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 黃帥
歐盟“警示系統”RAPEX(“非食品類消費品快速警示系統”)的通報中,化學品危害一直是歐洲市場最主要的風險源之一。紡織行業的化學品風險在消費類排名中名列三甲,屬于化學品高危產業。全球消費者對人身健康和環保意識的增強,使紡織原材料的生態屬性和綠色生產成為社會和企業追求的目標。
“目前,紡織品行業化學品風險管控的趨勢已經逐漸從末端管控轉向源頭管控,要求企業從輸入、過程和輸出全流程對有害化學物質進行管控,這對企業在相關知識和管理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企業建立自身的化學品管控體系已經迫在眉睫。”被問及當前全球化學品管控趨勢時,Intertek天祥集團紡織及鞋類事業部華東區總經理吳嵐這樣回答本刊記者的提問。
在紡織品供應鏈中,除了我國本身對投放國內市場的產品有基本安全要求及環境保護要求外,在紡織品出口行業的上中下游,下游品牌商一直是控制化學有害化學物質的積極方。早在2011年,一些品牌企業就開始聯合締約,承諾到2020年實現有害化學物質的“零排放”。一些海外品牌商率先要求它們的供應鏈伙伴在環境安全方面合法合規,更有一些品牌商希望供應商嚴格管控好原料的采購,以去除終端產品的不符合風險。
吳嵐表示,現在品牌商通過各種方式要求整個供應鏈信息透明化,明確符合性要求,責任共擔,這已經成為普遍要求。像過去那種僅依靠對成品進行測試驗證的末端管控已然不能很好地應對挑戰。品牌商會更慎重地選擇一些優選供應商(Preferred Suppliers),而這些優選供應商需要有嚴格的管理機制、規范化的考核。原材料的采購使用,包括前端化學品采購及使用等都有嚴格的管理措施,使得整條供應鏈的化學品使用信息透明。
下游品牌商對化學品管控的重視,逐漸傳導至上游紡織印染企業。許多印染企業發出了“生態采購令”,比如,要求其原材料供應商出具檢測報告或認證證書,以證明生態符合性。這種嚴格管控的態勢,也督促原材料供應商紛紛行動,對相關產品進行確認,以茲獲得買家的信任。
吳嵐告訴本刊記者,紡織行業的原材料廣義上包括兩種類別:一種是染料與助劑,它們是直接紡織印染料企業的化學品原材料;另一種則是各種材料的原料及半成品,可細化到纖維、紗線、織物以及金屬、塑料附件等,它們是最終應用到服裝、鞋類產品生產的原材料。
前端化學品原材料,以及部件原材料的采購一定要符合紡織行業受限物質清單(RSL)要求, 并且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比如,歐盟REACH 法規有“附錄17”,對于一些化學品制劑或產品中有害物質有法規限制要求。另外,REACH法規還有一個高關注物質(SVHC)清單,是針對所有物品(產品及部件)的要求。ZDHC(有害物質“零排放”組織)也有一個紡織、皮革和人造革行業生產過程中的限制物質清單(MRSL),被列入其中的化學物質不得在產品生產時蓄意添加使用,要求企業使用有效的低風險替代化學品,淘汰有害化學品的使用。
在供應鏈前端,清單上被禁用的化學物質不允許采購,杜絕生產中有毒有害物質的蓄意使用,最終產品上限制殘留的物質則需要在生產過程中管控。比如,已知的致癌染料、致敏染料、禁用的鄰苯二甲酸酯類增塑劑等應禁止采購;在紡織產品進行防縮水、免燙易打理的樹脂整理中用到的化學物質甲醛需控制使用量并注意生產工藝要求,按最終產品對甲醛的要求進行適當的使用調整。比如,嬰兒產品不得使用甲醛,皮膚接觸類成人產品甲醛含量需控制在75ppm以下等。
如果采購的是纖維、紗線和織物等原材料進行進一步印染整理或成品加工,則要考驗工廠生產過程中的管理水平,比如,工廠是否對原材料批次和質量進行有效識別,庫存內染料化學品是否有安全數據表(SDS),如何避免產品流水線的交叉污染等。如果工廠在生產過程中具備較好的化學品管理能力、原材料進出及倉儲管理清晰,且生產工藝和流水線管理嚴格,就可以避免最終成品出現風險。
吳嵐 Intertek 天祥集團紡織及鞋類事業部華東區總經理
據吳嵐介紹,2018年,Intertek天祥集團領銜起草的T/CNTAC 8-2018《紡織產品限用物質清單》入選工信部百項團標項目名單,該標準是國內首個紡織產品限用物質清單標準,同時也是國際上第一個以團體標準形式推出的有關紡織產品限用物質清單的技術性文件。同時,天祥集團目前也正在領銜起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團體標準《紡織用染化料助劑限用物質清單》,表明中國的紡織行業非常重視行業自律,積極面對挑戰,有提升產品質量及企業水平的決心,逐漸從終端產品符合性管理走向從源頭開始管控的全面積極的管理方向。
企業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在例行監測中發現超標問題,但對規定所用化學品和原材料進行檢測,并沒有找到來源,最后發現問題出現在生產環節中的化學品污染。這給企業敲響警鐘,要對紡織品生產過程中前處理、印染、整理和水洗等每一個環節進行化學品風險管控。
關于如何識別生產過程中的潛在化學品污染,吳嵐對企業的建議是根據每一個化學品的“身份證”,即SDS及對應使用工藝條件,像倉儲管理系統一樣,把不同的化學品分開,建立使用日志,進行可視化管理,最終建立一個完善的化學品使用信息化管理體系。
吳嵐坦言,由于工廠可能從成本考慮,對于內銷和外銷,或者買家不同的要求,選用質量不同的化學品,這時它的流水線一旦因為識別不善、管理不嚴,極易發生化學品混用或誤用,就會造成交叉污染乃至嚴重的后果。為了避免這種風險產生,企業要有一套識別系統,用一個相關管理機制管控原材料的使用。當然,這并不是倡導企業差別對待,蓄意使用有害化學品。因為采用了不合規的化學品,一方面會使一部分消費者受到危害;另一方面,很可能因生產過程中管控不當造成交叉污染,使最終成品出現安全問題,導致產品被召回就地銷毀或索賠等后果。
在建立管理體系上,吳嵐認為企業自治非常重要,因為在管理有效的情況下,企業對自身的產品配方及質量最了解,可以通過自我聲明確保符合性。另外,企業也可以向第三方機構尋求幫助支持,讓第三方審核、驗證工廠的管理手段、技術水平和實際操作運營,以確保整個生產過程管理建設的推進。
篩選供應商時,使用優選供應商或者客戶指定供應商,已是近年來各個品牌商和采購商的廣泛共識和實際行動。在國家對環境安全的監管越來越嚴格的趨勢之下,那些不符合環保要求的工廠逐漸關閉淘汰,一些大的質量安全有保證的企業保留下來,確保好的企業有更好的發展趨勢。
“現在,企業不再分散地采購,也很少有貪圖價格便宜隨意采購不明質量的原材料,而是集中向某一個已經確認產品符合要求的供應商采購,這樣,企業也可以相應地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那些管控水平良好的大供應商,它們能夠確保產品定時定期地安全驗證,使企業產品質量做到可追溯性,保證整個供應鏈管控的透明化。”吳嵐表示,“大供應商通過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產品水平,讓產品上了一個臺階,對其自身的成本控制和產品營銷也有幫助。”
紡織生產供應鏈中用了什么化學品,是否能夠符合MRSL要求,最終產品的有害化學物質殘留是否符合產品限制物質的要求,工廠在廢氣、污水排放時是否符合職業安全健康和環境相關法規的要求……以上這些信息在供應鏈各方透明化的需求越來越被重視,迫切需要建立統一的供應鏈管理平臺,以推動上下游化學品供應、使用和測試結果等相關信息的識別、交換和共享,更好地實現化學品全供應鏈風險管控。
從源頭開始管控,理論上成品一定符合要求。但客戶買家、終端消費者還會對最終產品有一個符合性驗證,或盡責測試。 一旦不合格,企業就需要做成品失效分析, 進行有效改進并實施預防措施。
“成品失效分析可以從幾個方面幫助企業提高產品安全性和質量,即從生產管理、成本管理和最終產品的符合性上,做到對企業有益。”吳嵐這樣評價道。
通過追溯分析,成品失效主要源于兩種情況。一種是化學品在前端使用中濫用或者誤用。比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APEOs)已經有替代品,而且對紡織產品上的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O)有了即將生效執行的限制,現在有些品牌已經要求淘汰使用,但有個別企業仍然在有意地使用。或者,由于生產過程管控不當造成某些染化料誤用,以及原材料不同批次質量混用。比如,作為原材料的線在采購確認階段符合要求,但用在部分成品服裝生產的線誤用了不同批次質量的線,導致最終產品抽檢時查出不合格。另一種是對成品的法律法規更新沒有及時了解,溯源時發現使用的染料助劑的確遵循了某個規范要求,但這個規范下的限制已經不再合理。
“成品失效分析可以從幾個方面幫助企業提高產品安全性和質量,即從生產管理、成本管理和最終產品的符合性上,做到對企業有益。”——吳嵐
吳嵐指出,失效分析同時明確了符合性狀況,一定程度上對有效提升合格率有貢獻。當某個化學品在國內紡織行業生產供應鏈中不再生產、進口和使用時,就可以不必再對其進行監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業的管理成本及測試成本。另外,將重點放在使用頻度高、風險高的管控上,鼓勵行業技術發展,積極開發替代品,最終淘汰風險化學品的使用。
誠然,化學品的管理需要輸入管理、過程管理和輸出管理;相應地,標準體系也涉及化學品、印染整理、紡織產品和環保排污各個行業,聽上去很復雜,給行業人員帶來困擾,供應鏈中也因此可能有成本增加的困惱。在吳嵐看來,國家機構推動供應鏈化學品風險管控,并不是想要把風險控制做得更復雜,而是要做得更加規范和統一,以幫助企業進行管理自治,最終讓生產者和消費者都能獲益。
“Intertek作為國際性的第三方檢測認證機構,跟全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一些品牌都有合作,提供全面質量保證解決方案,幫助企業管理質量審核,從源頭生產開始確認化學品管控合理性,生產過程中的驗貨及審核、抽樣檢測,以及最終成品盡責測試等。”吳嵐肯定地表示,“源頭管控,可以將風險或者損失減少到最小,或者完全消滅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