市的建立,這種記載文化的方式比文字具有更加生動的意義。人們可以在古建筑或已消失而仿建的仿古建筑的環境中體會、理解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內涵,文字的記載往往是抽象而具體的,但建筑可以盛載文化的靈魂,這是文字無法達到的。無疑,古建筑是一種文化精神的載體。
為了做好中外古建筑的保護工作,必須圍繞“真實性”、“完整性”原則,修復、改造古建筑。即盡量保持選材、布局與古建筑的一致性,就此實現對中外古建筑歷史文化特色的保護。例如,在凡爾賽宮古建筑保護工作中,因為,凡爾賽公園內有統一的對景、主軸、次軸。同時,園內的花圃、噴泉等均保持著幾何形態。所以,在對凡爾賽宮進行修復時,必須在尊重古建筑特色的前提下,修補一些建筑缺漏。此外,鏡廳是凡爾賽宮的一大特色,它共由483 塊鏡片組成,可反射大廳金碧輝煌的景色。但是,易破損。所以,必須做好鏡廳的保護工作。
在中外古建筑保護工作進行時,應聯動文物保護部門、社會研究機構和高等院系,做好古建筑的普查與價值評估工作。然后,結合普查結果,對有一定價值的。包括歷史價值、環境區位價值、藝術價值的古建筑進行建檔、登記,科學部署今后的建筑規劃。如,搬遷、認租等。
在中外古建筑保護工作進行時,從旅游管理角度入手,保護與發展古建筑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我國在對故宮等古建筑進行保護時,很早就頒布了《故宮博物院組織法》。同時,注重實行全員實名制購票政策,并結合旅游行業盛行背景下的火災隱患、盜竊隱患、基礎設施隱患等問題,啟動了“平安故宮”工程項目,就此達到了旅游管理目的,并有效權衡了故宮的保護與利用。除此之外,為了從旅游管理角度入手來保護古建筑,應注重科學設計旅游景區的古建筑功能區。包括核心區、緩沖區、游憩區、服務區,并用鏈條、繩索、警戒線等,將具有較高價值的建筑保護起來,避免游客對其進行破壞。同時,在旅游管理工作實施期間,應制定一套可行性的觀光游覽行為準章,約束游客對古建筑的破壞行為。
現今,我國對古建筑保護越來越重視,但目前許多地區普遍存在缺少專業的、有資質的企業和人員保護的現象,故而在進行保護過程中無法嚴格遵守《文物保護法》“修舊如舊”的原則。因為專業知識不夠或修繕技術水平不高等原因,常有脫離原來建筑特點等問題發生,導致古建筑得不到充分合理的保護。
古建筑保護需要大量的資金。因工藝繁瑣,制作時間長,古建筑保護維修需要有強大的資金保障。由于政府專項資金有限,專業人才的培養跟不上去,古建筑保護方面的宣傳力度更是嚴重不足。發達地區普通百姓在維修古建筑時長期存在“整舊如新”的錯誤觀念,致使大量資金投入古建筑每修一次都遭受新的破壞,甚至經常發生拆除重建的事例。
新中國成立以來已經開展3 次全國文物普查,各地文物部門按照建筑保存情況和歷史價值及意義逐步登記公布各級文保單位,而后又開始普查歷史建筑并登記。但由于各種原因還存在一些尚未發現或未列入保護行列的古建筑,因而無法得到及時的保護。
古建筑文物保護離不開維修工作,根據《文物法》的要求維修文物要,做到“原形制、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但由于年代久遠,很多維修材料不是已經無法采集,就是制作工藝失傳。
古建筑物是一種特殊的實物,其是一個國家、民族、地區創造出的文化載體,是一種物化文化。我國地區遼闊,具有歷史的文化,文化傳統不曾中斷,遺存至今的大量古建筑物記載著我國的歷史發展進程,這些建筑比不僅是人們了解、分析歷史的有力證據,同時也可以增強人們民族凝聚力,促進民族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由此可見,加強對古建筑物的保護與利用意義重大。
該保存方式實質上就是對古建筑進行“冷藏”,使古建筑能夠“保鮮”,對需要保護的古建筑進行原封不動的保存,在情況必要的時候,對古建筑進行適當的加固以及合理的修繕,需要注意的是,在該過程中不得對古建筑的原貌造成破壞,并且加固與修繕等各項操作應當被記錄,要能夠被識別。針對一些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和考古價值的古建筑,如果對其進行修復,在整個修復過程中都必須加強古建筑物本身具有的歷史價值的重視,工作的重點內容應當放在考古歷史研究上,工作的開展,必須要嚴格尊重歷史資料,不得出現與歷史相違背的內容。
許多歷史永久的古建筑受各種原因的的影響,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但是這些古建筑本身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針對這樣的古建筑讓其保持已經受到破壞的原樣顯然是不合理的。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當對這一類的古建筑進行重新修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古建筑重新修建過程中,各項工作的開展必須要嚴謹,這主要因為,古建筑在重新修建過程中勢必會對失去歷史本身的真實性,在更多的情況下,對于古跡的保存更加具有價值,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對于古建筑的重新修建是一種“無奈之舉”。
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古建筑的保護只是第一步,而如何將其合理利用、發揮最大的社會功能才是文物保護工作者最終目的。目前我們中小城市中多數古建筑都是不同歷史時代遺留下來的寶貴文化資源,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與建造之初迥然不同。隨著歷史時代的變遷,大部分古建筑的居住、使用功能都已經大幅度退化,而其在科學研究、觀賞等方面的價值早已遠遠超出其建造初期的價值。另外,古建筑與其他文物又存在著明顯不同,它是由眾多材料組合而成的建筑實體,因而無法像其他文物一樣放置于密閉的保管倉庫之中。綜合來看,利用好古建筑,不但需要充分發掘其歷史文化內涵和觀賞價值,還要合理凸顯出其在物質功能上作用,進而促使古建筑保護與利用工作順利展開。筆者以倉山帝主廟為例(圖1),進一步說明這一問題。倉山帝主廟建成于清代雍正年間,坐北向南,復合四合院布局結構,其中中軸線上按照順序分別是牌坊式山門、戲樓、正殿等,而中軸線兩側則是左右迥樓,呈現出八字形,總占地面積約為1947 平方米,山門主要為磚石結構,除去圍墻剩余均為木材結構,梁枋上雕有戲劇人物,廟內刻有“麻城縣帝主會”牌碑,其古建筑群基本保存完整,規模宏大。倉山古鎮利用帝主廟的歷史文化影響,結合當地民風民俗,每年定期舉行帝主廟會,結合縣域旅游總體規劃,在帝主廟不定期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旅游活動,為創建千年倉山古鎮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古建筑屬于我國重要文化遺產,因此要充分發揮古建筑的文化價值,就必須要增大景區利用與開發。在我國的《文物保護法》中明確規定,在文物保護單位控制規劃內開展建設工程,嚴禁對古建筑的歷史風貌進行破壞,工程方案應該按照文物保護單位級別,上報文物行政部門審核同意后,還要報城鄉建設部門審批。按照相關規定要求,合理規劃古建筑周邊環境的開發,科學規劃配套設施,從文化角度打造品味景區。古建筑周邊也應該科學規劃,不能夠隨意建立商業區域,造成古建筑周邊一片混亂。要徹底清理與整頓,合理進行規劃,使古建筑在留存原有形狀的基礎上,成為城市文化建設的核心部分。
所用木材必須要采用化學防腐處理,在作防腐處理時不能夠只局限在殺死各種生物害蟲,而且還應該將有機藥劑與無機藥劑相結合。購買防腐木材,使用不銹鋼釘,并且將膩子填入到釘眼處,補刷桐油。在設計木柱時,要把木柱底部設計成十字槽,這樣能夠讓多余水分滲透出去,增強通風效果。木材防蛀時,采用熏蒸方法把毒劑揮發出來,將殺毒劑滲透到害蟲的呼吸系統,讓害蟲中毒死亡。熏蒸殺蟲要將木材放置密閉空間,提升殺滅害蟲的效果,還不會將殘留物停留在材料中,獲得較好的保護效果。
古建筑遺址和館藏文物的數字化技術主要是針對古建筑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化系統,可以全方位的管理古建筑的具體情況,保障建筑保護工作能夠全面展開。這類技術主要用于古建筑保護的信息管理,同時也可以使用到區域古建筑保護中去,具有比較豐富的應用前景。不僅如此,這些技術還可以針對古建筑、館藏文物提供必要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完善保護的相關職能。
綜上所述,在社會不斷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國古建筑保護與開發利用工作中尚存在著諸多問題。古建筑承載著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政治和經濟信息,是古代文明的重要代表,是人們了解中國歷史的關鍵物證,它們對于歷史建筑的研究有著非常巨大的作用。要將其保護與開發利用的工作做好,政府要提升自身的保護意識,向廣大群眾宣傳文物保護的重要性,讓人民群眾對文物保護有著充分的認識,同時建立起責任制度、完善法律法規,讓古建筑遭到破壞的可能降
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