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的生活離不開光,繪畫離不開色彩。油畫藝術最重要和最關鍵的語言要素之一就是光。作為重要的造型因素,光線直接影響著油畫的表現風格和形式。利用散光的創作手法描繪油畫風景,是張冬峰獨特的繪畫技法之一,形成這一繪畫技巧的關鍵因素值得探討。
關鍵詞:油畫;散光;張冬峰
油畫的色彩豐富,表現力強,一幅好的油畫作品,必然是色彩、造型、質感協調一致的表現。藝術家的風景感受不同,繪畫表達方式也不盡相同。
張冬峰先生作為南方畫派的重要代表人,他的畫作充斥著南方的地域性與民族性,凸顯“山水”內核,繼承和發揚中國人文精神,散光處理畫面的創作手法將廣西山水的靈秀表達得淋漓盡致。他希望通過手中的畫筆為中國本土油畫作出貢獻。繪畫的本質屬性是視覺藝術,光是藝術表現的重要因素。在油畫創作中,光不僅是重建客觀世界的載體,是構成形式的重要因素,也是直接表達主觀情感的符號。早在古希臘,阿佩萊斯就用深色、透明的顏色來柔化他的畫面色彩,“好讓色彩的明度不傷害眼睛”。文藝復興時期的達·芬奇也曾表示不要用尖刻的線條來表現肌肉,而要讓柔和的光線不知不覺地褪入令人愉悅的陰影中,這樣才能顯得優雅又美麗。
自董希文于1957年在《美術》雜志上發表《從中國繪畫的表現方法談到油畫中國風》以來,到目前為止,中國油畫創作者力求將“吸收外來的,把自己的民族藝術加以發展”這一理念充分表達于畫面創作中。中國龐大的土地和資源,包含了數千年的歷史和文化,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中國民族藝術。中國繪畫具有很強的裝飾性,中國繪畫一開始就不是自然主義的描寫,如漢代壁畫、敦煌壁畫、唐宋山水,顏色簡單平整,但中國畫可以在平面涂層中產生節奏,并在簡單的顏色中達到協調。在水墨與天然礦物顏色的調和下,中國繪畫給人以溫和、清新、淡雅的感受。
張冬峰十分具有中國風的風景油畫也深受當代山水畫愛好者的喜愛。曾有山水畫的專業前輩表示黃賓虹的山水畫與張冬峰的風景油畫頗為相似,二者繪畫的共性在于以簡單的黑白灰、點線面隨意點綴勾勒,卻又細致入微,顏色過渡微妙,散光處理得當,單純的顏色與墨色的樸素簡潔卻又層層變換。在筆法上,略帶書寫性、巧用皴法和筆墨效果,在技法上又融合西方油畫厚堆的涂抹,在色彩的運用中,我們可以充分領略中國山水畫的簡潔與優雅。傅抱石是張冬峰欣賞的畫家,他用筆變化多姿,復雜性和密度統一,具有“黑、濃、厚、重”的繪畫風格。從色彩的角度來看,有水性墨水章節,如水的醉人景觀以及更豐富多彩的油墨。張冬峰曾表示:“我喜歡的中國畫家,不止傅抱石一個。我不是先研究了傅抱石,才進行我的油畫創作的。我是畫了我這畫之后,才感覺到我和傅抱石的畫在語言上、感覺上有互通的地方,將傅抱石那種細微的痕跡、皴擦的感覺借鑒到繪畫中,使畫面出現那種奇妙的效果。”
柯羅的黑色、綠色或棕色的作品類似一些中國風景畫。柯羅曾說:“藝術之美是我們從大自然中感受到的美。我唯一的愛好就是大自然。我一生都忠于他。”此理念充分體現在他的畫作中。他所繪的湖面籠罩的朦朧效果給人以仙境的感覺,光從枝葉透出過來,樹枝像在舞蹈,使人感到意境深邃而清幽。我們無法感受到沒有光線的色彩,而山水畫中光線和空氣的卓越表現使畫面豐富而統一,畫家們對于大自然中千變萬化的自然效果做了認真的研究與實踐。張冬峰曾臨摹柯羅的作品,他表示:“感到的是詩意,是韻味,色彩較素雅,有中國畫的神韻,點、線、面的穿插,與我本人在中國所畫的風景畫感覺相通,因而在臨摹的過程中毫不費力,有時忘了是在臨摹。夸張點說是用油畫畫中國畫。”張冬峰將從西方風景畫家柯羅與中國山水畫中得到的元素提煉匯聚,通過散光的繪畫手法,形成了富有自身創作特色、富有中國風的風景油畫。
張冬峰的畫常給觀者一種自然、雅致、輕松的感覺,他的油畫飽含詩意,有效傳承了傳統人文畫寄情山水的習性。導師曾說:“有了一顆平靜的心,畫畫就容易進步。心不靜了,難成大事矣。”如果對廣西風景沒有有純粹真摯的熱愛,沒有輕松、自然、淡泊的心態,沒有對油畫風景畫的一片真誠,便無法將廣西風景刻畫得入木三分。已還歷之年的導師,他的勤奮刻苦,讓我們這群二十出頭的學生的都自嘆不如。“畫畫的時候要自信,完成之后要謙虛。”導師對藝術的虔誠態度讓我們敬佩。阿佩萊斯有一句名言:“沒有一天沒有筆。”導師每天的動筆量常常比我們一周的動筆量都多。
繪畫的所有感性過程都包括思考,所有推理過程都包括直覺,所有觀察過程都包括創新。正如導師所說:“繪畫應該是一塊引導人們心靈走向高尚的指示牌。”
參考文獻:
[1] 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孟沛欣,譯.湖南美術出版社,2008.
[2] E.H .貢布里希.藝術與錯覺[M].范景中,譯.廣西美術出版社,2015.
[3] 張冬峰.張冬峰油畫作品集[M].廣西美術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王程媛,女,湖北襄陽人,廣西藝術學院美術學院2017級美術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師從全國著名風景油畫家張冬峰教授,研究方向: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