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濤 陳建國 柳玉鵬
編者的話:俄羅斯媒體近日披露,數十年來美國一直對外隱瞞一起危險的核災難,即1959年7月加利福尼亞州圣蘇珊娜野外實驗室的核事故,其災難性后果僅次于烏克蘭的切爾諾貝利和日本福島核泄漏。除了美國,蘇聯和英國也曾隱瞞上世紀50年代發生的核災難。這些核災難因為被隱瞞從而給民眾造成了更大的傷害。
美國版切爾諾貝利
圣蘇珊娜野外實驗室西北行政區有一座鈉冷反應堆裝置,距離洛杉磯市中心西北大約30英里。1954年,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宣布計劃在5年內建造5座試驗反應堆,以測試當時正在研究的基本核反應堆設計。圣蘇珊娜野外實驗室建造這座核反應堆裝置始于1955年4月,操作人員在1957年4月25日達到反應堆堆芯初始臨界,1957年7月12日首次向電網供電。當加州穆爾帕克市獲得核能發電時,《洛杉磯時報》頭版還特意刊登了一篇報道。
1959年7月,圣蘇珊娜實驗室發生一起嚴重核事故(如圖②)。鈉冷反應堆裝置出現問題,反應堆堆心熔化導致核泄漏,大量輻射物釋放到大氣中。當年的實驗室實習生約翰·佩斯后來回憶道,他們對一些氣體飄過圣費爾南多谷住宅感到很驚恐。然而,事故發生后,美國政府卻對外保密,因此直到現在外界仍然不知道圣蘇珊娜核事故發生的確切日期。據目前推測,這起事故發生在7月12日至7月26日之間。接著,7月29日,美國政府秘密組建一個特別調查委員會,研究這起事故并提出善后建議。8月21日,《洛杉磯每日新聞報》刊登一篇相關報道,聲稱并未發生放射性物質向工廠或其周圍擴散的情況。8月,在事故發生大約5周后,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稱,“觀察到了一個分離的燃料元件”,但該委員會補充道,沒有證據表明放射性物質釋放出來。佩斯稱,政府想保守秘密。美國一個民間反核組織的發言人丹·赫希說:“事故發生期間的放射性水平對外保密,因此,我們至今仍不知道有多少放射性物質被釋放出來。”
事實上,圣蘇珊娜實驗室核事故發生之后,當地居民一直生活在空氣、土壤和水受到污染的環境中。直到1979年,這起事件的細節才對外披露,當時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一群學生發現有關圣蘇珊娜實驗室核事故的一些文件和照片。從那時起,當地居民開始擔心核污染對他們健康造成的威脅。2004年,鑒定證人阿爾瓊·梅基耶尼經過調查后表示,1959年這起核事故釋放出來的放射性碘-131比三里島核泄漏事故(注:1979年3月28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多芬縣三里島核電站發生的核泄漏)所釋放的高出260倍,此后,“比三里島嚴重260倍”的說法被媒體廣泛引用。嚴重污染導致許多當地居民患上癌癥,一些孩子還出現先天性缺陷等問題。
美國人權人士和記者曾向美國政府提出嚴正聲明,要求政府公布1950年至1960年期間有關實驗室活動的秘密文件,但遭到拒絕。美國政府回應稱,文件被毀壞甚至丟失?,F在,仍有大約50萬居民生活在距離核災難區附近18-20公里范圍內。這一核事故區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能源部和波音公司共同管理,并負責清理污染地區。這項工作何時能夠完成,目前仍是個未知數?!?/p>
蘇聯留下的“地球墓地”
蘇聯的克什特姆核災難是一起嚴重放射性污染事故。事故發生地位于車里雅賓斯克州奧焦爾斯克市,那是一座建在瑪雅科核工廠附近的封閉城市,由于奧焦爾斯克與瑪雅科未在地圖上標記,所以這場核災難以距其最近的已知城鎮克什特姆命名。事故一直被隱瞞,直到30多年后才對外公布。
二戰后,蘇聯在發展核武器方面一度落后于美國,為了同美國爭霸,蘇聯啟動了一個快速研發項目,生產足夠數量的武器級鈾和钚。1945年至1948年間,瑪雅科核工廠倉促建成。然而,當時蘇聯物理學家對核的認識不足,使得他們很難判斷許多決定的安全性。在早期發展階段,環境問題沒有得到重視,所有6座反應堆都建在克孜勒塔什湖上,它們采用開放循環冷卻系統,將受污染的水直接排放湖中。最初,瑪雅科核工廠把高放射性廢物傾倒到附近一條河流中,這條河流再把廢物帶向鄂畢河,隨后進一步流向北冰洋。之后卡拉恰伊湖被用作露天儲藏室。在冷戰陰云下,1953年前后,瑪雅科核工廠又增加了一個液態核廢料儲存設施。
不料,在核工廠運轉過程中,一個裝有約70噸-80噸放射性廢液的儲存罐冷卻系統失靈,沒有得到修復,從而為核事故發生埋下隱患。
1957年9月29日,瑪雅科核工廠一罐核廢料突然發生爆炸,威力相當于70-100噸TNT炸藥,把160噸重的混凝土蓋子炸飛到空中。爆炸發生后,立即產生規模龐大的輻射塵云。在接下來十多個小時內,輻射云向東北方向移動,達到距離爆炸地點300-350公里范圍。輻射云造成多達2萬平方公里地區的長期污染。
據推測,至少22個村莊遭受這場核災難輻射。。然而,,由于瑪雅科核工廠是保密單位,蘇聯政府沒有告知受輻射影響的當地居民實情。一周之后,政府才展開疏散行動,將1萬人撤出部分輻射災區,但沒有解釋為何要疏散居民。
不僅如此,在有些輻射區,政府推遲兩年才開始疏散當地居民。盡管蘇聯政府不愿外界知道真相,但為了減少事故后放射性污染擴散,政府展開秘密行動,挖掘被污染的土壤,隨后堆在被稱為“地球墓地”的地方。1968年,蘇聯政府將這片區域改為東烏拉爾自然保護區,以掩蓋真相,禁止任何人未經授權進入這一區域。蘇聯解體后,人們普遍稱這一地區為東烏拉爾輻射區(如圖③)。
美國中央情報局曾通過秘密渠道獲悉了克什特姆核災難,但美國官方擔心公布這起核災難可能會對美國核工業造成負面影響,于是選擇沉默。1958年4月,西方媒體密集報道了“災難性事故”導致“蘇聯和許多鄰國的放射性輻射”,但對克什特姆核災難并未提及。
1976年,叛逃西方的蘇聯生物學家佐雷斯·梅德維德夫向世界披露了克什特姆核災難。梅德維德夫聲稱,隨著未知的“神秘”疾病蔓延,當地居民“因恐懼而歇斯底里”,受害者臉部、手部和身體其他暴露部位的皮膚脫落下來。
1989年起,蘇聯政府逐步解密有關這場核災難的文件。但是,克什特姆核災難具體死亡人數仍不確定,因為輻射引起的癌癥在臨床上與其他癌癥是無法區分的,其發病率只能通過流行病學研究來衡量。美國人尼爾·施拉格撰寫的《當科技失敗》一書中稱,1992年,車里雅賓斯克衛生部門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在過去30多年時間里,有8015人因這場核事故死亡,許多癌癥死亡病例都與核輻射有關與核輻射有關?!?/p>
溫斯凱爾大火英國最大核事
1957年10月10日發生的溫斯凱爾大火是英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核事故,大火燒了三天,釋放出大量放射性污染物,危及英國和歐洲大陸。
二戰結束后,英國政府開啟制造核武器的計劃,在短時間內,坎伯蘭郡錫斯凱爾村附近建起一些反應堆,它們被稱為“溫斯凱爾1柱”和“溫斯凱爾2柱”,放置在相隔幾百英尺的大型混凝土建筑里。1951年再度出任首相的丘吉爾公開承諾任內要制造出氫彈,他要求科學家們盡快完成這一任務。在丘吉爾的“最后期限”到來之前,沒有可能建造一個新反應堆來生產所需的氚,所以只能對“溫斯凱爾1柱”進行改造。
1957年10月7日,“1柱”操作人員注意到反應堆加熱的比正常溫度高。10月10日一早,反應堆堆芯不僅爆炸,而且還著火了。操作人員不知道如何處理這場火災,他們試圖以最快的速度運行風扇來撲滅火焰,但卻助長了火焰。大火蔓延到周圍的燃料通道,不久煙囪內的放射性物質迅速增多。10月11日上午,大火發展到了最嚴重的時刻,11噸鈾被點燃。
這場大火導致放射性物質迅速擴散,但附近居民并不知曉,也沒有機構組織他們疏散。英國政府擔心公眾知道真相后會反對研制核武器,因此對這起核污染事件遮遮掩掩。事故發生后,工人們被告知“像往常一樣干活”,不要對外透露這起事故。在英國政府刻意隱瞞下,當地居民根本不知道事故的嚴重性,他們只是從10月11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發生了火災,僅此而已。隨后,放射性物質蔓延英國其他地區甚至歐洲大陸。
這起事故中尤其令人擔憂的是放射性同位素碘-131的釋放,雖然它的半衰期只有8天,但它會被人體吸收并儲存在甲狀腺里,碘-131在人體甲狀腺內堆積經常會導致人患上甲狀腺癌。不過,具體有多少人因這起核事故患上癌癥和死亡至今沒有統一的數據。
雖然英國政府為保密起見不組織疏散污染區居民,但政府同時也擔心事發地點周邊的牛奶受到污染會引發嚴重疫情,于是政府決定銷毀附近約500平方公里范圍內600多家農場的牛奶(如圖①),牛奶在稀釋1000倍后被倒入愛爾蘭海,這場行動持續了一個月之久。多年后,一項對當年直接參與清理工作的工人研究發現,這些工人暴露于輻射之下。政府大規模銷毀牛奶的行動引發了當地民眾恐慌,為了平息事態,溫斯凱爾核設施負責人亨利·戴維舉行一系列公眾集會,向當地人承諾妥善做好善后事宜,并對牛奶損失進行賠償。10月17日,威廉·彭尼勛爵領導的事故調查小組趕往事故現場,經過8天調查之后,他們得出結論,這起核事故由人為和設備原因共同導致。
然而,時任首相哈羅德·麥克米倫收到調查報告后,將其秘密銷毀。他擔心,真相披露后美國國會會否決他同艾森豪威爾總統達成的聯合發展核武器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