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鋆 閆小星 張嘉鈺
摘 要:云錦是中國傳統的絲制工藝品,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長河中重要的瑰寶,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深受世人喜愛。如今,云錦主要運用于女士服飾制作,很少運用在男士服飾中。甲骨文作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其抽象性的表達給人印象深刻,十二生肖對于中華民族又有著重要的意義,用甲骨文表達十二生肖可使之更加具有趣味性,簡約的同時又不失設計感。本設計將在云錦的基礎上結合甲骨文與十二生肖進行男性飾品的設計。
關鍵詞:云錦;甲骨文;十二生肖
1 云錦
作為六朝古都的南京是云錦的發源地,南京云錦、廣西壯錦、蘇州宋錦和成都蜀錦合稱為中國的“四大名錦”,南京云錦位居首位。從花紋多樣、裝飾精美的方面來看,文化理念是一個企業或品牌的精神支柱,代表著它所達到的境界的高度。[1]如今,多元化、個性化的設計理念逐漸深入人心。[2]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全新時代,傳統文化是機器無法替代的璀璨瑰寶。
1.1 云錦的歷史
織錦工匠在承襲兩漢、曹魏、西晉和十六國前期少數民族的織錦工藝后,織錦技藝已經達到了很高水平。東晉義熙十三年(公元417年),朝廷在當時的國都建康(今南京)設立了專門統一管理織錦的機構——錦署,標志著南京云錦正式誕生。[3]
1.2 云錦在花紋、色彩中的運用
在古代,云錦常被運用于皇室成員的服飾上,南京云錦在圖案的選擇上多集中于龍紋、鳳紋和海水江崖紋。其中,海水江崖紋暗含了上層統治者的美好寓意,隱喻“江山一統”“國土永固”。
服裝設計中色彩或華麗,或簡約。如今云錦多用于女性服飾等,由于顏色鮮艷,在男性服飾與飾品上的運用較少。
2 甲骨文
2.1 起源于商代的古文字中,成熟文字的代表——甲骨文
甲骨文起初為象形文字,后豐富為會意、形聲等,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了豐富的情態。甲骨文在形態特征上以方折為主,筆道線條尖細、挺勁,再加上甲骨文具有卜辭、占卜的功能,更增添了一種雄渾而神秘的藝術色彩。[4]
2.2 十二生肖的甲骨文
在歷史長河中,中國傳統文化猶如璀璨群星,一直閃耀在中國人民心中。十二生肖作為中國人民獨有的民族文化,在每個中國人心中都具有重要意義,既象征著對文化的傳承,又具有對每個人的獨特含義。為何十二生肖能夠永垂不朽?是因為它是中華民族的獨特象征符號,一代代流傳下來,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因而能夠在悠久歷史文化長河中獨樹一幟,繁榮發展。[5]
3 甲骨文、十二生肖與云錦的融合
甲骨文是我國最早成熟的古代文字,十二生肖是中國傳統文化里獨特的民俗文化,云錦則是南京乃至中國、世界非常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筆者將各具特色和有代表性的三者結合在一起,融入現代元素,體現經典與美感的同時,又讓人們找到了內心的歸屬感。筆者提取了海水江崖紋的線條并對其進行簡化,將男性服飾中經典的深色融入海水江崖紋,體現了男士的沉穩干練。將十二生肖的甲骨文用金色描繪、加工后,體現低調奢華的質感。最后將十二生肖的甲骨文與海水江崖紋結合,體現男士服飾的簡約內涵。
4 產品設計
設計師不再只是“造型師”,而是一幕劇的“導演”,是實現人類意愿的一條通路。設計是把事情做得更好的途徑,是在明確目標導向前提下的結構化過程。[6]產品設計也是這樣的結構化過程,將產品更好地詮釋出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已經進入大規模工業化生產時代,以后還會邁向智能時代,產品的差 異性逐漸弱化,人們對個性化的需求日益強烈。[7]筆者選用了男性配飾中較為低調的三樣配飾,即袖扣、領帶夾和腰帶扣,避免了類似女性服飾的大面積花紋和豐富靚麗的色彩搭配,采用了男性偏愛的深色和簡單花紋,設計出三款產品。
4.1 袖扣
筆者將每個屬相的甲骨文提取出來,以繪有海水江崖紋的云錦打底,顯得簡約而精致。
4.2 領帶夾
筆者設計了配套的領帶夾,以繪有海水江崖紋的云錦打底,又以金屬材質作為包邊,細節處不失風度。
4.3 腰帶扣
筆者選用了十二生肖的甲骨文形式,將生肖的甲骨文作為腰帶扣的金屬裝飾面,以繪有海水江崖紋的云錦打底,三者成套。
5 結語
設計從狹義和廣義的角度可以分為“小設計”和“大設計”。“小設計”指的是單純地設計產品本身,[8]可體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對甲骨文線條進行簡化,使其直觀地呈現,云錦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男士配飾或服飾方面,還可通過改變其紋理、圖案、色彩等,使云錦能夠得到更廣泛的運用,將云錦文化繼續發揚。
參考文獻:
[1] 劉婭娜,苗艷鳳.中國傳統文化在兒童家具設計中的傳承[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8(12):18-19.
[2] 翟文翔,顧顏婷.淺談禪宗文化與竹藤家具[J].家具,2017,38(03):61-63+75.
[3] 牛犁,崔榮榮.南京與云錦文化的發展傳承[J].服裝學報,2018,3(05):73-75+79.
[4] 梁潔.淺談古漢字書體之美[J].中國民族博覽,2019(02):115-116.
[5] 劉春輝.小議十二生肖圖案在傳統工藝中的運用[J].現代裝飾(理論),2015(8).
[6] 許柏鳴.家具設計的進化與動態擬合[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8(09):7-8.
[7] 許艷青,陳紅,張曉偉,詹先旭,楊勇,楊峰.當代中國家具設計地域發展現狀[J].家具,2018,39(05):21-25+30.
[8] 方曉陽,徐偉.二十一世紀初中國家具設計理論研究概況[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8,234(08):17-19.
作者簡介:邊鋆,男,本科在讀,家具設計專業。
通訊作者:閆小星,女,副教授,從事自愈涂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