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新生面對全新的環境、全新的生活,都有一個適應過程。新生能否盡快、盡早適應大學生活,不僅影響新生的學習和生活,而且直接影響其大學生活的效益和質量。因此,做好新生的教育工作責任重大。為此,我們探索實施了“舍聯”“班團聯”“黨聯”“網聯”的“四聯法”,在新生教育工作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關鍵詞:“舍聯”;“班團聯”;“黨聯”;“網聯”
“高校新生適應性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性工作,是高校人才培養的第一步。”[1]大學是青年人學習知識、增長才干、放飛夢想的地方。然而,對于大學新生來說,面對全新的生活、全新的環境,大學又是一個艱難的適應過程。為此,我們在新生的適應性教育工作中嘗試實施“四聯法”,即通過宿舍聯系法(簡稱“舍聯”)、班團組織聯系法(簡稱“班團聯”)、黨員聯系法(簡稱“黨聯”)、網絡聯系法(簡稱“網聯”),從縱向的校、院、班團、宿舍管理,到橫向的制度化、規范化、網絡化建設,實現了點對點、無縫隙的連接,縮短了學生大一階段的適應期。
1 建立“舍聯”——架設連心橋
宿舍是新生來到大學校園后的第一驛站,大學宿舍是個小集體,但又別有一番天地。尤其是受現在宿舍管理園區的管理模式、彈性學制的實施、上課時間及地點的變化的影響,對于新生來說,迅速和宿舍建立聯系通道,盡快消除陌生感,融入新的集體生活非常重要。
“舍聯”就是“過來人”即高年級學生(一般為大二學生)以宿舍為單位,在舍長帶領下,在報道第一天與新生宿舍結對子,面對面和新生宿舍建立聯系,幫助新生打破宿舍成員之間的陌生感、不適應感。同時這種宿舍間的聯系,對于高年級宿舍榜樣的示范、正能量的發揮也起到極大的督促作用。發揮好“舍聯”作用,打好第一手感情牌,搭建和新生宿舍的連心橋,使新生安居樂學,充分發揮宿舍的育人功能。
2 通過“班團聯”——筑牢主陣地
班團組織是教育和管理高校學生的基礎單位,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主要空間。班團組織的邊界和人員組成有很多交叉重疊的部分,但兩者又有不同的分工和職能,這就需要和新生班團建立起聯系通道,可由上一年級即大二年級班委和團支部成員和新生班級對接,在班長和團支書的帶領下,進教室指導新生班級順利開展工作。
首先,幫助新生班級完成建制工作,通過各種活動的進行,通過前期“舍聯”掌握的一手材料,發現樂于奉獻、品行端正、能力出眾、有號召力的學生,物色臨時班團工作領頭人。帶領學習有關規章制度,使班級成員時時戴緊“安全帽”,處處活動有遵循,促進良好班風的形成。
其次,班級學風建設。學風、班風的最直接的體現是學習,學習也永遠是大學的主旋律,是大學生安身立命的根本。這就需要新生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意義,同時需要有代表性的高年級學生到新生班級介紹有關學習的理論及方法,交流心得體會。增強新生專業認同感、班級榮譽感、學習獲得感、發展成就感,使其樹立“大學習”的理念,明確未來發展方向。
再次,指導班級團組織建設。新的黨章明確規定,共青團是中國共產黨的助手和后備軍,這就凸顯了團工作和班級工作的不同。把講政治作為共青團工作的靈魂,自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筑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尊崇團章,嚴肅團內組織生活,落實“三會兩制一課”要求,把團的制度立起來,把團的規矩豎起來,把團的紀律嚴起來,把團的工作實起來;指導班級團組織開展主題團日活動、主題教育活動等常態工作,防止活動娛樂化。
通過班團聯系,傳幫帶,以團建帶班建,以班建促團建,鞏固主陣地,發揮集體育人的作用。
3 加強“黨聯”——建立直通車
“黨聯”即通過黨的組織和黨員建立起和新生聯系的通道,進宿舍、進教室、進活動,發揮組織育人的作用。習總書記指出,各地黨委書記和有關部門黨組書記要多到高校走走,多同師生接觸,多去高校作報告,回答師生關注的理論和現實問題。這就需要遵循教育規律、思想政治工作規律、學生成長規律,把握新生的思想特點和發展需求,把校、院領導聯系學生形成制度,利用好新生教育、開學第一課、新生運動會等時機,走到一個教室,走入一間宿舍,走進一次活動,和學生談話、談心,在平等溝通、民主討論、互動交流中進行思想引導,有的放矢、生動活潑地開展工作。
發揮學生支部的戰斗堡壘和黨員模范帶頭作用。學生黨支部是黨在高校學生群體中的戰斗堡壘,是黨的事業永續發展的重要基石。黨支部可以幫助班級設計主題班會的內容,提升主題班會的思想性和教育性,提升班級學生的思想素養。除了支部組織指導之外,“學生黨員有著較高的思想政治覺悟,能充分發揮‘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的先鋒模范作用,通過言傳身教,為新生樹立榜樣,服務新生成長發展”。[2]黨員應當積極參與班級管理、宿舍管理、安全穩定、輔導咨詢等工作,通過黨員服務日活動、學習互助小組活動,定期同學習、生活、心理上有困惑的學生談話談心,為同學服務,從而贏得同學信任,提升班委會和團支部的整體能力和思想水平。
4 實施“網聯”——穩定加速器
“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3]這種變化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念、求知途徑、思維方式、生活方式乃至語言習慣等都有重要的影響。
首先,在線下聯系的基礎上,對應建立起線上互聯互通的平臺。通過QQ、微信、郵箱、微博等手段,和所聯系的宿舍、班團組織和其他有關聯的新生群體建立起聯系通道,時時互通,處處互聯,實現線上線下融合。
其次,通過“互聯網+班建、團建、黨建”,加強與新生的互動,提升新生數字素養。通過學校、學院網絡媒體平臺,更好地為學生提供政策發布、學習指導、遠程教育、視頻教學等網絡資源,提高網絡宣傳、服務水平。既有個人的自媒體,又有組織的“多媒體”,既有個人的“獨唱”舞臺,又有集體的“大合唱”的主旋律,網上零距離,形成覆蓋面廣、影響力大的新媒體矩陣。
再次,預防化解互聯網帶來的副作用。一是要共同努力避免新生網絡成癮。需要相關聯的宿舍、班級、黨團組織及時關注其網上動態,正確引導,發現嚴重成癮人員要及時上報解決,防止宿舍變為游戲廳、教室變成影劇院,學生成為低頭族、游戲迷、手機控。二是要嚴加防范新生落入網絡陷阱。宿舍、班級、黨團組織在網絡空間的提醒警示監督非常重要,應以預防為主,增強學生的防騙意識和技能,發現問題苗頭就應及時介入解決,問題嚴重的要馬上上報并解決。三是要嚴密監控網絡負能量、黑能量。“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網絡空間烏煙瘴氣、生態惡化,不符合人民利益。”[4]這就需要隨時在網上了解所聯系人員的動向,提醒不鏈接不健康網站,不開設不健康聲訊服務,不運行帶有暴力、色情內容的游戲等。提醒注意排除信息迷霧,努力做到不信謠、不傳謠、不造謠。層層把關,責任到人,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綜上,校、院、黨、班、團、宿舍結合,線上線下融合,不缺位,不失“聯”,建立全員、全方位、全程育人格局,為大一新生順利完成過渡,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李廣松,宋偉,李慶亮.高校新生適應性教育的調查與研究——以山東農業大學為例[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4(7).
[2] 李錦紅,田怡萌.高校學生黨員隊伍的朋輩教育能力建設問題的思考[J].高校輔導員,2015(06):59-62.
[3] 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9-01/25/content_5361197.htm,2019-01-25.
[4] 習近平: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426/c1024-28303544.html,2016-04-26.
作者簡介:張華(1971—),男,山東臨沂人,法學碩士,講師,曲阜師范大學工學院輔導員,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