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煒海 李明 鞠桂玲 劉鋒


摘 要:高速電機試驗臺常用于機械加工企業中,對工作穩定性要求較高,而試驗臺底座對試驗臺的整體性能具有重要的影響。采用ANSYS有限元軟件,對試驗臺底座進行模態分析,得到其前3階的振型和固有頻率,依次討論了底座優化鋼板結構、灌注混凝土、改變固定方式等的影響,進一步提出了優化方案。研究表明:灌注混凝土能小幅提高固有頻率,優化鋼板結構和固定方式能較大幅度提高固有頻率。
關鍵詞:高速電機試驗臺;底座;模態分析;ANSYS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9.20.040
0 引言
隨著科技進步,對加工精度的需求越來越高,高速電機應運而生。高速電機通常是指轉速超過10000 r / min的電機,具有功率密度高,傳動效率高等優點,但同時由于其額定轉速較高,更易引起共振現象,共振不僅對試驗臺的正常工作造成較大影響,甚至會導致重要零部件的損壞,這就對試驗臺底座的結構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4]。
本文基于ANSYS軟件進行仿真,得到試驗臺底座的前3階模態,分析應力分布,并提出優化方案,依次從優化鋼板結構、灌注混凝土、改變固定方式三個方面展開討論,并加以驗證。
1 理論依據
試驗臺底座是一個多自由度線性定常系統,其運動微分方程可表示為:
式中的、、分別表示質量矩陣、阻尼矩陣及剛度矩陣,、、分別表示加速度向量、速度向量、位移向量,表示外部激勵力。在實際工作中,底座外部激勵力為0,且阻尼項可以忽略不計,簡化為:
其對應的特征方程為:
式中的ω表示固有頻率,解方程(3)即可得到包括固有頻率和振型在內的模態參數[5]。
2 模態分析
2.1 幾何建模
利用ANSYS軟件中的幾何模塊對試驗臺底座進行建模,簡化后整體結構如圖1所示:頂端表示電機部分,假設為等質量的剛體,通過4個墊片以螺栓的方式與底座固定,底座中間部位是4塊焊接成長方體狀的豎直鋼板,且在y方向和x方向的兩側各有5塊和1塊肋板加以支撐,底板開槽,每側各有2個,每個槽的兩端通過螺栓與下方固定。
2.2 材料參數
為了獲得較好的力學性能,試驗臺底座材料采用結構鋼,其密度為7850 kg / m3,彈性模量為200 GPa,泊松比為0.3。
2.3 網格劃分
網格質量對模態分析結果具有重要的影響,為提高計算精度,進一步細化網格,設置單元尺寸為1.5 cm,將底座劃分為55327個單元,共138158個結點。
2.4 結果分析
在仿真過程中,一般根據需要選取所需計算的模態階數,本試驗臺所用電機額定轉速為10000 r / min,通過求解計算,得到試驗臺底座的前3階模態振型如圖2所示,對應的前3階固有頻率分別為ω1= 116.43 Hz,ω2=211.72 Hz,ω3=371.95 Hz。
從圖2中可以看出:第1階振型為以底板為基點,以z軸為軸線,在y方向的擺動;第2階振型為以底板為基點,以z軸為軸線,在x方向的擺動;第3階振型為以底板螺栓固定處為基準,在z方向的往復振動,且當底座向上振動時,中間部位的4塊豎板以其各自幾何中心為應力集中點向外拉伸,當底座向下振動時,中間部位的4塊豎板以其各自幾何中心為應力集中點向里收縮,肋板伴隨豎板振動。
3 優化方案
通過求解計算得知試驗臺底座的第1階固有頻率為116.43Hz,低于電機額定工作時的頻率,從而導致共振,為避開共振就要提高底座的第1階固有頻率,下面從三個方面對底座提出優化方案。
3.1 對鋼板結構的優化
3.1.1 改變中間部位鋼板結構
原模型中間部位采用矩形鋼板焊接而后以肋板支撐的方式,從支撐肋板的角度考慮,把4塊矩形鋼板改進為梯形,焊接成棱臺,其結構如圖3所示,為方便描述將其命名為模型2。優化后中間部位用料質量為250 kg,比原模型減少70.28 kg鋼材。
求解其前3階模態,得到前3階固有頻率分別為ω1=160.91 Hz,ω2=211.62Hz,ω3=302.1 Hz。可知第1階固有頻率為160.91Hz,雖然仍不滿足工作需求,但已相差較小。
3.1.2 加厚底板
通過觀察試驗臺底座第1階振型,發現底板螺栓固定處內側的部分在振動時同樣會發生形變,考慮通過增加底板的厚度來抑制形變,從而提高底座的固有頻率。現將底板的厚度增加10mm,求解計算底座的前3階模態,得到前3階固有頻率分別為ω1=173.9Hz,ω2=240.97 Hz,ω3=309.23 Hz。可知第1階固有頻率為173.9 Hz,避開了共振頻率,滿足工作需求。但這種方案會多消耗58kg的鋼材。
3.2 灌注混凝土
混凝土是一種較廉價的工程用料,考慮在試驗臺底座中間部位的空腔處灌注混凝土,進而提高固有頻率。現假設分別在模型2中間部位空腔處灌注1 / 3的混凝土,灌注2 / 3的混凝體以及灌滿混凝土,并依次命名為方案1、方案2以及方案3,而后求解計算底座的前3階模態,得到的固有頻率如表1所示:灌注混凝土后底座的第1階固有頻率同樣滿足隨著灌注混凝土質量的增加而變大,當灌注1 / 3的混凝土后底座的第1階固有頻率已達到169.25 Hz,滿足工作需求。
3.3 改變固定方式
試驗臺底座的底板通過螺栓與下方基座固定,針對第1階振型中螺栓固定處內側的部分發生形變,考慮改變固定方式,把底板整個底面進行約束,進而提高固有頻率。求解計算新約束下底座的前3階固有頻率分別為ω1=220.78Hz,ω2=302.54 Hz,ω3=316.9 Hz,發現第1階固有頻率達到220.78 Hz,避開了共振頻率,滿足工作需求。
4 結論
針對高速電機試驗臺在工作中的振動問題,基于ANSYS軟件對底座結構進行仿真,得到其前3階模態。分析第1階振型,進一步提出優化方案,并加以驗證。研究表明:
(1)將底座中間部位改為梯形鋼板焊接的棱臺能較大幅度提高第1階固有頻率,且節省成本;加厚底座底板后的第1階固有頻率能夠直接滿足工作需求。
(2)在底座中間部位空腔中灌注混凝土能小幅度提高第1階固有頻率,且底座的第1階固有頻率隨著灌注混凝土質量的增加而變大。
(3)底座底板的固定方式由螺栓固定改為全底面固定后的第1階固有頻率大幅提高,能夠滿足工作需求,因此對試驗臺電機底座加強固定約束,能夠提高其最低固有頻率。
參考文獻:
[1]姚宏,彭亞黎,劉祖國等.基于ANSYS的高速軸齒輪結構有限元靜應力及模態分析[J].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18(06).
[2]林巨廣,胡凱江.基于ANSYS的試驗臺底座優化設計[J].機床與液壓,2014(42).
[3]吳學鋒,張保成,劉宇航.某型號電機底座模態分析及固有頻率的優化[J].機械研究與應用,2014(27).
[4]王文輝,謝峰.基于有限元分析的試驗臺底座的優化設計[J]. 機械,2011(38).
[5]彭斌,張立翔.基于ANSYS的風力發電機葉片的模態分析[J]. 中國水運,2018(18).
作者簡介:孫煒海(1982-),男,山東諸城人,博士,講師,主要從事結構與材料的沖擊動力學、彈性動力學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