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覺珵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22日主辦“中國與世界發展:順應潮流,合作共贏”研討會,多位與會中國經濟學家表示,中美經貿摩擦帶來的外部壓力不會是中國經濟的決定性因素,中國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對沖措施的有效性,遠比美國政策制定者預想的好得多。
研討會上,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對于中美經貿摩擦與中國經濟的關系做出的判斷是:貿易戰對中國經濟增長影響相當有限。對于中國公布2019年上半年經濟增速6.3%后,一些外媒“中美經貿摩擦導致中國經濟放緩”的觀點,胡鞍鋼分析稱,導致中國經濟增長下行的主要因素是國內需求增長率下降,具體反映在資本形成總額的貢獻率在下降,最終消費支出的貢獻率在上升,也反映了中國經濟發展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從資本驅動為主到消費驅動為主。
“中國經濟運行仍處在中高速增長軌道上,總體平穩、穩中有進,具有韌性與活力,貿易戰的外部沖擊除了對個別行業、地區有不可預測的影響,對全國經濟增長影響相當有限。”胡鞍鋼概括稱。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新興經濟體研究室副主任李大偉表示,在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后,中國在新一輪的經濟復蘇中發揮了引領作用,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2017年達到34%。測算結果表明,2009年至2018年,中國商品進口額增長1.12倍,同期服務進口額增長3.3倍。
“中國經濟從來不是靠搞壞別人經濟得來的”,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執行院長林桂軍向記者展示的圖表顯示,1970年至2017年間全球人均GDP在同步增長,“中國的經濟發展并沒有剝奪其他國家的增長機會”。林桂軍表示,2007年,中國出口為全球帶來了441.5萬個就業機會,對全球就業的貢獻首次超過美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美洲與大洋洲研究所所長李偉也持類似觀點,“中國不是美國的經濟敵人,也不是任何國家的經濟敵人,中國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有利于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經濟。”
對于中美經貿摩擦仍在持續的現狀,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認為,中國已經采取一系列有效手段對沖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利用更高層次的改革與開放對沖貿易保護主義。中國從去年第三季度開始就采取“六穩”的宏觀調控政策,加強逆周期調整力度。“更重要的是,人們正在從最初對貿易戰的恐慌中恢復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劉元春表示,中國只要保持自身內在的自信,保證戰略定力和戰略耐力,就能夠充分發揮經濟彈性和韌性,全面對沖各種外部的沖擊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