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男

兩次空難讓波音737MAX 的市場前景蒙上陰影
去年10月29日,印尼獅航一架波音737 MAX 8從雅加達起飛不久后墜毀,機上189人罹難。慘禍的陰霾尚未完全散去,埃塞俄比亞航空公司一架飛機又在3月10發生墜機,機上157人全部遇難,同樣是起飛不久,機型同樣是波音737 MAX 8。此次空難與5個月前獅航空難形成了耦合震蕩,一時間關于波音737 MAX系列飛機設計問題導致安全隱患的批評鋪天蓋地。
各種跡象表明,波音737 MAX性能方面可能存在嚴重缺陷,但這不還不是業界最關注的問題。3月18日,美國交通部啟動了對波音737 MAX研制過程的調查,作為調查的一部分,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在適航審定方面的工作也被列入調查范圍。與此同時,美國司法部也啟動了對FAA的獨立調查,其重點在于查明FAA在對波音737 MAX的適航審定工作中是否存在疏忽和錯誤。時隔兩天后的3月20日,美國宣布聯邦調查局(FBI)介入對FAA的調查,其性質已經定性為刑事調查。
雖然事故調查人員仍在破碎不堪的飛機殘骸中竭力尋找一切有用的線索,但全球民航業界的關注焦點卻已經從事故本身移到FAA的適航審定流程。如果波音737 MAX的機動特性增強系統(MCAS)系統存在問題,為什么沒有在嚴格的適航審定流程中發現?即便飛行操控異常的問題果真沒有在適航審定中暴露,那么波音737 MAX“極簡”式的飛行員改裝培訓內容,是否引起過FAA的重視(即使在獅航事故之后)?FAA所秉承的嚴密適航審定程序和標準,是否在波音737 MAX上得到了有效執行?這些質疑的聲音,促使美國政府無法繼續保持沉默。
沒有證據的質疑只能是質疑。但是有些事實的確存在,多年以來,波音公司與FAA建立了深入的合作關系,要知道歷史上噴氣式民用客機的許多適航規范,都是波音協助FAA建立并實施的。長期以來,波音公司產品在技術和性能上堪為行業標桿,與FAA在適航審定方面作深入合作并不奇怪。然而,這種工作關系也可能導致問題,那就是在合作互信關系背景下,FAA是否還能在對波音產品的適航審定行動中保持一貫的嚴苛與冷靜?做到這樣的確很難,但正因為難,才更有價值。
事故原因的水落石出,目前還只能等待。但是美國政府啟動的一連串調查,卻足以引起更多的思考。美國民用航空業之所以贏得令對手難以匹敵的全球優勢,固然可以說是資本的力量與特質使然,但直接起作用的是技術創新和運營理念,以及由此為全球民航業帶來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經濟性的顯著提升。在這個過程中,FAA作為政府機構的監督與引領作用,不容忽視。如今波音737 MAX安全性遭遇滑鐵盧,既是波音的問題,FAA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波音公司已經在全球建立起穩固的市場信任和技術優勢,這些競爭亮點自然會促使波音公司主觀上不斷提升產品性能,保持行業領導地位;然而這不等于說波音公司會永遠正確,不會出現任何問題和缺陷,這也正是FAA作為行業監督機構存在的價值所在。企業的優秀內在特質,永遠也無法代替高效有力的行業外部監督。一旦監管缺位,對于民用航空這樣高安全敏感型行業,必是為禍不遠。曾幾何時,作為全球民航運營技術體系領導者,FAA的動作就是產業的風向標,如今風向標出了偏差,由此造成的鏈式反應,波及面和創傷度是難以預料的。
2019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