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芮伶 劉子清
摘 要:創新項目視唱練耳與雙排鍵融合,在于更立體、更全方位地訓練學習者視唱和練耳的能力,訓練學習者視、唱、聽以及手腳并用的協調能力;雙排鍵龐大豐富的音色及多種樂器多個聲部旋律線條的進行,訓練學習者多聲部的音樂感覺;視唱練耳與雙排鍵結合的訓練加深學習者在音樂形式、風格、審美等方面的感受和理解,提高學生的視唱能力、音樂想象力以及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關鍵詞:視唱練耳;雙排鍵;融合
0 前言
視唱這項技能是培養人根據譜面所顯示的諸多要求,能夠精準地唱出音的音高、唱對節奏,并對節拍、音程以及調式等方面有一定認識的能力。而練耳則是培養學習者辨別節奏、分辨音色、記憶音樂,加強音樂內心聽覺的技能。學音樂必須掌握視唱練耳這項技能,以提高音樂素質。
雙排鍵電子琴是電子琴的一種,它音色多樣化,音域寬廣,表現力極為豐富,它能夠展現交響樂隊式的演奏效果,駕馭不同的音樂風格。雙排鍵電子琴有三排鍵盤,對于雙排鍵彈奏者來說,快速的讀譜能力、扎實的鍵盤基本功、肢體的協調配合能力、靈敏的聽覺能力與正確的作品解讀能力缺一不可。
將視唱練耳與雙排鍵相融合進行訓練,可以提高學習者嘴、耳、眼、腦及手腳并用的協調能力,可以提高學習者的聽覺能力和音樂想象力,可以訓練學習者多聲部的音樂感覺,可以提高學習者的音樂感知力和表現力;可以提高學習者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視唱能力。
1 提高學習者嘴、耳、眼、腦及手腳并用的協調能力
雙排鍵由兩排手鍵盤和一排腳鍵盤構成,右手一般演奏高音聲部,左手演奏中音聲部,腳用以控制音量、音色變換和演奏低音部。我們常見的雙排鍵樂譜是三行樂譜,而四行樂譜則是服務于雙排鍵視唱作品,難度增加,所以更加需要演奏者提高手、耳、眼、嘴、腳協調等諸多方面的能力。
傳統的視唱練耳彈唱練習,是人與鋼琴的配合,將視唱練耳與雙排鍵結合在一起的彈唱訓練,對于學習者來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密切關注手腳的配合、節奏的把握,還要關注自己演唱的部分,這就需要我們高度集中注意力,協調全身上下,才能很好地演繹樂曲。全身上下的協調訓練不僅能鍛煉思維能力、開發智力,還能培養學習者腦及手腳并用的協調能力,這種訓練方式更全面、更立體、全方位。
2 提高學習者的聽覺能力和音樂想象力
練耳是聽覺方面的強化訓練,通過聽辨分辨諸如單音、音程、和弦等,并能夠分析聽到的和弦性質及其功能位置,亦要求能夠譜寫聽到的音符及節奏旋律。此外,還要求訓練人耳對音色的感知能力。
不同的樂器擁有不同的音色效果,如小提琴音色清脆、明朗、華美,中提琴音色低沉,大提琴音色豐滿有力,長笛音色清澈,單簧管音色渾厚圓潤,圓號音色豐滿柔和,木琴音色清脆、明亮,等等。同一樂器也有不同的音色。樂隊演奏的樂曲中還有各種樂器的混合音色,音色千變萬化,均可通過訓練讓學生分辨出來。
雙排鍵電子琴是一種音色龐大的電子樂器,它擁有上百種樂器音色,民族管弦樂、西洋樂、流行電聲樂隊音色等等,多樣的節奏,豐富逼真的音色,其特有的復合能力,能夠同時表現諸多聲音效果,實現多種樂器組合的效果。
將視唱練耳與雙排鍵融合進行訓練,目的是在提高視唱彈唱能力的同時,聆聽各種樂器的音響色彩,極大地豐富演奏者的音樂情感、豐富內心世界,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習者的聽覺能力、對音色的分辨能力、對音樂多方面要素的感受能力和音樂想象力。
3 訓練學習者多聲部的音樂感覺
多聲部的訓練在視唱練耳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
和聲縱向進行與旋律橫向的對比交錯是其重要的特點,培養學生在音樂中的立體思維。雙排鍵電子琴豐富的音色和多個鍵盤可以造就立體的多聲部音樂效果,視唱練耳和雙排鍵電子琴結合在一起訓練,一方面可以訓練學習者多聲部的視唱能力,如學生唱一個旋律聲部,手腳演奏另一個旋律聲部和其余的和聲聲部、低音聲部;另一方面,學生可以在訓練中感受其他聲部的旋律進行、和聲進行、低音走向和音色、節奏的變換,長期的訓練可以培養學習者多聲部的音樂感覺和思維模式。
4 提高學習者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視唱能力
雙排鍵電子琴的音域寬廣,音色豐富多樣化,其表現力非常豐富,還能夠形成完整的交響樂隊式的聽覺效果,它能夠駕馭不同的音樂風格,與視唱練耳結合在一起可以增加視唱練耳學習的趣味性,可以提高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和積極能動性,從而提高學生在視唱練耳方面的能力。
5 結語
視唱練耳與雙排鍵電子琴融合的創新模式,通過雙排鍵的融合,提升視唱練耳練習的趣味性,提高學習者嘴、眼、耳、腦及手腳并用的協調能力,提高學習者的聽覺能力和音樂想象力,增強學習者多聲部的音樂感覺。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動力得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也得到了提高,極大地增強了視唱練耳教學效果。其創新的練習模式,有助于促進當下視唱練耳的教學發展,并能夠在各方面均衡發展的目標下培養優秀的音樂人才。
參考文獻:
[1] 侯可心.雙排鍵電子琴的藝術表現性與演奏技巧[J].北方音樂,2017(16).
[2] 姜美娜.從音色探究視唱練耳教學[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6(01):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